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校园欺凌案例及其应对策略
2022-03-17党键
摘 要:现阶段,我国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而农村高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幅上升,还需要学校认真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霸凌问题,秉持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对农村高中校园欺凌案例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期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农村高中 校园欺凌 现状 原因 对策
1 引言
校园欺凌事件涵盖了大部分的城市与农村,并且受到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等方面不均衡的影响,农村校园欺凌事件更为常见,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高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高中的欺凌事件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参与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并且通过网络媒介也形成了不良的校园风气,不利于校园教育的开展。因此我们结合了和政中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制止校园欺凌的对策,进而保障校园的和谐稳定。
2 高中校园欺凌行为的城乡差异
目前,校园欺凌事件仍然十分常见,无论是城市高中还是农村高中都不可避免,相较而言农村高中的情况更为复杂,有着较为特殊的一面。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城市高中的教育宣传力度较强,营造和谐校园风气和学生素质培养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也具备着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农村的孩子却由于安全教育宣传的缺失,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农村高中和城市高中的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反应截然不同,城市孩子的择友观受家庭教育的熏陶,择友观更加明确,出行、学习大都结伴而行,就降低了欺凌事件的发生概率,即便受到了校园欺凌,也会及时与家长、学校举报,实现了对自身的有效保护。而农村孩子的表现则完全不同,农村的家长大都外出打工,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别人交流,遇到欺凌也大都选择隐忍,这就助长了校园欺凌的风气,使校园欺凌更加肆无忌惮。并且农村孩子大都选择学校寄宿且学校实施封闭管理,这也就导致农村高中成了校园欺凌的重灾区。
3 农村高中校园安全现状
从农村高中的现状来看,校园中欺凌事件仍然时有发生,虽然校园内部开设了德育教育和加强了惩治力度,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校园欺凌的主体是学生,之所以校园欺凌现象远超城市,自然有着其特定的原因,并非是偶然的现象,这就需要从安全现状入手分析,归纳校园欺凌的原因。
3.1 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观念缺失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经济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水平。多数家长所受教育有限,文化水平偏低,这就导致了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变化发展。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对家庭教育根本不重视,完完全全的将孩子交给了学校。也有部分家长开展了家庭教育,但方式却是错误的,方法过于单一,单纯以严带管,家庭暴力、大声呵斥等行为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导致孩子过度自卑。还有部分家长过度重视成绩,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对孩子的校园生活不闻不问,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完全围绕孩子的成绩。
2.父母不良的行为习惯与复杂的家庭结构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都会下意识地模仿家长与教师的行为,父母的言行是重要的熏陶教育。因为农村经济条件不好,思想观念就比较落后,认为只要能吃苦就能维持家庭生活甚至发家致富,导致部分学生不肯吃苦、学习不努力,上不了高一级学校,就回家打工赚钱贴补家用;也有人说,有坐轿的也要有抬轿的,没文化的就是抬轿的,农村思想落后,所以乡村普遍文化水平低。农村的低文化水平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对孩子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父母动辄打骂孩子,也会导致孩子有着暴力倾向或自卑心理,而爱占便宜、小偷小摸的家长也会让孩子养成斤斤计较的习惯,一旦侵害个人利益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受到家庭的影响,孩子不良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危害了身心的成长。此外,复杂的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据相关调查显示,农村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比例正在逐年上升,而这样的家庭结构使得孩子缺失关爱,长此以往形成了畸形心理,也就容易引发校园欺凌事件。一些父母的行为也对子女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有些农民进城务工后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对金钱、家庭的态度上畸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3.家庭关爱不足
“留守兒童”“代理家长”的现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前往城市打工,使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多数时间和爷爷奶奶相处在一起。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爷爷奶奶大多只能满足孩子基本的生存需要,远远代替不了亲生父母的陪伴,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心理空虚、情感孤独,遇事没有正确的解决方法。由于子女和家长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这一群体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创伤,性格也变得较为孤僻。隔辈的溺爱又使孩子过于娇惯,也就形成了过度自我的不良行为习惯,萌发了欺凌他人的意识,由于不懂如何与他人相处、心理发育不健康等原因,极易与同学发生矛盾,而矛盾解决方式过于简单,也就提升了校园欺凌的发生概率。被欺凌者由于平时缺乏家庭的关爱,生活中缺乏依靠,自卑心理较严重,可能由于保护自尊心的需要,当自己受到欺凌的时候不愿告诉老师或者家长自己的遭遇,往往忍气吞声选择独自一人承受后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风气。
4.通过邮件、论坛等媒介进行的网络欺凌正日益成为校园欺凌的新工具。网络欺凌是社会暴力行为中最新近、最邪恶的一种趋势。因为网络欺凌者不用直面受害者,看不到受害者当时的反应,不会产生愧疚感和负罪感,会使得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更加频繁地使用恶毒的语言、文字攻击受害者。
3.2 农村管理体制不完善,教育水平整体偏低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波动较为频繁,一旦心理上失衡,行为也会随之出格。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而要求不断提高。农村高中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寄宿制学校也大都以看管为主,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问题解决不够重视。学校本身就是较为封闭的环境,寄宿制的学生又24小时的待在校园,就给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创造了客观条件。同时,农村高中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等时间都在大幅减少,成绩成为了唯一评价标准,学生的兴趣喜好得不到抒发,学习气氛较为紧张,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此外,则是家校疏于沟通,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生的在校表现、心理变化情况没有及时告知家长,没有形成合力。
3.3 不良的社会风氣助长了校园欺凌的风气
学校周围环境对校园教育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监管力度不足,校园周围常常集结着带有不良社会风气的人群,而此类人群对高中生有着强烈的诱导性,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导致学生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出格的现象,正向模仿不良行为。同时,针对青少年的法律保护也成为了青少年肆意妄为的理由,使青少年没有认清自身的责任,就会导致校园欺凌愈演愈烈,进而造成恶劣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方式手段多样化,而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全民性对农村高中学生的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待新鲜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自控能力较差,青少年通过模仿习得暴力行为和污言秽语。因此,网络世界各式各样的诱惑严重影响着高中学生的内心世界。
4 农村高中校园存在的主要欺凌问题
结合对农村中学的分析来看,目前的校园欺凌主要是由于同学之间相处的矛盾产生的,高年级同学仰仗自己的年龄优势,对低年级同学的生活横加干预,甚至要求低年级同学为自己服务,严重影响了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低年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沟通,并逐渐开始自暴自弃;也存在男女同学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产生了谈恋爱的想法,而方式也过于的简单,强迫相处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产生了恶劣的校园影响。将近90%的欺凌现象发生时,都会有许多旁观的学生。其中的有些学生可能迫于欺凌者的压力而参与欺凌;也有学生因为害怕欺凌者的报复而不敢帮助被欺凌的朋友,由此产生愧疚感或无能感,影响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与没经历过欺凌的学生相比,作为旁观者,经历过欺凌的学生会在与伙伴关系和家庭关系上出现许多的认知问题。
5 农村高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应对策略
还需加强对学生自身的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预防与拒绝校园欺凌行为。农村地区的环境多变、人员复杂,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制定相关的体制机制,为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形成安全防护网,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安定、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用爱和责任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5.1 加强学生关爱,重视家庭教育
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学校积极落实德育教育的背景下,也要号召广大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多关爱孩子、教育孩子,避免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通,打开孩子的心结,家庭关爱变多了,孩子的心理也就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减少了受害方与侵害方,内向的孩子渐渐开朗了起来,懂得了自我保护,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也在家长的辅助下抵抗了不良诱惑,懂得了如何与人沟通和相处,也就避免了校园欺凌事件;除此之外,家长也要树立起良好的责任意识,明确家庭教育的义务和责任,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并且采用正确的问题处理方法,避免暴力解决和大声训斥,将耐心沟通、爱心关怀作为主要教育方式。同时,家长也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力量,成为孩子的表率,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5.2 重视学校管理,构建家校合作机制
首先,学校应大力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教育理念,使德育工作融入到每一个环节中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构建起和谐的教育环境,通过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来避免校园欺凌行为;其次,学校要加强校园管理,完善预防措施。学校除了要开展课程知识教学之外,也要定期开展预防校园欺凌的讲座和活动,让更多学生意识到欺凌的危害,明确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欺凌,这就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对校领导、班主任、教师的严格要求,完善关于预防、整治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通过优化教育教学方案、整治学生不良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校园欺凌行为。
其次,加强法治教育。学生之所以成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受害者和实施者,究其根本是法治意识的缺乏,只是将校园欺凌行为当作简单的事情,没有上升到法治的角度,而学校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法治教育,教育学生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发生矛盾时及时找老师解决,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拒绝暴力。保护的手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教育学生尽量不看有暴力画面的影视剧,不读有暴力情节的书刊,不玩有暴力色彩的游戏,不做有暴力倾向的人,让我们拒绝暴力,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不仅让学生正确认识了校园欺凌行为,更懂得如何利用法律、制度来保护自己,学会与欺凌行为做斗争,才能形成学生、学校、社会的合力。
再次,重视心理教育。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往往容易出现出格现象。鉴于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应该重视三点:一是加强集体心理健康辅导。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集体活动,引导学生明理,行理,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并在班级中设立心理监督员,将班级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反映给班主任,及时解决。二是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全体师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生活。三是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心理咨询技巧的教师,及时接受老师和学生的咨询,排解不良情绪。
最后,则是构建起家校共育机制,建立家校高效率的沟通。学校的教育工作与家长的积极配合密切相关,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缺少关爱、心理畸形,而这都是家庭教育不合理、家校沟通效率低引起的。所以,学校应积极倡导班主任与家长沟通,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身心发展情况进行沟通,共同掌握孩子的最新动态,进而提供针对性地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3 呼吁社会力量,落实校园周边环境监管
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成长环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行动,呼吁社会共同对学生进行爱护。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极容易受到诱惑与引导,而这就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关爱与引导,才能肃清成长道路上的障碍。首先,政府方面应加强农村高中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引导,避免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困扰,减少对未成年的不良诱惑因素;其次,学校方面应积极呼吁社会力量,通过加强社会宣传,让每一名民众产生对青少年的呵护之心,在遇到欺凌事件时能够及时制止,保护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共同营造起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课题信息:此文章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农村高中校园欺凌现象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以和政中学为例》的课题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100。
参考文献:
[1] 丁会姝. 高中生校园欺凌问题调查研究及干预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8.
[2] 孙田. 农村中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
[3] 詹文韵. 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20.
[4] 张珊珊,张野. 自我控制与农村寄宿高中生校园欺凌关系研究[J]. 大理大学学报,2019,4(05):91-98.
[5] 孙乔. 农村寄宿中学生校园欺凌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党键:(1973.12—),男,汉族,甘肃和政人,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