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模型:建构生活与数学融合的育人场域

2022-03-16陈世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1期
关键词:示意图植树数学模型

陈世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

所谓数学模型,通俗讲就是老师引导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断猜想、实验并验证而建立起来的数学性质、公式、定义等。本文结合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怎样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模型化化。

一、基于生活原型,感悟数学模型

数学问题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在数学课堂上用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例进行教学,既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害怕抽象性知识的程度,又刚好为建构数学模型提供了极好的便利。如《植树问题》感知模型教学片断:

师: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看看老师伸出的这一只手(张开),你会想到哪个数字?生:数字5。

师:能说一说,这数字5指的是什么?生:指的是5个手指头。

师:可是老师想到却是数字4,这数字4藏在老师手上哪里?生:是手上4个间隔。

师:那么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生:3个手指之间有2个间隔。

师:那么这手指上的间隔是啥意思?生:指的是每两个相邻手指头之间的缝隙。

师:没错,这样的“手指缝”在数学上可以称作间隔,瞧瞧老师张开的这只手藏着几个间隔。(老师伸手张开随意变化手指头个数,学生一一说出对应的间隔数)今天的数学秘密就藏在这只张开的手,谁知道?

生: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师:像这存在间隔的问题,称为“植树问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生活,如手指间隔这样的常见的生活原型,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这样的生活原型处处可见,形象生动,使得学生一下子发现生活原型里面隐藏的规律,进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构建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模型的建模点主要由“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两个方面梳理建模点。在建构数学模型时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画简单的示意图是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常用的探究操作活动,从画简单示意图到依据简单示意图进行推理,再到发现规律,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也就经历了实际问题“数学化”和解决问题“模型化”的过程。

如《植树问题》建构模型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植树问题》例题1,并让学生读题获取数学信息后,

师问:这题中你觉得特别注意哪些信息?(学生汇报关键信息后师把一张纸条贴在黑板上)

师:假如把这张纸条当作一条路,“一侧”是在哪里?两端在又是纸条的哪里?(生上板指出一侧,又指着纸条的两端)

师:猜一猜看需要栽树多少棵?生猜:19棵、20棵、21棵。

师:孩子们是怎样算的?生汇报师板书算式(略)

师:发现了三种思路都有“100÷5”,它是求什么呢?生:是求这条路有几个间隔,就是求间隔数。

师:三种思路都有求间隔数,意味着想求棵树是离不开间隔数,接下来咱们就一起研究验证下,100这数稍大些,可选用小点的数进行研究,比如10米、15米、20米……然后画线段示意图进行验证。

(生画线段示意图验证后上板贴作品并汇报,师板书算式)

生1:我选用15米长的路验证(图略),15÷5求出有3个间隔,两端都要栽,就要栽3+1=4棵树,栽21棵树是对的。生2:我选用35米长的路验证(图略),35÷5求出有7个间隔,两端都要栽,就要栽7+1=8棵树,所以21棵树是对的。生3:我选用30米长的路验证(图略),30÷5求出有6个间隔,两端都要栽,就要栽6+1=7棵树,与前面两个想法是一样的。

师:孩子们都通过验证,发现100米路需要栽树21棵,那观察这些算式你可以发现什么?生:棵树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树少1。

师:孩子们用灵巧的手画线段示意图,用雪亮的眼睛观察算式、用聪明的心思领会规律,这100米的小路平均分成几个间隔?(20个间隔)栽了几棵树?(21棵树)(师板书:100÷5+1=21(棵))

师:为什么要“加1”?孩子们,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生:比如15米的路,看这图就可以知道,两端都栽的话,1棵树对着1个间隔5米,最后1棵树没了间隔,这种情况下间隔数必须加最后1棵才可以。生:比如35米的路,看示意图便知两端都栽,每1棵树对着前面1段5米,第1棵树没了5米,必须算上第1棵树。

师:100米的路可以这样栽,如果两端都不栽,需要多少棵树?生:100÷5-1=19棵树。

师:那好,根据刚才两端都栽的方法说明一下你的想法。生:比如30米的路,看示意图知道,若头尾不栽,一段5米对着1棵树,最后1段5米没有树,这样得减掉1个间隔。

师:如果只栽一端,需要多少棵树?生:100÷5=20棵树。

师:具体说明一下你的想法。生:比如35米的路,看示意图就一目了然,若只栽头则最后1棵树不要加,若只栽尾则第1棵树就不用加,这样棵树与间隔数刚刚好。

在本节植树问题课中,通过引导学生用画线段示意图研究知识,发现规律,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建构了正确的数学模型,对新知识掌握更加深刻。

三、变式生活问题,应用数学模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弄懂数学模型,再让学生依照所建构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清楚明白学习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

如《植树问题》升华模型教学片断:

出示变式习题:丁丁乘独户电梯上楼,电梯从一层上升到二层约需2秒,照这样的速度,丁丁家在15层,大约需要多少秒?

师: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是不是只适用于植树问题?看看刚才的练习,多少时间呢?用植树问题的知识能解决吗?生:可以,这15层可以看作15棵树。

师:说得真好,那间隔数怎么看?生:每上一层需要2秒是看作间隔长,15层就有14个间隔长。

师:这乘电梯是植树问题中的哪种情况?生:两端都栽。

当学生遇到乘坐电梯、敲钟等现实生活情境时,只需稍作引导,学生就会对应植树问题进行升华,就会联想到题目中把什么看作树?又是把什么看作间隔数?从而判断是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这样学生学到的数学模型不但进行了巩固也得到了升华,运用数学模型就要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用所学的数学模型解决相类似的数学问题。

猜你喜欢

示意图植树数学模型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植树
植树真快乐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植树鸟的来信
基于电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简述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