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2022-03-16赵军营李晓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经济学农业课程

孔 媛,赵军营,李晓鹏,李 彤

(1.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2.甘肃省木本油料工程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

1 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应用性学科,其课程教学体系处于不断调整和更新中,近年来围绕该课程的教学越来越多地注重对于如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发展经济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采用,但并未从根本上突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固有局限,并且有逐渐演变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复合体的趋势。教学当中,教与学的矛盾较突出,教学形式较单一,由于缺乏必要的督促和指导手段,部分教学环节虚设,这些矛盾值得重视、思考并加以深入研究。因此,积极推动和开展教学改革是必须的而迫切的。

2 当前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教育理念问题

近年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呈现萎缩趋势,坚持招生的院校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一个较为普遍的倾向是将学科的教育理念定位为“离农化”。如此定位的结果是该专业的毕业生较为普遍地选择了与“三农”毫无关联的行业或者岗位,跨学科、跨专业读研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反观学生的来源不难发现,典型的如以兰州财经大学为代表的地方性高校,农林经管理专业的生源85%以上出身农村,对农村、农业、农民怀有较多的了解和较深厚的情感。如若改变当前的“离农化”教育理念,树立起“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其开展专业情怀教育,尤其针对其就业观的和人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激发起学生回乡创业的渴望,实现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相融的终极目标,满足新时代中国对创新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渴求。

2.2 教学内容问题

2.2.1 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现有的农业经济学教材大多是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这不但使农业经济学难以突破其在内容体系和框架上的局限,呈现为其他更多学科的综合体。

2.2.2 缺乏理论深度

笔者梳理了近几年国内权威出版社和农经界杰出专家所著的各类教材数册,可以看出新版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创新性尝试,教材内容和体系的不断深化成为愈发明显的趋势,但仍然难免侧重于宏观政策和概念化的内容,微观和定量分析相对较少。

2.3 教学方法问题

在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讲授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普遍。笔者近年持续关注国家级精品课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模式无疑在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难以得到体现。

2.4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由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绝大部分围绕未来的择业与就业,在“有用的”“没用的”的价值判断之下,农业经济学常被看作是“没用的”课程。课程的“教”与“学”之间形成了分裂的状态,教师与学生的目标较难统一。如果教师不能通过课外手段督促和监督,学生几乎不能投入额外的时间自主学习。

3 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的思路

3.1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铸造课程灵与魂

教育乃国之大计,实现课堂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作为专业课教师,应当在不断学习领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中。例如,注重挖掘课程内外蕴含的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是扭转前述教育理念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经济学具有十分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强化培养学生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终的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各具特点和优势的先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学设计为前提,以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为手段,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怀,潜移默化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之水融入农业经济学各类专业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乃至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在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如慕课、学习通、超星泛雅、雨课堂等平台,发挥出网络平台作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的新媒介作用,使用网络资源拓展课外知识,在加深课程认知的同时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

3.2 以劳动教育、耕读教育为依托,丰富课程课外教育实践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注重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耕读教育则是高等院校涉农类专业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笔者认为,耕读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眼高手低的现实问题,也是锤炼意志品质、克服学业和就业中面临各种困难,构建其坚强人格意志力的必修课。

农业经济学课程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注重其与耕读教育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农产品市场”“农业劳动力”“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进步”等章节,增加耕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设计,依托耕地教育的实习实训项目,通过在定点扶贫地区开展耕地资源撂荒调研、小麦育种的耕种收劳动、木本油料栽培管育等多种形式的耕读实践,逐步建设耕读文化教育教学实践场地,选择农区、林区、产学研基地、农产品市场及企业生产一线等开展现场观摩、调研和考察,参与到劳动生产的第一线,增强其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能,真正使专业教育贴合现实需要,让涉农专业的教育教学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下“黑板”、走进“乡村”。

3.3 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可考虑将翻转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比如通过参与式教学或案例化手段,依托智能化载体,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关教学内容的开展。比如对于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产品贸易、农产品期货等内容,应以教师讲授介绍为主;对于课程中的农产品流通、土地的改革、农业家庭经营、食品质量安全等在生活中有直观感受的内容,则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力思考的内容,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教师总结评价”的环节组织教学,实现双向互动。例如,可以由教师根据当前的热点问题设计讨论的题目,如耕地资源保护问题、农村土地征收(征用)问题、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利用效率问题等;其次,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自由组合或教师指定均可,并根据班级规模需设定成员上限;第三,每小组成员可以自拟或选择相关议题一个,在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要求在课前组织小组内部讨论和交流,以消除分歧,达到基本共识,最后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余小组成员均可针对该代表的发言进行质疑、开展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应注重启发学生如何分析和思考问题,通过思辨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经济学农业课程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