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医学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困境分析与破解路径

2022-03-16谢宏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医学类双师型双师

谢宏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院,湖北 孝感 432100)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要求很强的学科,高职医学类专业岗位临床实践中,对操作的熟练性和规范性要求高,这就要求高职医学类专任教师必须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又要有较高水平的医学临床实践能力,即为“双师型”教师,才能全面熟练地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开展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提质培优的建设要求,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2019〕6号)明确指出,“经过5-10年时间,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医学类专业相对高职其他专业而言,人才培养既有相同的职业教育特点,又有其特殊的教育模式与规律,高职医学类专业主要是为基层和社区培养健康服务的专门人才,对毕业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医学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 高职医学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源于“双师型”教师,但又有别于“双师型”教师,后者强调教师个体的双师能力,而前者更强调“团队”的综合素质[1]。“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既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双师能力培养,又要重视优化团队成员的职称、年龄、技能、特长等结构。长期以来,教师教学团队创新点和创新方法上未有较大突破,导致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一直处于困境。

1.1 “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等原因,高职医学类专业专任教师数量不充足,师资来源较为单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长期缺乏,较多的教师为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教师自身并未经历过正规的临床实践训练,走上教学岗位后,由于繁重的教学和专业建设任务,很难有精力定期到行业一线实践,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故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业务较为陌生,真正具备“双师型”素质和能力的教师非常短缺。另外,高职医学类专业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界定不规范,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师片面强调双职称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导致有些教师拼命考证书,却并无实际措施提高教学相应的实践能力,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导致整个团队“双师型”比例虽高,但有名无实。

教学团队结构也存在不合理情况,“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结构等要素不科学,普遍存在学历高、年龄小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反而弱的情况,团队带头人在行业中影响力不够,教学团队中兼职教师参与团队的积极性不高,行业的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导致其在教学上的时间精力投入有限,团队成员间缺少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兼职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较弱,团队成员缺少共同的奋斗目标,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机制,团队管理缺乏长效的运行制度和绩效考核措施,最终影响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1.2 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动力不足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然而,无须讳言,的确有少数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使命感自豪感,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显得迷惘,耐不住寂寞,浮躁不安,把教师岗位淡化为一个普通的职业,害怕走出校园主动融入校外行业实践。学校层面对教师到医疗一线实践缺乏激励机制,出台的相关文件多,考核与奖惩办法少,没有建立动态管理体系,没有长效的投入机制,对于教师的培养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激发教师的动力;高职教师没有什么项目和能力与行业合作开展,医疗卫生单位对教师前来实践也不太热心,导致行业和教师都把实践当成可有可无的事,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无从谈起,制约了“双师型”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

1.3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平台欠缺

高职医学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并不是通过一次性短期的培养,而是需要一个长期成长过程,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培养平台。不同于本科院校,开办医学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少有自己成熟的教学医院,特别是缺乏大型直属附属医院,给学生临床见习、床边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得不寻求社会上医疗机构作为教学医院,才能完成临床见习、实习教学;同时,也给专业教师的成长带来困扰,教学与临床岗位的专业人员无法真正实现岗位轮换,没有合适的岗位供教师顶岗实践学习锻炼,而依靠校内组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效果肯定不佳,难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养,培训的精准性、实效性、长期性无法保证,最终专任教师只能在校内封闭的环境中自我成长,教师成长慢,发展质量不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凭借过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如果教师自己专业实践能力差,甚至完全没有在实践岗位上待过,怎么可能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呢?

2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破解路径

2.1 重视入口把关,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首先必须严把入口关,从年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引进抓起。一是在新教师招聘过程中,医学类专业教师要求有在医疗一线工作至少3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同时取得了医师或护士资格,最好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这样的年轻教师才有可能较快地适应高职教学必备的基本岗位技能,通过后期在职培训逐步提高;二是行业兼职教师引进中,不必过于拘泥于职称、学历,要突出技术技能创新水平、动手实操能力和实习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通过一定的高职教育培训,给他们提供舞台,发挥他们的专业实践特长,尽快成长为教学团队中一只重要的骨干力量,优化团队结构。

同时,对在职教师是否具备“双师”资格和能力,必须制定科学的认定标准。国家相关文件对“双师型”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即应具备“双重素质”;对“双师型”教师的解释是“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其他专业技术证书、两年企业实践经历等四项条件之一的教师”[2]。这些认定标准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设立了标杆,引领着“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方向,也为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在教师晋升与聘任中要正面激励引导,严格执行标准,才能鼓励更多的教师自觉到行业中进行培训实践,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2.2 深化校院融合,推动校院形成命运共同体

院校和医院是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师和学生交替学习与实践的二元基地,是促进师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院校要主动关注行业要求,主动加强与行业医院的联系,邀请临床一线专业人员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吸收医务人员合理化建议,鼓励他们全程参与临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校还要定期举办教学医院教学研讨会,对人才培育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行业医院也可利用院校资源,开展合作,邀请专业教师参与一线顶岗实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推动院校与行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教学团队与区域内4所“三甲”医院、义齿制作公司等校院合作,共同组建了“数字化口腔医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完成制订6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也为提升团队教师专业技能提供了实践工作平台。在与行业共建过程中,行业主动将内部优质培训课程和病例案例引入学校教学资源库,将职业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充实了本专业虚拟仿真等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一同开发出合页式新形态教材3门。在合作过程中,团队也急行业之所急,主动与行业共同开展口腔医学(口腔护理方向)订单班培养,为行业培养了口腔护理人才50多名,解决了行业口腔护理专业人才急缺的困境[3]。事实证明,实现人才双向互动,校院资源共享,才能建好一支“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达到合作双赢的目标。

2.3 统筹现有资源,开展教学团队培训工作

实践技能扎实和数量充足的“双师型”教师是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基础,要打牢基础必须扎扎实实开展教学团队培训工作,学校要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实验室、实训基地、附属医院等技能实践平台。对于医学类专业,特别要抓好直属教学医院平台建设,高职院校直属教学医院是医学类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是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基地,直属教学医院是学校的一张名片,由于直接服务社会,必将成为获得社会对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认可的重要载体。设备优良、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让临床医师、专职教师实现岗位互动,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有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而教师的技能素质培养才能持续和系统;同时,方便学生学习阶段实训及见习,感受临床气氛,早期认识自己的岗位任务,培养学生爱学习、爱专业的激情,激发学习动机。因此,建设和利用好附属医院资源,是“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培训的重要支撑。

2.4 加强考核评价,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利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质量的考核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励教师自我提升、团队动态调整,考核评价结果与教师职称评聘、津贴待遇、绩效分配等切身利益挂钩。考核评价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包括高职院校人事部门、行业医院、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地方政府及第三方机构等,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调动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保证评价过程及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有效性。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团队带头人的考核评价,团队带头人肩负着管理团队的职责,一般在专业方面有较高的学术成就、能把握专业前沿和规划发展方向,是一支团队的灵魂,与行业交往密切,对行业发展动向清晰,对每位团队成员个人职业成长和潜能非常了解,能精准指导“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要重点考核团队带头人为团队制定发展规划与长效保障机制是否科学、资源整合与综合协调能力是否胜任。

3 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策略与措施。高职医学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肩负着培养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要积极探索富有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职业成长之路,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高职医学教育质量,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医学类双师型双师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