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现代启示
2022-03-16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小学
王 萍(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小学)
从古至今,劳动在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其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更是个人立世处世、涵养美德、止于至善的必由之路。
古人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勤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古代虽然没有专门政策和固定场所去推行劳动教育,但其一直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古人通过礼乐规制、家训家风、学校教育等途径潜移默化实施劳动教育,其积累的宝贵思想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将为当下学校劳动教育落地见效、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灵感。
以史为鉴,汲取传统“劳育”精华
读物读本中的劳动精华。我国古代许多蒙学读物中都有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这些宝贵资源流传至今,对我们当下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如《三字经》中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千字文》中有“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这些脍炙人口的篇章都强调了劳动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文化礼仪中的劳动规范。《礼记·内则》中记载:“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在清晨听见鸡鸣叫,人们就要起床劳动,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规范与习惯。《孟子·滕文公上》中“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告诉人们劳动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自己种庄稼、栽谷物,才会得到好的养育。
实践体验中的劳动示范。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要从家庭做起、从父母做起。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清代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勉励其长子曾纪泽说:“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他事事身体力行、勤劳俭朴,是子女学习的榜样。
由此可见,劳动助力人类发展进步,劳动教育对人的培养和人民教化起着重要作用。
立足当下,探索新时代“劳育”新路
历史充分证明,“劳”与“学”在我国学校教育发展长河中从未分开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走进新时代,广大中小学校在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时,要本着古为今用、去伪存真的态度,创造性学习古人经验,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顺应时代呼唤的路径模式、策略方法。
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古代劳动教育是一种礼仪规定,人们在践行过程中慢慢转变为一种生活习惯。那么,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可以参考这一方式,从规定入手,将劳动教育制度化。如在教师层面,加大专业教师的投入,深化劳动教育内涵的培训;在学生层面,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立全方位的评价制度,完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与教师考核、学生考试“挂钩”,并作为教师评优、学生升学的重要参考。
实施“家校共育”劳动教育模式。人的培养是需要家校社三者协同的,那么,在实现劳动教育培养目标中,社会和家庭也同样占有“一席之位”。自古以来,躬行实践要比理论说教更有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学校要与家长同做孩子劳动教育的“督导员”,为真正落实“家校合育”劳动教育体系的实施,制定各学段家务劳动内容,供家长参考,督促孩子完成。
加强劳动教育宣传推广。中国古代典籍、古人诗词甚至儿童读本中,有很多劳动教育资源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才能使劳动教育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方式,结合当地实际,挑选一些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的诗歌绘本,编成本土化、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特色辅助读本,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劳动教育的意义,逐渐内化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心底里认为“劳动最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