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模式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2022-03-16刘冰冰
刘冰冰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在幼儿数学教学中,一些新型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并逐渐运用于课堂实践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数学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现阶段,幼儿教师队伍的主体是青年教师,教育观念更新快,但教学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欠缺。在诸多创新的教学变革方法中,问题教学模式能提高幼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巧妙设置数学问题,有利于丰富幼儿数学经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探讨幼儿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交流数学教学的优化措施。[1]
一、幼儿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活动
幼儿阶段的数学教学重在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与有趣,理解数、量、形的关系,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在幼儿活动教学中,应与幼儿实际生活相联系,将数学的教与学回归幼儿生活,积极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思维方法面对生活情境中产生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2]
由于幼儿处于知识启蒙阶段,缺乏学习的自律性与主动性,开展问题驱动模式教学,就是通过设置问题和教师引导实现教学目的。在活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首先提出相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促使幼儿自主学习、发展思维。在知识梳理与巩固的基础上,实现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巧设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放松,幼儿由被动学习状态逐渐转变为主动性学习,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针对问题教学,需知巧设问题只是手段,教学才是目的,要避免过度注重问题形式以至喧宾夺主,对知识渗透和应用反而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问题准备阶段,教师必须有效平衡教学计划与问题设计的相互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使用这一方式,是立足幼儿学习基础,运用问题导入教学,通过问题驱动幼儿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并将数学知识有机融入趣味问题中,帮助学生享受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3]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分析
首先,问题设置和数学教学缺乏一定的融合性。在问题式教学课程实施时,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然而,因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使得许多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还处于落后状态,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仍习惯于以灌输和强化训练为主要手段,过度追求幼儿掌握知识的容量,设置的问题封闭、单一、无趣,不利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置内容缺乏新颖性、适切性。在数学问题教学活动的执行阶段,许多教师缺乏理论水平,主要依据传统经验进行课程教学,使得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新颖性,方式方法也缺乏丰富性,难以激发幼儿对问题探究产生兴趣
三、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巧设问题的作用分析
首先,巧设问题能促进数学教学活动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在过往的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局限于教材,很难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游戏化问题与情境的设置,可发挥数学问题的独特优势,提升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巧设问题,可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对比,问题驱动教学有利于幼儿获得数学核心经验,教师还可以运用绘本、动画、音乐等元素搭建支架,帮助幼儿理解数学内容,让幼儿带着问题动手操作,获取直接经验,进而实现数学的深度学习,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4]
其次,促进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核心素养理念成为师生共识,巧设问题教学策略可以扭转教师灌输式教学方式,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此为牵引进而可以加快课堂教学系统变革的步伐。
再次,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巧设问题可促进教学直观化,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幼儿年龄、心智发展水平相符合,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幼儿认知需求,提升幼儿对数学核心经验的认知体验。通过巧设问题进行数学教学,能够提升幼儿语言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呈现的形象化,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最后,拓展幼儿思维。针对幼儿教育,实施问题式数学教学,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好奇心,有利于拓展幼儿思维,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内容,帮助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和能力。通过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幼儿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并对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进行优化,还可以推动幼儿个性化发展,发展幼儿个体的思维能力。
四、问题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第一,积极营造问题教学环境。幼儿因年龄较小,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喜欢不断接触新鲜事物,过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幼儿注意力极易分散。通过巧设问题,可使幼儿集中注意力,递进式的问题结合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可以防止知识的抽象化,避免学习过程的复杂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幼儿吸收、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同时,通过问题式教学的资源运用,能够有效拓展幼儿学习视野,进而提升幼儿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愉快、轻松。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帮助幼儿深度理解数学内容。此外,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问题思维能力,因为幼儿思维较为活跃,教师需充分尊重幼儿的思维特点,合理运用巧设问题,例如,在“认识数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编排数字动画,实现数字的拟人化,进而引导幼儿沉浸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在问题驱动过程中,应为幼儿创建动静结合的学习氛围,让问题展现的环境更为多元化、轻松化,实现数学问题与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有机整合,确保问题式教学的实施方式更为合理与科学。[5]
第二,加强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是有效教学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而师幼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是教学的重要推动力。在过往的幼儿课堂活动中,师幼交流较少,一般是教师讲述、幼儿倾听,使得教师缺乏一定的亲和力,幼儿始终保持着一种敬畏心,难以实现宽松平等的师幼关系。课堂上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使得幼儿之间缺少互动,教学效率较低。而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通过巧设问题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特点,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互动环境。如开展“多角度分类”知识模块教学时,教师以动物找朋友的游戏导入,边播放动物园的相关动画、音乐,边提出问题:有哪些动物,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这些动物要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幼儿能够通过观看视频获得问题答案,再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学习。在实际交流时,幼儿可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哪个小组解答问题表现出色,可给予一定奖励。[6]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针对幼儿教学,抽象知识最为复杂,即使教师描述再形象、再生动,也很难达到满足幼儿认知能力的状态。因此,通过创建问题情境,就能有效提高教学效能。例如,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境,通过布置超市货架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如何让我们的货架更整洁”“可以怎么分”“还可以再细分吗”,让幼儿模仿超市导购按商品的不同种类整理货架,让幼儿在情境中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掌握层级分类,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四,通过巧设问题,构建教学主题,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互动交际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构建虚拟场景和教学主题,调动幼儿参与互动交际。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实际,为幼儿布置互动交际任务,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通过问题主题构建,能够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内容。此外,通过巧设问题,提高了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幼儿获取知识是基础,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是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对单纯依靠感知难以习得的知识内容,可以借助问题引导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引导幼儿去分类、排序、推理,进而激发幼儿的逻辑思维。[7]
第五,幼儿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教育理念。将问题教学模式运用到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可通过幼儿喜爱的动画、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知识内容,激发好奇心;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激发动手、动脑意识;通过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幼儿求知欲望;通过展示数学问题,体现多元化、趣味性特点;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实施步骤,实现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特别是针对抽象性知识内容,语言难以精确表达,必须通过巧设问题进行有效阐述。同时,立足减负提质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创新、应用能力提升,确保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知识的应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例如,在“图形”知识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描绘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如篮球——圆形、桌子——方形、红领巾——三角形,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对图形认识的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不断巩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在数学活动教学中,通过巧设问题,完善和丰富知识内容,提升数学教学实效性、趣味性;在问题设置中,教师必须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充分尊重幼儿认知的发展特点,促进数学问题、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融合。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教学资源,进而提升幼儿的学习乐趣。幼儿教育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对幼儿今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设置数学问题,不断为幼儿创建问题情境、课堂氛围,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