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策略分析
2022-03-16陈莉
陈 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减负提质”策略,不仅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对语文课堂生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体验感、获得感,优化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实现课堂质量的提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和个体创造力。教师是“减负提质”策略的主要实践者、责任人,需要借助该策略的实践来“倒逼”自己的教学变革,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课程规划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调控能力,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减负提质”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深远的和多元的。[1]
一、“减负提质”策略分析
“减负提质”策略指向两个方面,其一是“减负”,实施减负策略就是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面临过重的学业负担和身心压力,其中作业负担和压力是核心要素,主要源于教师对学科作业内容设计的不合理和学生承担超负荷的巨大作业量。其二则是“提质”,提质是实现减负目标的前提和有效手段,落实提质策略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和理念的变革,其次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重构、优化,要将提质的策略实施要点落脚至“减负”上,即教师所要实施的提质策略不仅应当实现教与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完成“减负”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薄弱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乏设计
语文学科教学包含了识字词、阅读、理解、写作、交流、评价等多个模块的内容,在过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单薄,方法比较简单,教师缺乏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不能将各个模块的知识要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重点又较为模糊,缺乏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心,导致学生基于语文学科知识基础的能力形成与迁移应用步履维艰。
(二)教学流程缺乏协调性
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部分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的界定不够明确,缺乏相应的课程规化;其次,语文课堂的教学进程往往需要与教材内容的编排同步,但统一的教学进度并不适用于不同的学生个体,这一客观矛盾造成落实教学计划的困难,也阻碍了部分学生个体的学科学习进度;再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课程规划与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成效之间是一一对应,相互影响的,它们交织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缺乏协调性,包括规范性、适应性和弹性,就会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一定的无序性和无效性。
(三)语文学科作业内容繁杂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作业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作业内容的设置不仅意在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然而,不少学校的语文学科作业内容十分繁杂,书写量大,重复训练内容较多,缺乏语文学科特质。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然深入人心,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依旧困于应试教育窠臼。
(四)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质低效的根本原因。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学方式方法机械,采用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现象依然存在;不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善于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探究式教学、分层教学等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应用力不从心。只有教师自身实现了理念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才能够真正落实语文教学过程的“减负提质”。
三、实施“减负提质”策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减负提质”策略实施的可能性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计划易调整
“减负提质”策略的实施涉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计划的适时调整。相对于初、高中而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容量相对较少,知识难度也相对较低,在设置教学计划时,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节点预设备选方案,以便于计划的随时调整。因此,小学语文轻量化的学科特质为“减负提质”提供了实施空间,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减负提质”策略具备了充分的可能性。
2.“减负提质”,以现有的语文课堂为基础
尽管落实“减负提质”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变革,但其依旧是在原有的课堂生态基础之上所进行的转变。因此,“减负提质”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由旧转新。教师在实施“减负提质”策略时,应当找到原有课堂计划中的不足之处,并将这些不足之处的改进作为策略实施的切入要点。由此,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减负提质”策略具备了必要的基础。
3.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十分重要。一方面,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能够塑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良好印象,弱化学习带来的压力感,进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融合成良好的语文学科学习氛围,在良好学习氛围的浸润下,学生个体的学习思维得以活跃,学习能力也以提升。
(二)“减负提质”策略实施的必要性
1.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减负提质”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不仅在于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化,同时也在于教学方法的更新。而“减负提质”策略既关注教学理念的变革,即将“减负”理念真正贯穿至语文学科的教学全过程之中,进而由理念过渡至方法与实践,落实“提质”的具体操作。
2.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课堂教学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必然会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切实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若是教师个人的实际教学能力与变革的教学理念不相匹配,那么他们的教学设想也无法付诸实践。因此,“减负提质”策略的实施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一种“倒逼”鞭策。
3.凸显语文课堂教学重点
“减负提质”策略的实施,是通过解决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困境,进而凸显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在“减负提质”策略的引领下,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应当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就是对现有困境的反思、探究和问题解决,作出教学策略的相应修正和调整;其二则是在解决教学困境的基础上,对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进而完善语文课堂教学计划。
4.给予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空间
“减负提质”策略的实施,其首要目的是减少学生不必要的繁重的学业负担,学生在作业方面的负担减少,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可以容纳更为多元的学习内容,体验更为愉悦的学习过程,而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则能够减少他们在课堂上不必要的脑力与体力消耗,并将精力集中于重点知识的学习,发展能力和素养,以及拓展实践与应用。由此,不论是课内还是课余时间,学生都拥有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有效策略
(一)梳理语文学科教学重点,剖析课堂教学内核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落实“减负提质”教学策略,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梳理语文学科的知识重点。一般来说,语文课堂的教学遵循教材的内容编排,在针对教材展开教学时,教师应当分析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安排。尽管阅读文章在语文课堂上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教师依旧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课文类型,不断剖析每一节课的重要内核。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下称“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去年的树》一课教学为例,通过该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进行词句的积累,同时借助文章的描写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此,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聚焦字词的认识和文章细节的分析。
(二)搭建语文学科教学架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教学架构的搭建,能够使得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由平面转为立体。在“减负提质”策略的推动下,教师可以在自身、学生、教材与教学媒体之间搭建起语文学科的教学架构。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依靠语文教材和教学媒体建立课堂关系,所有的教学进程都需要围绕着教材与媒体来进行;其次,教材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教师应当选择与教材内容匹配的教学媒体,使其成为推动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再次,当语文学科的教学架构得以搭建时,教师可以在其中充实相应的教学内容。由此,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再是简单机械的陈列,而是有逻辑、有次序的有机整合。
(三)营造语文学科教学氛围,创造愉悦课堂体验
减负提质必然要求教师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课堂体验,“减负提质”策略的落实,不仅要求教师实现教学策略上的优化和变革,同时还需要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转变。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元素,借助情感交流营造课堂氛围。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金色的草地》一课教学为例,在该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从中挖掘值得回味、值得描述的场景。由此,通过将单调的文章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学生回忆的分享会,教师就能够为学生创造出愉悦的语文课堂体验。
(四)变革语文学科教学理念,实现课堂教学互动
“减负提质”策略引导下的课堂应当是流畅的、高效的、和谐的。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想获得在语文学习中的沉浸感,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互动,是门槛较低、能力所及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设置若干互动环节,并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平等互动过程中。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相当的,氛围是自由、舒畅的,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让渡部分话语权和主导权,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革自身的语文学科教学理念。
(五)优化语文学科作业设计,落实教学减负要点
“减负提质”策略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语文学科的作业设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学科的作业内容任务量大、内容繁杂,重复式的、枯燥的作业训练不仅无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巩固,反而会逐渐消解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学科的作业优化时,首先,教师需要筛选出当前语文作业所包含的不必要的、繁杂的内容,并在作业优化的过程中将其剔除;其次,教师还需要拓展语文作业形式,例如,对于一些任务量较为繁重的作业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再次,将作业教学目标明确纳入学科教学目标,使教师的作业教学评价有章可循。作业并不是机械的学科教学任务,而是对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的检验和复盘,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漏洞,洞悉自身弱点。[2]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减负提质”策略,既是宏观层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微观层面学校与教师实践创新的必然选择。在这一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立足学生学情,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努力探寻变革的有效策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深入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