APP下载

理解社会治理现代化:政策内涵、目标与路径

2022-03-17李建伟王伟进

社会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

文/李建伟 王伟进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就此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地方进行了多样实践探索,学者进行了多方面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各方面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认识千差万别,实务界在推进工作中也多有困惑,亟须从政策层面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缘起、内涵、目标及路径进行系统探究和厘清,以更好凝聚共识、促进行动、达成目标。

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缘起

推进国家现代化是我国几代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我国国家战略意义上的现代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谋划“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家战略中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四个现代化”。深刻认识到工业革命后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与现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带来的发展机遇,在以欧美工业国家为追赶对象的背景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与国防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1964年,“四个现代化”经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正式确定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二)聚焦经济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确立,现代化更多聚焦在经济上。1979年邓小平在论及“四个现代化”时,提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出中国到20世纪末要达到的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要求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进行了深化,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重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此时,现代化主要指经济现代化。

(三)迈向治理现代化。随着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目标实现,推进保障可持续发展、稳定与繁荣的治理现代化成为重要任务,现代化的内涵全方位拓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任务与目标,现代化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延伸。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对“三步走”战略做出“两阶段”战略安排,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就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专题部署,还具体提出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任务。社会治理现代化正式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根据十九大报告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和任务的部署,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为根本指向。

根据我们对党政重要文件的梳理(见表1),我国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具体涉及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矛盾化解、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共建共治共享。从中央的一系列部署来看,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包含了以下内容:一是建立统一领导、有效整合各方力量、依靠人民的国家安全体系;二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是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四是建立生产经营者履行主体责任、政府依法监管、公众监督的食品安全体系;五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职能部门积极发挥作用、社会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六是建立党组织领导、政府主导、群众自治、社会协同的基层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七是建立网信统筹、部门履职、行业自律、运营者和公民遵纪守法、社会监督的网络安全体系。

表1 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中有关社会治理的内容

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维目标:安全秩序活力相统一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最终要落脚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福祉上。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包含保持社会和谐有序、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维护国家安全三个维度。

(一)建立秩序良好的社会。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和谐有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始终将建立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为目标,体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对社会安定团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社会稳定、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对社会和谐、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平安中国建设的强调。

(二)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好的社会应同时充满活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先后提出“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让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强调稳定、和谐,同时包含活力的维度。对社会活力的强调是经济管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领域从计划管理向社会治理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

(三)更有力维护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了社会治理目标体系的国家安全维度,提出“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国家安全逐渐从社会治理的目标上升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战略。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更有力维护国家安全是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决定的,反映了防范重大风险与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

随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还将动态变化。

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策路径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涉及理念、体系、机制、能力等的一揽子工程,需要在顶层设计与治理实践的持续互动中不断完善。就当前而言,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仍然是关键和基础,二者不可偏废。

(一)推进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

理念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要将我国优良治理传统、特色治理优势、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要坚持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治理服务于对人民生命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根本上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改变社会治理领域“维稳”诉求大于“维权”诉求的价值迷失,改变基层治理“见物不见人”,寓治理于服务、依靠人民、发动人民。三是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牢固树立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理念,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畅通人民诉求反映渠道,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努力让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不应以过分抑制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为代价,对社会活力的追求应以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为底线。五是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是治理理念中国化的体现。要超越政府大包大揽的思维,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社会自我调节作用。

(二)推进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

从当前各地社会治理的实践创新来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存在党委、政府、群团、社会、公众五大主体各自用力、协同不够的问题,需要基于中国国情,推进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一是巩固党委领导体制。落实各级党委统筹维护社会稳定和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领导责任,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要充分发挥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及时将各地设立党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的创新做法制度化。二是落实政府负责体制。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形成社会治理职责分工的总体方案、实施细则与考核办法;积极总结北京等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创新经验。三是建立群团组织助推体制。增强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搭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渠道。四是完善社会协同体制。加大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探索将直接登记政策拓展至应急管理类、矛盾调处类组织,在重要法规制定、重大公共决策、重要政策评估等领域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渠道。五是创新公众参与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人大、政协、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网络平台等服务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形成公众参与的激励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依托作用,提升公众参与度。

(三)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

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治理理念与体制的革新,更需要治理方式与手段的与时俱进,实现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和智治的联动。一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党群服务中心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联动,推广商圈楼宇党建、区域化党建、红色物业、“一肩挑”、党员社区报到等创新。二是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研究制定社会治理领域基本法,加强国家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法律制定与修订,依托信息化加大社会治理领域执法监管。三是发挥德治教化作用。依托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艺术形式,挖掘与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进文化教育。四是发挥自治基础作用。要明确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权责边界,落实居民会议制度,打造社区公共空间,释放基层自治活力。五是发挥智治支撑作用。坚持技术应用与制度保障并重、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重、科技支撑与民主协商并重,构建社会“智”治共同体。

(四)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理念、体制与方式发展需要,要提升社会治理的基础能力。一是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发展预防型、服务型、社会保护型的社会治理,更好平衡经济改革与社会保护、硬性管控与柔性服务间的关系,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带来的冲击,加大对社区与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建议完善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制,严肃问责制,建立容错机制,引导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增强各类突发事件应对法规与预案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三是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以“新基建”为契机提升动态采集数据的能力,建立跨部门、跨平台的数据提取和追溯机制,尽快制定《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法》,健全政企合作机制,提升基层数字治理能力。四是公众民主协商能力建设。加强民主协商政策宣传,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意见,鼓励民间调解机构发展,培育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与人才。五是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建立从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编人员的长效机制,打通社区临时工向正式工、非事业编向事业编转正通道,拓宽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提高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
国家公祭日
全面现代化的中国时间开始了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