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2-03-16焯,刘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理工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付 焯,刘 晓

(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2.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0 前言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工作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程,体现“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在2017年思政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解决思政课程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着力提升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1]。思政工作系列会议精神,为高校在新时代推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专科课程教学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在防控过程的举国体制充分彰显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气象,这更需我们要将这种精神通过高校的课堂,输入到每个学生心里。当前教育部正在实施新工科发展建设规划,以理工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其“课程思政”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仅依托人文社科类专业水平,更取决于理工课程发挥的能动效用。因此,怎样以思政价值为引领立足课程,探寻文理结合、工管结合的教学体系,挖掘培育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的示范课,成为推动新工科发展的驱动力,对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1 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主线

所谓理工类专业,是指涵盖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天文和工程的六类学科门类的专业,其中工科是基于生产实践应用技术,主要培养从事勘探、规划、设计、施工等领域的研究型和管理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理科更侧重对于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探究,主要培养从事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研究的基础科学人才,而不是应用自然规律或对技术操作的培养。“课程思政”包含广义与狭义两类理解,广义的概念是通过课程之外层面,如科研、心理、资助等其他非教育渠道的方式展开教育。狭义的概念主要指将非思政课程,包括专业课和通识课的课程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2]。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课程来实现育人,核心就是通过将知识传授与育人的培养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融为一体的教与学活动[3]。

新工科计划提出工程教育培养的目标,学生应掌握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达成效果也从三个层面体现,包括家国情怀的涵养延伸,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人文素质的提升,增强科学和工程伦理,养成批判性思维[4]。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要围绕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这一主线,着力学生的工程伦理以及科学伦理教育,树立科学伦理教育、工匠精神和人的精神信仰这三个思政主线。

2 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问题

2.1 师资队伍的认知水平

不同教师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历练存在差异,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学的差别造成同一门课程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大相径庭。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础在于理工科教师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多数是客观真理,课程知识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但相对较为缺乏文化和政治素养,思政知识传授不易做到润物无声,实现潜移默化走进学生心中。理工类专业多实践、实验类型课程,对专业教师的思政能力和思政意识的水平要求是推动课程思政关键要素之一,因此,激发和提升理工类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思政素养能力和思政意识水平,是课程思政执行效果的首要关键要素。

2.2 课程思政资源挖掘

理工类专科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既不能为了挖掘思政元素而弱化专业课程和学科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也不能仅仅为了传授专业知识而脱离专业课程背后蕴含的育人哲理。如果生硬地将“思政”的内容塞进课堂教学中,容易滋生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反感情绪,不仅无法实现育人的作用,反而还会损害课程专业知识的传授。由此,理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背后所蕴含的所有思政资源,做到“思政”与“专业”的有机融合。理工类专业课思政资源蕴含资源等级划分,可以参照课程考核性质进行分类挖掘,一类是针对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灵活多样的专业课程,第二类是考核方式较局限,但可以融入行业认同度、行业情怀培养的专业课程,第三类是考试方式固定,但可以融入学术精神与兴趣培养的专业课程。通过对不同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融合发展研究,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设计及其教学育人的突破口。

3 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3.1 教师的思政能力提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不但具备一般高校教师的特质,能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划培育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鼓励教师参与与其专业研究领域相关的基层社会实践,提升实践技能,强化教师队伍。其次,建立课程思政教师激励机制。教师怎么做和做什么,一定程度上除了取决于考核需求,再者就是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激励是推动教师提升自我素质,鼓励更多专业课教师把思政教育的理念带入到课堂。学校或学院通过设立“课程思政”的专项激励奖励机制,以及将专业教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等教师发展诉求与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相关联,推进师资队伍良好的建设。

3.2 课程的思政挖掘

按照课程思政挖掘资源丰富程度,可以按照先多后少的挖掘顺序寻找思政要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以当前中国面临的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例,思政资源的挖掘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领略中国智慧,培养学生对中国制度和道路的自信以及行业发展的信息,围绕“交通智造与中国智慧”“交通发展与中国崛起”“交通创造与中国未来”三大模块,研究如何将其内容切入专业课程中。二是厚植工程伦理,找准理工科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落脚点,将新时代工程人才的培养与厚植价值观、工程伦理教育紧密关联,培养学生职业伦理以及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3 课堂的多样拓展

通过拓展授课的不同方式和途径实现思政教育,避免学生接受教育的单一化、形式化。探索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第二课堂(校园活动)、第三课堂(校外实践),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搭建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学习的教学平台,如网页、微信群、QQ群等,报道新时代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视频与信息,推送学生个人学习的感悟,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多渠道的交流,以此促进学生在课外也能够接受思想正能量。

4 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统一集中管理领导。成立工作小组,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由点到线,再有线到面,最终形成全过程覆盖的课程思政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理工类院校结对共建,让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参与到其他学院专业教师的教研活动,从基础教学单元入手,协同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元素。

第二,加强教师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设计、专业课蕴含的思政要素挖掘方面的能力。二是重点培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基因式”融合,课程思政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培训,把能力培养融入知识传授。

第三,建立良好的激励措施。设立课程思政的专项教学改革,通过树立示范教学范例,提供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技巧,提高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和思政理论水平。

猜你喜欢

理工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