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以“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为例

2022-03-16张晓梅

地理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西畴县理论课新课标

张晓梅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2014年,习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3]地理学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因地制宜科学发展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等,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势学科,[4]有利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予以落实。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授课模式需要及时转变,使地理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文章基于课程思政,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征和发展方向为线索,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起高中地理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关注,进一步探索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路径。

二、教学设计

1.课标解读

本章知识在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为: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现状等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发展问题及原因,理解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观。

2.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资料,分析西畴县、墨红镇、彝良县的区域位置及其地理特征。综合思维:说明生态脆弱区、资源枯竭区的含义;阐述西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措施、墨红镇从繁荣到衰退再到振兴的转型措施、彝良县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的措施。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说明生态脆弱地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的原因与措施、产业转型发展对区域的重要意义。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资料,分析不同类型区域的环境特征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课程思政:了解“西畴精神”“长征精神”的意义;明确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对区域发展的现实意义。

3.教学过程

具体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教学过程

(续上表)

(续上表)

三、总结与反思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开发真实情景中符合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融合地理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是促进地理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的有效途径。区域的发展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区域的发展体现出党和国家促进地区发展的努力与智慧。选择西畴县、墨红镇、彝良县的区域发展路径作为教学内容,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会到党和国家在促进地区发展方面所做的引导与支持,感悟国家政策落地对区域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地理条件、区域特征和发展方向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区域认知的一般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观。

猜你喜欢

西畴县理论课新课标
西畴的石头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西畴县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析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基于GIS/RS的西畴县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西畴县总工会:三八妇女维权周 法律宣传在行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