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研究
2022-03-17罗艳梅王丹
罗艳梅 王丹
摘 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新技术变革背景下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多层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多角度、全方面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
关键词:产教融合;经济管理类专业;多层次合作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2-0043-02
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重要应用型专业,面对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变革,为更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推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校企合作是新技术环境下经济管理类专业
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大智移云”技术以及新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企业的生产模式、运营模式以及价值网络正在重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底层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组织的内外边界,互联互通的商业网络促进了企业之间在价值供给上的竞争与合作,推动着企业管理的变革[1]。数字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全面应用,势必需要企业对各项职能活动做出调整,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经营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高度专业化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学习新的技术在企业管理变革中的渗透与应用,具备数字化意识,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熟悉数字智能设备的操作与应用,具备数据采集、分析与决策的能力,拥有数字化平台管理能力[2]。同时,各岗位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深度融合与渗透,专业化分工与协同能力并存。
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更新尚没有跟上技术变革的速度,而企业管理的转型已迫不及待。校企合作是以企业需求和实践为引导,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指明方向,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适配度,推动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需要高校、企业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更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推动和引导。在校企协同育人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缺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
(一)校企合作双方动力不足
对于企业而言,创造效益是其根本目标,而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成本,无法直接获取有效利润。已有的校企合作大多由高校或从事教育行业的企业主动发起,实体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比例相对较低。高校与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形成的惯性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变革缺乏足够的动力,很多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校企合作规范与制度,教师在既有的教学与科研压力下很难拓展校企合作项目。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形式过于单一,合作内容不够深入。绝大多数高校与企业合作时,主要采取顶岗实习、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专业建设等形式。随着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深入,校企合作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但仍然缺乏长期的持续性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与科研课题相比,校企合作项目不被重视,管理比较粗放,导致很多项目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发挥对专业、课程系统性优化的作用,师资培训也仅限于感兴趣或与授课相关的少部分教师。
(三)校企合作配套政策支持不足
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需要企业和高校两大利益主体积极参与、有机协作,更需要政府在决
策、组织、协调、监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校企协同育人缺乏清晰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运行机制,缺乏可以参照的配套管理制度,不同高校对校企合作的认定不同、重视程度不同,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不够顺畅[3]。
(四)校企合作资金支持不足
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投入,需要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的长期努力。目前,校企合作缺乏专项资金支持机制及相关的财政支持政策。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大多没有专项资金,以投入实习的机会、软件的资源和相关培训为主;一些资金薄弱的高校亦没有能力进行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导致校企合作积极性不足,持续性无法得到保障。
三、多层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应结合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多角度、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合作相结合、将项目牵引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将平台共建与提升实践能力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一)实验实训基地共建模式
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主要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是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之
一。校企双方共建相应的实体或基地,一般由高校提供实训场地、实验室,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培训,通过课程、实验、实习等方式将项目、教师、学生、技术等进行有效整合,结合高校的学科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优势,实现双方互惠互利,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合作交流模式
基于新興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经济管理相关专业亟须对原有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待提升与更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业务实践、学习最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可视化的方式将理论转变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亦可发挥教师的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案例,推动专业建
设、课程优化与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到高校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讲座和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项目牵引模式
争取政府或企业相关项目资源进行的项目实践。比较典型的是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取企业提供的专项资金及技术支持,用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师资培训、实践基地建设,资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当地横向课题,解决政府与企业的实际问题,发挥高校在推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四)专项人才培养计划
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与高校建立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如共建数字化产业学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入专业建设,培养专门的数字化管理人才,符合目前企业管理中对数字化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针对企业实际需要开展课程建设与培训,向企业输送专门人才,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五)竞赛、夏令营模式
目前,由企业主导,通过各地教育部门或高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夏令营也是提升学生学習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作为一种短期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对高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通过竞赛与夏令营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企业运营实践,通过短期学习和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在竞争中提升学习效率,有效掌握经营管理的实践技能,体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进行有效升华。
四、落实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措施
(一)宏观政策方面的支持
在国家层面上,构建更为具体可行的校企协同育人运行规则与运行模式,建立责任清晰、分工明确、多部门联动的协同运作机制,明确企业、高校、教师与学生等角色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责任,为校企合作提供示范性操作规范与指南,提升校企合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各级政府可根据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规模、水平和层次给予相应资金支持,推动地区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发展[4]。
(二)高校的高度重视与制度建设
在高校层面上,管理者需要分析校企合作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师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规范引导各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确定不同校企合作模式下奖励范围和政策,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鼓励校企合作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深度合作的项目给予表彰与奖励。
(三)加强企业协同育人的动力
在企业层面上,企业能够从需求者角度对现有教育提出变革的诉求,与高校一同面对人才需求与供给方面的不均衡,推进教育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将资金与技术投入教育领域,与高校合作培养企业和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表彰,扩大企业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戚聿东,肖旭.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管理世界,2020(6):135.
[2] 丁雪辰,柳卸林.大数据时代企业创新管理变革的分析框架[J].科研管理,2018(12):3.
[3] 王丹,孙永军.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4(4):38.
[4] 薛涵.产教融合视角下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对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4):194.
■ 编辑∕丁俊玲
123850170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