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理解的学科生活重建

2022-03-17黄艳梅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1期

【摘 要】学科教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精进和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更新观念,完善自我素质结构;着力重构,提升学科生活品质。学科教学品质可以在教师职业状态的审视和学科生活的重建中获得提升。

【关键词】职业认知;素质结构;学科生活重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6-0021-04

【作者簡介】黄艳梅,江苏省淮安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淮安,223001)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学校教育中,教师主要以学科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学科教学往往窄化为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机械训练,疏离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师生难以体验到学科教学的价值感,有时还会因错误观念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反效。学校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学科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精进和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审视职业认知,强化观念补短板

首先,关系观的确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是千姿百态、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教师的工作是以学生为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师生互动,而只要涉及人际互动,人们就需要进行情绪劳动。情绪劳动在强调人际交往的工作中十分重要。因此,李希贵校长提出重新定义教师劳动性质,教师要成为情绪的管理者、和谐关系的构建者。教师的情绪劳动特点过去不被关注。教师教学中一味地给予,而忽略学生的感受,从而导致教育教学的低效益。积极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重要条件,管理情绪、学习专业交往是教师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其次,知识观的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关于学科的知识、课程的知识、学生的知识、教学的知识以及科学与人文素养等。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研究教材往往多于研究学生,对学生发展、学情研究远远不够,这就导致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聚焦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等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上,而忽略关于人的知识、学的知识的研习和探究。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果教师不清楚人是如何学习的,不追求科学化的教学设计及学习评估,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习科学理论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备知识。教师要关注脑科学研究、具身认知等前沿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追寻更合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这样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发展观的转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各项能力的提高。当前,从“重视分数”转向“提升素质”,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知道”并不等于“做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还难以达成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需求、素质、能力、思维、情感、交往能力等方面。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未来人才,我们要努力克服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学生发展的时空维度,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关切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引导他们自主建构完整而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保持生活中多重角色的平衡,这既与教师个人福祉密切相关,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以上关于关系观、知识观、发展观的论述,涵盖了教师工作胜任力的诸多方面。在胜任力结构中,知识、技能是相对表层和外显的,特质、动机等是较为隐蔽、深层的,后者的内隐特征往往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职业状态的改善,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教师通过知识、技能的培训以提升,还要尊重教师个体的身心特性,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并鼓励其进而付诸行动,主动而专业地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我是谁?我要怎么做?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引导作用。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后,就会有意识地管理情绪而不至于轻易动怒影响师生关系,甚至碰触师德的高压线。在我们补上学习科学的短板后,教学就可以更加遵循学习规律,师生沟通也会更为顺畅成功。只有我们真正心系学生的明天,教育的功利色彩才会淡去。教师如果自识与觉醒,重建卓越的学科生活,他就会发挥其主体性、内驱力,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努力向目标迈进。

二、重建学科生活,优化教学提品质

学科教学占据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它要回归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科生活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教师面对的是生动活泼的人,学科教学不能满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输与习得,而要进行扩容增值。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学科生活的重建,帮助和引导学生感受学科学习的价值,领悟学科学习的方法,获得学科学习的成功体验,从而提升学科生活品质。

1.发掘学科育人价值。

传统的学科教学,习惯于从知识传递上理解学科教学价值。其实不论哪一门学科教学,都要以育人为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发挥其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育人价值。师生不是为知识而存在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育人价值。这不仅指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还应该包括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的不同路径和独特视角,以及引领学生建构自己的生活样式,获得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领悟,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的意义。

比如,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超越知识价值的视域,从数学知识的发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语言、数学知识体系等多维度深入解读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育人价值,给我们带来学科育人路径的启发。这些方面的发展价值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价值观。又如,“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突出运动技能的达标,而忽略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所以,这门课程难以真正实现健身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只有提升学科育人价值,我们才有可能改善教学,从“经师”走向“人师”。

2.把握学科核心概念。

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具有上下位的层级关系。教师要清晰地把握所教学科的层级结构,能够描述本学科的知识层级体系。

就某一具体学科而言,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可以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是统摄性较低的概念、基本事实;二是学科视角、核心概念与方法,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些,可以提高他们的概括水平、解释水平和迁移能力。学科教学如果一直在低層次徘徊,是难以形成知识的增长机制而促进学生提升的。只有着力于学科视角、核心概念与方法的获得,才能形成学科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

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还可以往上扩展,比如超学科主题,即超出某一学科、在不同学科共同存在的主题,它能够揭示学科之间的联系。当然层级最高的是哲学思考,其统摄性最强,能够揭示学科本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缺乏学科视野,导致学科教学处于点状思维、零星状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成效甚微。因此,教师只有架构好学科认知体系,学科教学才不会拘泥于知识技能训练;只有具备学科甚至超学科的视野与格局,才能进一步打通学习壁垒,促进知识融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这几种能力如何关联?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它们通过思维进行转化,因此要强调语文教学的思维含量。教师建构起这样的读写结合模型,可以克服教学中“满把抓知识点、处处找机会练笔”的烦琐现象,通过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以典型性、多样化练习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

3.融通学科生活情境。

“过程与方法”为三维目标的重要构成,这一维目标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生活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有的教师常常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系统中“自说自话”,忽略对生活世界的勾连和回应,致使学科教学与生活世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割裂现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该学科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符号和逻辑、特有的获得知识经验的渠道和方法。教师要系统掌握多种学习策略,深谙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策略,并在教学过程中智慧地应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习得学科学习策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性质决定了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要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理科学习强调实验意识和能力。科学课少不了这样一些步骤:构思、设计、操作、验证、修正,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动手操作以及问题解决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提升。

4.关注学生学习表现。

高品质的学科生活是教师的,最根本的是学生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学科教学的产出在学生那一端,它不能停留在教师的“我觉得”“我做到”上,而是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有“获得感”,从而摆脱“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不良现象。师生活动同步,共享学科生活,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扎根生长。

语文学习领域包含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能力目标,领悟学习领域之间能力目标的互通和关联,构建单元内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层级,即明确教学单元内学生认知能力的起点、终点和认识能力发展的台阶,带领学生拾级而上。

教师要熟悉有关学生身心发展及学习科学的理论,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所任学科学习规律,能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确定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有进步、学有所获。积极提供学习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处于解决新问题、追求新目标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保持高期待,不断提升学生分享、合作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关注并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经常给予的帮助。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多倾听、回应学生,积极营建互信互动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以自身对学科的通晓和热爱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状态和持久的学习动力。

5.坚持终身学习发展。

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要借助多样化学习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行动中,要有高度的专业敏感和吸收、转化能力,直面教学现象和问题,尝试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并把自己的经验结构化,用理性的方式进行表达。

什么是教师的发展?上海的周增为老师曾经这样描述:能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能知道8小时以外应该做什么,能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能重新思考标准是什么。这些或许也是教师良好的学科生活状态的写照。尤其是8小时以外做什么,很能衡量教师的职业自觉。若是一位教师8小时之外延续的是对学科的执着、向往,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作为具体任务,自然而然地甚至不可遏制地进入持续学习和发展的状态,那么他的学科教学也就真正回归了生活,保持了一种积极的日常。

重建师生的学科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抬起头来,体会学习的过程、价值和乐趣;对于教师来说,则是从可能的职业倦怠中突围,享受工作的充实、成就和意义。教师应该努力提升学科生活的品质,激励自己和他人踏上不断自我完善的教育之旅,引导学生过一种有意思、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科生活。

309450031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