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2022-03-17王江波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

王江波

摘要:从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公共外交理论,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深刻把握中国发展的时代方位和全球发展大势,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一带一路”等新判断新理念,科学解答了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做出创新性贡献。

关键词: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创新性发展;整体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迈向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把公共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相融于中国整体外交之中,以整体外交带动公共外交,以公共外交反哺整体外交,在准确把握中国前进的时代方位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一带一路”等新理念,系统阐释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内在要求、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实现了新时代公共外交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一、对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国际形势的全新研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习近平指出“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发展所面临当今和未来国际形势的最新研判,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全新的时代图景和战略之维。

新科技革命是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直接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2]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公共外交革命性变革,促使公共外交的时空相融、虚实瞬时切换、主客体互移、表达数字化、中介和手段智能化。中国公共外交从理论到实践、从时间到空间、从虚拟到现实、从主体到客体、从内容到形式、从中介到手段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为中国公共外交发挥以往难以发挥的资源优势、讲好以往难以讲好的故事、实现以往难以实现的目标创造了更多更大的可能性,提供了多重的选择路径。

对国际形势的精准认知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把控。中国公共外交的有效推进需要精确掌控国际形势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3]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东起西落”的态势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显著特征。国际形势的重大改变要求中国公共外交必须适应,作出针对性变革。中国公共外交既需要系统布局发达国家,又需要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取得突破,紧密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目标。

中国强大综合国力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物质保障。自从2010年以来,中国始终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与美国的差距显著缩小。中国发展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4]“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5],不但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政治、文化、科技、生态、安全等领域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中国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6]中国领导人呼吁世界各国抛弃“以邻为壑”、单边主义、零和游戏,而要坚持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价值。

二、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全新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发展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核心理论指引。她科学回答了中国公共外交何去何从、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怎样构建以及国际社会将来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两个百年”目标实现过程中中国担当怎样的大国责任,怎样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集中展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凝聚国际共识,反对霸权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寄希望于自私自利、麻烦缠身的西方发达国家身上是不可靠的幻想。西方发达国家以人道主义之名做霸道霸凌之为,破坏国际秩序、支配他国行动、压制他国意志。国际社会必须抛弃幻想,集爱好和平、意欲加快发展、保持独立自主的所有力量,变革现行资本和权力相媾和形成的霸权资本主义占优势的国际秩序,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关键的是要发挥中国的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国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7],追求的是共赢多赢、共同发展,决不搞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中国要通过政府、媒体、企业等多形式公共外交,传播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与国际社会同发展、共命运的共赢理念和真正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与时俱进,与实践同步。任何事物的集合体都是由某种内在联系聚集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人类的集合体,属于地域和利益的共同体。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由区域内部分人的共同利益到全人类共同利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然过程。习近平通过包括公共外交在内的多种外交方式向国际社会各国及其民众呼吁从本地区、本区域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各有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非洲命运共同体等以及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形态各异的共同体有机连接、结合,直至融合为人类命运共体。

三、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全新内涵: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是打破国际社会隔阂、促进人类进步、推动世界发展的前进动力。习近平指出,“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8]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是对西方文明冲突论、文明隔阂观、文明优越论的修正和超越,是对外文化交流思想的升级版,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全新内涵。

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全面超越了文明冲突的论调。西方社会站在西方的立场、基于对立的观念,勾勒出了一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然发生文明冲突的镜像。西方国家的公共外交本质上衍化为西方文明压制非西方文明的历史景观。中华文明改变了不同文明之间以相互倾轧为主题的演进路径。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不同场合努力践行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文明冲突论的市场已经从全球流行到被逐步压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新型文明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期望加速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提供了全新选择和借鉴。

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超越了文明隔阂的藩篱。世界历史证明,文明隔阂带来世界各国各地区不理解、不信任,导致偏见和仇视难以根除,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全球治理难度遽升。文明交流畅通,则会消除偏见和仇恨,阻碍世界各地冲突发生,全球治理井然有序,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9]中国公共外交发挥桥梁纽带,倡导政府引领、社团主导、民众参与的多种文化交流方式,形成和创新以人民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文明交流态势。在中国的全面带动和国际社会的不懈努力下,文明交流在全球蔚然成风。

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超越了文明优越的傲慢。文明优越论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盛行下的资本和权力媾和造成的等级制文明观,是全球冲突、世界发展不公的主要根源。从本质上讲,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文明都“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10]公共外交重在以平等和真诚的态度相互交流。中国对待各国各地区文明一视同仁。中国既重视与发达国家、大国或强国的文明文化交流,又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小国或弱国的文明文化互动,在国际社会中推动各国各地区文明共存互融,消解形形色色的文明优越论。

四、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全新平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中国外交包括公共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运用,还是对当今世界对外交往中不合理、不公正规则和现象的修正,更是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摈弃。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平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创造和利用各种专业性、专门性合作平台,取得了非凡的外交成绩。但是这些平台属性单一,开展综合性、系统性公共外交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合力。“一带一路”是综合性合作平台,促进中国公共外交创新性发展。以“一带一路”为轴心,中国公共外交取得了以往难以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以往难以得到的认可。《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报告2020·“一带一路”版》权威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外民众更为认同“一带一路”倡议。有75%被访者关切“一带一路”,更有44%被访者表现出“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60%以上的被访民众认同“一带一路”对其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具有正面作用,50%以上的被访民众还认同“一带一路”对个人也具有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公共外交展现公平公正、负责任形象的重大创新平台。西方主导着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社会交往体系。纵观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史,国际体系虽然历经多次重大变革,但是依旧处在西方国家操控之中。二战以来,广大亚非拉地区纷纷脱离殖民统治取得独立,新兴国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冲击着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但是仍难以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公共外交依然处于西方把控、服务西方的模式。中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始终践行中国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而非破坏者、索取者、颠覆者的初心,围绕“传播丝路文明、讲好丝路故事、传承丝路精神”的主题,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坚定“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坚持“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发展路径,树立起了中国公平公正、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是构建新型全球合作关系的重要创新平台。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构起了以西方为中心、发展中国家为边缘的“中心——边缘”全球合作体系,实质上是要长期维系西方霸权、永远保持西方压制东方的不平等关系。这一体系下的公共外交,必然是西方通过政府、媒体、文化等多形式协同发力以强大的话语权压倒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单向度向全球输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一带一路”倡议坚定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秉持开放、合作、包容的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实施路径,打造全球交往新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逆“逆全球化潮流、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积极倡导全球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当下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时期,中国政府、民间、企业、各团体以不同方式向国际社会各国各地区及其民众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物资援助和技术支持。中国政府累计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80多批紧急抗疫物资援助;中国150多家社会团体和单位发起“绿丝带行动”,向意大利、伊朗等约20个国家以及联合国人居署捐赠抗疫物资。“一带一路”成为连接各国各地区及其人民共同抗疫的“健康丝路”,“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搭建起“一带一路”地區守望相助、无私合作的新型平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01)。

[2] 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创繁荣美好世界——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8-06-08(02)。

[3] 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69497,2018-09-03。

[4] 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J].求是2021(23)。

[5] 习近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1-07(01)。

[6] 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06(02)。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6.

[8]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02)。

[9] [10] 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6-01-22(03)。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ZZJH-273)。

3476501908275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
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路径
傣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动画设计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性发展
动画设计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