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2022-03-17吕小娇

天津教育·中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目体育教师运动

吕小娇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各项课程的教育教学都表现出更加全面的发展趋势,对课堂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小学体育在本学段课程体系中的属于比较特别的科目:它的主要教学场所在户外,学生在学习时主要进行的是体育锻炼,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均以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为主要作用对象,是培养学生体质体能和运动素养的重要学科,也是彰显素质教育特色的窗口课程。这些特点意味着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学生虽然会拥有更为轻松、更具参与感的学习体验,但也同时面临着更大的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尽管绝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了相对的预防措施,然而由于这些措施的内容较为单一、形式比较陈旧,无法实现对各类运动损伤诱发原因的全位覆盖,因而并未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障学生课堂安全的效果。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小学体育教师必须从原因分析这一方面入手,建立更具涵盖性和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体系,以期实现“平安课堂”的实质性构建。

一、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诱发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身体发育过于迟缓

小学体育是以学生的体质体能作为主要发展对象的,但小学体育的很多课程内容也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质基础方能有效开展。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本应有着较高的体质发育速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部分家长育儿观念中所存在的某些错误思想的影响,有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体育锻炼,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发育速度比较迟缓,肌群力量、耐力、肢体协调性和平衡感的发育水平要落后于其所处年龄的理论水准。这部分学生在参加体育训练时,面对教学要求和标准高于自己体质水平的教学项目必然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难免发生多种运动损伤。

(二)课程训练进度过快

就像本阶段的任何教学科目一样,小学体育课程内部也存在着诸多教学模块和相应的模块递进链条,教师需要根据这一链条按照相应的进度来完成各模块知识、技能的依次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体育基本素养。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对小学生的体质成长和体育技能领会、吸收速度存在过高估计,没有对每个教学模块开展深入的讲解和足够时长的消化性训练,在学生尚未完全形成对应的学习成果时便匆匆开展强度较高的训练环节,最终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

(三)课程训练内容超出小学生的执行能力

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自然要对“量”和“质”提出双方面的标准,而在可执行的范围之内,这个标准自然也是越高越好。小学生虽然在整体上处于同一个身体发育阶段,但由于个体发育差异性的普遍存在,有些小学生可能在体育素养成长速度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因此具有更强的体育训练承受和消化能力。然而一些小学体育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现象的特殊性或主观地扩大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范围,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了一些超出小学体育教学常规范畴的训练科目,使大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承担了过高的强度和标准,进而大大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

(四)运动保护措施落实不够到位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需要必要的措施保障来避免课堂意外事故的发生。这一点自然能为绝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所认识,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一些教师多多少少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没有真正发挥出这些运动保护措施的真正效力,这就等于在事实上阉割了相应措施的存在价值,继而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更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还有一些学校可能由于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在体育保护器材的配备上存在一定的欠缺,这也会为学生的体育安全埋下隐患。

(五) 见习制度不够完善

见习制度是对因为临时原因而无法参加正常体育训练的学生所建立的保护性制度,是体育教学人性化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对见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反倒有可能增加运动损伤事故发生的概率,比如,有些教师在安排学生见习后便不再布置给其任何任务,让这些学生处于绝对休息的状态,那么这些学生便会在见习期内停止相应的体能成长和体育技法锻炼,这就等于在客观上拉大了见习生与常规教学标准和进度之间的差距;还有些教师对见习生的确定标准定得过高,导致部分确实存在一定身体状况的学生无法获得见习资格,使这些学生在参与训练时常常由于体能方面的问题而出现各项意外。

二、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防止运动损伤事故发生的主要预防对策

(一)采取有效措施具体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任何科目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拥有广泛而真实的了解方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体育自然也不例外。小学生虽然尚未经历身心發育的高峰期——青春期,但由于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的综合影响,每个小学生在体质、体能成长、技能学习速度和运动习惯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且这种差异是很难借助人为手段而完全消除的。小学体育教师要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在开展课程训练之前,应首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对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体育训练条件做到“心中有数”,而后根据这些信息将全班学生按照体质条件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档位,结合常规训练内容和要求为每个档位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评价标准,杜绝“一刀切”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从而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体育训练指导,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例如,教师可以在第一堂教学课上先带领学生做一些低强度的体育运动,如慢速跑、预备操等,而后逐渐增加运动项目的强度、时长和标准,观察每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同表现,看看哪些学生在哪个环节开始出现体力消耗较大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将学生在以往体能小测中的有关数据统一收集起来,分析每个学生在不同项目中的成绩,进而总结出学生的体能短板分布;同时,教师也应在课下多和学生做主动沟通,聊一聊学生的日常爱好,从中获知每个学生的日常体育经验积累情况等。

(二)建立具有更强基础巩固作用和渐进发展性的课程训练链条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教育工作者的日常教学讲求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让学生在一个由简而繁、从易到难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课程素养,这也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和运动规律。小学体育教师同样要以此作为指导自己课程教学和训练工作的主要理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普遍和个性发育状况之后,以学生的共性能力点为起点设立最为基础的教学科目,并将这一科目作为训练工作的开端,而后根据学生主体的学习进度和体能增长状况等客观要素不断推进教学和训练项目的更新,使学生能实现身体素质与训练强度的同步、共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将更多的教学资源集中在对基础科目的训练当中,引导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夯实体质成长基础;同时要在每一个科目结束之后进行全面的测试,从测试成绩中了解学生的单项学习情况,从而为后续科目的开展时机提供准确参考。

比如,对刚开始接触体育课程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第一堂户外训练课应该从静态教学项目开始,先带领学生练习基本的“三姿”和队列,树立起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在体能发展方面则可暂时不做要求;在完成这一阶段的训练后,教师可着手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快步走、慢速跑和预备操;待到学生的体能标准进一步提高且身体发育进度逐步加快后,教师则可将快速跑、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更具肌群力量锻炼效果的项目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学生的体能发育达到稳定阶段后,教师就可以将足球、篮球等更有综合锻炼维度和体育素质需求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科目来开展教学了,但依然要保留对基础项目的训练环节。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质条件和运动技能的优化作用是比较集中的,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更多地具有“点”式特点,只能引导学生把握好个人体育素养成长的一个个节点,而要真正让学生具备动态优化的体质条件并切实增强学生预防运动损伤的综合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为达成这一目标,小学体育教师要将体育工作拓展到课外来开展,在搞好课堂教学和训练的同时,积极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低强度体育活动,让学生的体能成长能得到更多维度、更长时间的保持,并使学生的作息生物钟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养成其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一工作的执行效果,小学体育教师还可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引入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体育游戏和体育比赛,让学生能在好奇心、表现欲和好胜心的综合加持下产生更为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日常体育锻炼當中。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天上、下午的大课间,组织学生来到操场做一次广播体操或慢跑,也可以准备一些必要的体育用品让学生开展诸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比较轻松的运动;有些学校每周会有一到两节的活动课,那么教师可以在校内成立相应的体育社团,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将具有不同运动爱好的学生分别集中起来进行更有专项作用的体育强化训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各项工作的安排,不定期地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拔河、篮球、田径等专项体育比赛或综合性校运会,让学生可以获得在体育方面一展个人风采的机会等。

(四)融入多元化的课程训练模式

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训练时比较习惯于沿用传统的科目教学思路,以固定的、单一的科目作为强化学生某一项或几项身体机能的手段,却没有注意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训练内容所具有的耐受和执行条件差异性,这就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更容易在常规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乃至意外事故。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小学体育教师应在日常训练中充分融入多元化的课程训练模式,在保证训练目标的一致性和效果的突出性的前提下,同时引入多种具体的科目内容供学生选择或由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其综合运动情况进行分配,让每个学生能得到最适合自己体能状态和肌体发育进度的训练模式,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此外,这种训练模式的引入也可以在更高维度上让分层教学的理念得到更为有利的落实条件,并使课堂的教学趣味性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比如,在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时,对体能素质较好或具有较多运动经验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进行简单的篮球运球和上篮练习;而对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将毽球、板球或最简单的踢毽子、甩绳操等项目作为具体的训练形式。待每个学生都取得了相应的训练成果后,教师则可根据学生的强化科目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形式和标准,以此为后续阶段的强化训练科目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小学体育教师还要在硬性条件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以及训练科目的内容、形式和强度来准备护膝、软垫、护掌等必要的保护性设备、器材,让学生能更加安全地参与训练活动;另外,小学体育教师还要利用室内课等多项机会,系统性地向学生讲解关于人体和运动保护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在锻炼中更好地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处理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措施,从知识角度增强学生规避、应对运动损伤事故的能力;小学体育教师还要重视对自身运动损伤救护技能的丰富和强化,主动参加一些有关的培训活动并阅读相关书籍,让自己能更好地承担起保护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的职责。

三、结语

体育是带领学生实现体能成长和身体发育的课程,也是让学生得以挥洒汗水、彰显活力、表现青春之风采的舞台。小学体育教师务必要对课堂安全投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在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同时采取更为全面的运动损伤措施,结合小学生的普遍行为能力、发育程度,对课程教学项目的内容、教学形式和标准进行更加科学的设定,进一步做到课程教学发展性和巩固性的有机统一,以期能使学生在享受体育教学带来的成长与快乐时也能得到最有力的安全保障,从而为学生体育课程核心素养的稳步成长保驾护航。只有这样,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得到最为系统地推进,小学生也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吴淑媛)

3931501908229

猜你喜欢

科目体育教师运动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高考“新科目”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