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留守经历学生同一性积极发展的心理辅导策略

2022-03-17李静

天津教育·中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际团体维度

李静

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的比例有显著下降,留守儿童生存状态也有极大改善。目前在高中阶段仍存在一定数量曾有过“留守经历”的学生,其在社会适应和人生发展方面相较于同龄人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可抓住青少年在高中阶段这个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构建助益于留守学生自我同一性积极发展的生态化心理辅导体系,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

在2018年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截至2018年8月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据较2016年摸排的数据相比,下降了22.7%。留守儿童数量的下降反映了关爱工作的可喜进展,但同时,长期离家的父母回归家庭,陌生的亲子关系与青春期叛逆的叠加,也伴生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这些都值得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思考与研究。

儿童“留守”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现实困难,对留守家庭来说是一种无奈与遗憾,对有留守经历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缺失与创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广大教育者持续关心、关注。在2016年國家卫计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的[2016]77号)与《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等文件中,均提到要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升对中学留守经历学生关爱和保护的力度,促进留守经历学生心理与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

本文中的“留守经历”学生指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曾有过半年及以上与父母双方分离经历或与父母一方分离长期经历的学生。童年期重要他人的缺失对儿童心理和人格成长造成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曾有研究表明: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弹性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要低于普通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更低,消极情感更强。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每个人(自体)的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与最重要的人(如父母等重要他人,即客体)的互动体验之上的。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塑造了一个人的心理与人格。成长中重要客体的缺失造成了留守经历学生在依恋关系上的缺损,因缺乏重要客体的良好“镜映”,其自我认知与自尊水平均受到影响。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正经历着人格发展“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这是他们确立自己价值观和目标之前进行尝试的一段痛苦时期,需要将童年时形成的自我,青少年期新发展出的特点、能力和志向等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一个新的牢固的内核,从而为即将进入的成年期作准备。这些,对于留守经历学生来说尤为困难,甚至是创伤性的和备受困扰的。

一、以平衡、适应、发展为核心,整体搭建人际取向的生态化辅导体系

学校经过多轮探索和实践,反复调整修正后总结提炼出普通高中留守经历学生人际取向心理辅导策略:在一种人际间的生态化视野下,从个体辅导(点)、人际团体辅导(线)、生涯发展团体活动课程(面)、日常人际生态互动(体)四个维度,构筑成留守经历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圈”,为普通高中留守经历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贡献一份力量。

所谓人际间的生态化视野,指的是一种生态观指导下的心理辅导策略,强调辅导对象所处的人际系统中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大量有机、动态的交互关系。在这个系统下,自然存在着大量可以被留守经历学生使用的成长资源。留守经历学生作为成长的“主体”,系统中的其他人作为与之互动的“客体”(如不同成长背景、生活经历的朋辈,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等),主客体之间可以产生出大量的人际互动资源和经历。学校充分组织和调用这部分资源,引导帮助留守经历学生整合在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使之成为其人生发展的助益性经验。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经历学生曾经的缺憾,并借此促进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和人格的积极发展。

作为体系中的“点”——个体心理辅导呼应了留守经历学生个人化需求的应答,对其在成长和发展中个体独有的受限和困难的部分展开深入工作,形成强有力的个体支持;作为体系中的“线”——人际团体辅导以半结构化同质团体的形成展开,充分运用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和团体动力,就留守经历学生在其他维度的经历和体验进行交互讨论,获得多个面向的理解,有效改善其本身可能存在的固有、不适应模式,提升心理弹性;作为体系中的“面”——生涯发展团体活动课程以结构化设计,覆盖自我认知、人际技能、逆商培养、学业规划、生涯发展五块,从学生身心、学业、未来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教育和指导,拓展自我积极发展的认知和视野,助力其定位自身发展与群体社会进步间的位置关系;作为体系中的“体”——日常人际生态互动,从宏观上营造自主自决的班级互动氛围,从互动交往中形成群体相互学习的场域,同时也是对社会生活中个人角色功能发挥的必要“练习”,进而帮助留守经历学生积累获得自身积极发展资源和策略的经验。

二、充分利用各圈层的功能差异,分层分类实施心理辅导

在学校构建的生态化辅导体系下,各圈层在保护性、体验性和指导性三个功能特性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效力。

如图1所示,在保护性和体验性上,从维度一至维度四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在指导性上呈现双峰,这与各维度本身的性质有关。

与其他维度相比,作为受保护程度最高的“个体心理辅导”维度,能提供给留守经历学生最大化的支持,它提供一种“安全受保护”的空间,安全感越强,学生在此环境下开放的个人体验程度也会越高,留守经历学生在与辅导者的一对一互动中,体会到较高浓度的情感交互,从而有空间、有机会在辅导者的陪伴和帮助下去理解、整理自身最受限或困扰的经历和情感体验。一方面,留守经历学生在过往经历中由于重要他人缺失造成的情感缺憾和关系中的不安全感,在辅导者营造的安全受保护接纳的空间中以某种形式再次浮现,在辅导者陪伴和帮助下,留守经历学生有机会获得一种矫正性的情感体验,发展出对关系的新的感受,从而重新建构对自身及自身位置的新的、更具适应性的理解;另一方面,留守经历学生由于养育环境在多个方面的匮乏形成的对自我和对外部世界僵化的认知、固化的模式,也有机会通过这种点对点的接触而获得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认知层面上获得拓展和成长。所以说,个体心理辅导在此层面上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在本课题研究的多个案例中均可观察到,在充分的帮助下,当留守经历学生内在向好与发展的动能被充分唤醒时,他们同样有能力理解整合自己的过往经历,发展出对自己人生更负责的态度,进而走向人生更蓬勃的发展。

人际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同质团体,类似的留守经历可以使成员之间形成共鸣而产生安全感,相互间类似又各有区别的经历分享、不同成员间不同的理解和应对经验,在带领者的积极引导下可以为团体内成员呈现多元看待问题的视角,互相借鉴他人的人生经验,拓展“另一种可能”的理解。对某个成员来说非常困难的地方,其他成员却有自己应对的经验和方法,甚至多种方面,这些都可能成为受限个体应对困境的参考和资源。同时,这种互助和相互支持的氛围,也可以为留守学生提供有效受到帮助的积极经验,进一步增强其在今后人生发展中寻求资源和助益的内部动力。与其他人群相比,留守经历学生团体辅导者需要在自我探索、人际关系、情绪调控等留守经历学生最容易遭遇困扰的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更多的辅导工作,在团体内进行多元深化的探讨,以帮助留守经历学生发展起其在这些方面更具适应性和建设性的应对模式。

生涯发展团体活动课程承担了较大的知识传授与认知拓展功能,尽管体验性和保护性与前两个维度相比下降,但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结构性,从内容和组成上弥补了个体心理辅导与人际团体辅导没有覆盖的部分,保持了辅导体系在功能上的完整性。常规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包含的主要议题如学业、生活、生涯三个大方面,同样适用于留守经历学生。同时,在这类活动课程中留守经历学生的表现也是观察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情况及整个辅导体系效度的渠道之一。

日常人际生态互动作为留守经历学生社会适应的“练习场”具有其互动的生态性,现实的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可能发生,留守经历学生在其中获得的胜任体验可以为其自身日后的社会生活提供良好的经验。即便有一时难以消化的遭遇或挫折,也可以在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中进行探索和讨论,这样在前三个维度的护航下,学生在“练习场”中经历到的“恰到好处的挫折”也可作为一种练习资源而发挥作用,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

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的生态化的留守经历学生发展空间,各维度间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围绕着促进留守学生自我同一性积极发展的核心目标发挥作用。

三、多元整合各种艺术心理辅导的方法,丰富认知和体验

系统性运行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多元丰富的工作方法可以为工作的持续开展起到良好的“续航”作用。将绘画、音乐、心理剧等艺术心理辅导方式引入心理辅导活动中,一方面增加了留守经历学生参与的兴趣与动力,另一方面艺术心理辅导方法中先天具有感性与理性交融的优势,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心灵触动,具有相当的疗愈效果。

曾有留守经历学生在表演心理剧目中作为被团体成员祝福对象时深受触动,这样表达感受:尽管很长一段时间认为自己与父母分离,感到自己是家里被“丢下”的那部分,但是在团体辅导中“被祝福”时,才发现自己身上有这么多被人珍惜的部分,真切体会到自身的“宝贵”。

在行为预防心理剧“网友见面”的表演中,有一段“别有用心的网友反复赞美和诱惑女孩”的表演。扮演“被诱惑女孩”的留守经历学生感触极大,她坦言:当被人不断赞美时自己确实很受打动,明知是诱惑却很难割舍这种被人好像放在世界中心的美好体验。这是她过往人生中没有得到过并且非常渴望的,哪怕是美丽的泡沫都会想要像飞蛾扑火一般去追逐,自己费了好大力量才能做到拒绝,但事后也非常庆幸自己做出了拒绝诱惑的决定。像这样的真切的体验也将成为一种预防性的经历被纳入学生的经验体系,帮助学生去发展一种内在清醒又独立的力量,这些都会在其今后的人生里默默地发挥作用。

此外,在人际团体心理辅导中使用半开放主题的宫格绘画、即兴创作绘画、拼贴画等,也有较好的效果。不同作品所包含的内涵、个体智慧和资源被直接呈现在了所有人面前,给活动本身带来了大量的辅导素材和学习资源。

圖2为学生创作的宫格绘画作品“困境魔法壶”,体现了其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时对困境正反面两方面的认识态度,以及面对长期困境时积极、适应和尝试的建设性态度。通过这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整理自身存在的积极资源,整合自己的优势,同样也是一个帮助学生深化对自我的认识、提升自尊的过程,有利于留守经历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朝向积极方向发展。

四、结语

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帮助留守经历学生理解自己与自身经历,拓宽视野、提升认识层次,引导其从更多维、更大的视角理解周围的世界,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望见更高更远的目标,进而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担当有为、奋斗不息。

注: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同一性积极发展取向的高中留守经历学生心理辅导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1PYB026)的研究成果。

(吴淑媛)

3701501908270

猜你喜欢

人际团体维度
如何促进我国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基于FSO框架的分析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了解“人际气泡”,避免尴尬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