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问题”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研究
2022-03-17徐枧锋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核心路径,借助“核心问题”提升高中政治课教学效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是新时代政治课堂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文章以“核心问题”为抓手,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优化知识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等角度寻找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具体对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形成结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核心问题;科学精神;教学对策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诸多思潮激荡起伏,既交流借鑒融合,又排斥对立斗争。学生生活复杂而广阔,虽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但缺少较为系统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精神。面对如此宏大而富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创新必须发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清当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每个不同阶段性的特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培养好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有助于他们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
当前高中政治课我们的教学和测试较多的是基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教学的思维尤其是学生学习思维都难以及时体现并展开,学生的“思维力”严重受损,根本没多少科学精神的培养提升。
借助“核心问题”,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研究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基本经验同人类的认识和文化成果结合起来,以发展和优化个体的意识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钱学森之问”更多地折射我们培养的学生缺少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社会成员在接受政治教育,参与政治生活中,了解和掌握自身在政治活动中能享受到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从而形成的政治理论、政治感情和政治参与能力。当前,高考命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理”是由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构建的理论常识和思想方法,以及主干知识围绕核心问题构建起的各知识的内在联系。“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指导学生抓好核心问题,探究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书由“厚”读“薄”,把准脉络,掌握精要,理解理论。对于身心快速发展变化却阅历浅薄的高中生来讲,帮助他们掌握政治理论,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理性的政治情感,创造政治参与机会,显得尤为重要。所有这一切都非常需要学生有这方面的科学精神,促使我们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高中生自身的成长成才的需要,更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三、研究流程
(一)概念界定与确定
“核心问题”,指能激发和推进学生主动学习、整合现行教材学习的重点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关联的、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任务。
学科核心问题设计时,要把握“三个基点”: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兴趣的引发点、情感的共鸣点、思维的迸发点);深入学科知识本质(强调学科思想方法、抓住学科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的持续发现与建构。一(节)课中,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以一个核心问题调动学生活动,先由学生运用已有的教科书知识和经验知识独立地、合作地找到需要解决客观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解决的主观过程进行反思,并且表达、归纳、提升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悟,进而产生和理解本节课预期的新知识、新方法。核心问题应该是贯穿整节课,统帅整节课的关键内容和重点内容的中心问题。
政治学科核心问题具有以下特点:1、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是学生兴趣的引发点、情感的共鸣点、思维的迸发点、能够启动学生的自我认知系统。2、能深入学科知识本质、强调学科思想方法、抓住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3、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持久的发现、探究与建构。4、能有深度而且开放、具有引领性。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二)研究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基础上,以核心问题为载体,促进学生在体验中的学习,获得更高达成度和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活动,突破以知识为教学思维起点的演绎式教学惯性,开辟一条以核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活动为起点的提升学生素养的教学实践。通过借助“核心问题”,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研究,使学生能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形成结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和未来生活需要的科学精神。
(三)研究步骤
在学生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每课的核心问题,并在核心问题产生与解决过程中激活、检讨、修正及丰富学生经验知识提升学科知识和素养。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自定目标,顺势而导。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找到核心问题以及学生对此学习的困惑。我们的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学习思维等方面,顺着学生的需求和思维,同学生一起确定: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目标何时以何种方式呈现、实现;架设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交流展示的形式等。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践阶段。通过学生的自学自悟 教师学生共同顺势起疑,综合学生的困惑,学科知识的特点确定核心问题并开始制作课件、导学案等教学探究,先进行,组内互学,各展风采;再开展交流汇报,生生展学,合作互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课题研究的资料、数据的整理,论文、结题报告等的撰写。
四、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思维主体——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尤其是“核心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顺学而导,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创设真实情境,发展科学思维
针对学考选考“真情境”与“真问题”的命题特点,作为教师,首先,要关注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了解国家建设发展成就,直面改革中的难点、焦点问题,要将最新政论节目、新闻调查、焦点访谈引入政治课堂。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设计情景和问题的能力,设计的情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考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运用学科方法深入探究问题。如,《公司的经营》这一课时,以“企业、公司”这一核心问题为导向,以腾讯公司的成长壮大为主线,设计了“成长”、“经营”、“攻玉”三个环节,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腾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有何区别?腾讯业绩再创新高,你认为影响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腾讯公司为何要并购个海外的手游企业?对腾讯公司发展有何意义?由于腾讯公司是一家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成功企业,拉近了该企业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经济生活《多彩的消费》中,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后,可以抽样调查一下本校学生的消费情况,通过创设这种真实的情境,总结出本校学生的消费属于哪一类型,错误的消费观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应该如何去进行消费,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开展实地调查,学生会更加懂得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实现了对学生的公共参与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二)整合教学资源 加强科学实践
教学资源内涵丰富,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活动资源、时政资源等。学生资源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和体验、思维方式、情感和兴趣、个性差异以及学生的错误等。活动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辩论、演讲、以及课堂外的参观、调查等。这些资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师在运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整合利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觉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加深学生自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养成自觉实践的习惯。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设置每人 3 分钟的时政环节,每节课上课前让 3 位学生分别上台演说,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分析。利用全班学生人数众多的优势,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全班同学参与。学生自己动手有的放矢的搜集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时政素材,可以是最新的国际形势、当前存在的社会现象等等。在选择素材时,可以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在素材选取中锻炼分析、整合资源的能力,能够将当前的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了解当前的社会局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搜集到的时政素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用教材上的知识点解释当前的时政情况,在合作讨论探究中自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对显性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觉实践的平台,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到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设身处地的进行体验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如,学生搜集到关于中美贸易战的素材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学生为什么美国在公布联合声明不久就开始宣布对我们国家物品进行征税?美国这些举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后可以得出是美国国家利益决定了美国的行动。正好对应《走进国际社会》中的知识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比如思辨社团、绿色环保社团等,或者成立一个学科兴趣小组,学生可以在学习某一节知识点之前进行实地调查或者在学习某一节课的内容后,围绕这一内容展开课后活动。教师通过对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时政资源、活动资源等显性资源的整合,使学生通过自觉动手实践搜集资料,深刻感受到理论与实际是不可分割的。通过实践,理论不只是存在于书本中的文字,而是可以实实在在指导自己生活的基石,为今后学生自觉理论联系实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行前期的资料搜集与准备,双方队员根据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资料以及现场選手的反应进行辩论,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在这一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获得课堂以外的知识,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等,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实践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和兴趣。
(三)优化知识内容,培养科学认知
新学考选考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一般都是结构化知识,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迁移)能力,包括纵向和横向整合。这样,既帮助理解基本概念,又合理构建“弘扬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对于公司横向的知识整合中,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面向市场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缩短流通环节;促进企业重组;遵守市场规则;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比较优势;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运用国际规则维护合法权益。其次,我们要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在活动中质疑、反思,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目的。面对高考不断提升的能力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始终坚持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从生活逻辑出发,揭示生活逻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实现转知为智,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设置认知冲突,培育科学精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将鲜活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植入课堂,巧妙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结合生活,在冲突中质疑争辩,唤起学生思维注意,引起他们的反思与质疑,唤醒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让他们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旨趣,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为自觉的价值取向。如,《哲学与文化》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时,在“传统文化”这一核心概念下,还要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学生困惑进行解析,“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既要区分各自侧重点,创造性转化侧重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从过去走向现在。创新性发展侧重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现在走向未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密切相关、前后相继的关
五、结语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符合国家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题通过对高中政治“核心问题”和“科学精神”内涵的进行界定与分析, 从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入手、落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本课题以人教版高中政治的部分内容的知识点为例,创造性的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优化知识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角度具体阐述了思想政治课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具体对策,并在对策中提供了教师教学的具体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学精神”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实际运用,使国家提倡的“科学精神素养”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蔡铁权.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地位及养成[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4).
[3]汤晓春.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2).
[4]马来平.试论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内容[J].文史哲,2001(04).
[5]徐枧锋.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导问促学”[J].基础教育参考,2016(22).
[6]熊金施.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7]徐枧锋.寻找核心素养的源头活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5).
[8]丰子珍.思想政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问题及对策[D].广州大学,2018.
[9]李思春.基于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学问题设计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8.
33825019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