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激思,聚焦数学理趣

2022-03-16白丽琼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南区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套圈圆心角平均数

白丽琼(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南区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积累,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得到有效的实现。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教师要适时地提出恰当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数学,从问题探究中发展数理能力。

一、设置合适的目标,以问题来启发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对问题的引入,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指向性,能够让学生从问题中,认识并理解教学内容。如在学习“平均数”时,什么是平均数?如何理解平均数?我们通过对一组数据进行观察,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衡量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重要统计量,并认识到,“平均数”一定小于该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大于该组数据中的最小值,该组数据中的每个变量,与平均值差的总和应该为“0”。在分析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需要应用“先求和再均分”的方法。

接着,我们引入图例,分别用“10”“7”“4”三个数,代表三个学生的套圈成绩。引出问题:请用一个数来代表改组学生套圈的成绩,这个数应该是几?请同学们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可以利用“7”来表示这三个学生的套圈成绩,因为“7”比“10”小,又比“4”大,处于中间位置;还有学生认为,对“7”这个数,可以让“10”移去“3”个给“4”,构成“7”个,这个“7”就是三个数的“平均数”。之后,我们再次引入四个学生的套圈成绩,分别为“6”“9”、“7”“6”个,请根据该组成绩,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选择一个数来代表改组成绩的“平均数”?有学生将“9”个中移去“2”个,分别给第一个和第四个学生,如此便构成了“7”个。

概括上面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设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的体验,去对“平均数”概念形成基本的认识,再围绕各组学生套圈成绩,让学生认识“移多补少”方法,并渗透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如果给出一组数据,怎样来求解改组数据的“平均数”?由此推导出先计算所有数据之和,再进行均分,从而得到该组数据的“平均数”。

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逐步提出,使得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时间是不会被浪费的。

而通过问题来启思,就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该节知识点。除了知识的掌握之外,学生的能力也确实得到了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自身的思维对已有知识的加工都是非常有效的,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养成是非常有效的。

二、把握重难点,以问题来突出数理逻辑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体验数学理性与逻辑关系?围绕重难点知识,通过问题来揭示数学逻辑,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准确掌握。如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时,很多学生对“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感到难以理解。具体来讲,以false为例,如何理解false与false相等?通过数学活动带领学生感知数学理性,让学生从中理解数学规律,促进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我们通过问题引出数学活动。首先,以整数除法来引出,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有4块饼干,如何平均分给小朋友?有两个人,每人可以分两块;如果每人分1块,可以分4个人。对于该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从中理解“4里有几个2或1”,然后利用除法运算,直接进行相除。接着,我们渗透“分数”,让学生以直观方式,想要分给每人“false”块,或者“false”,可以分几个人?通过对1块饼干进行平均分配,学生基本理解;但对于4块饼干,如何做到每人分“false”块?学生想到用“4”块除以“false”块,即false。1块每人分“false”块,可以分2人,4块就可以分8人,即false。由此得出false。

最后,如果有4块饼干,需要每人分false块,应该分几人?按照前面所述,可以用false来计算。怎样帮助学生突破对分数除法的理性认知?我们因此提问,可以通过画图方式,让学生观察数理。1块饼,每份false块,可以分3份;4块饼,可以分成false份,如果没2份,分一个人,则可以分false个人。也就是说,每人分false块,可以表示为false。由此让学生搞明白false。以问题为线,结合数理算法,引导学生抽丝剥茧,突出逻辑推理。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重点与难点的把握,理论上都给予了高度的强调,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又容易出现把握不准的情形。所以很多时候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只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之上,没有体现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而上述教学过程通过问题的有效设计,却让学生处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无论是顺利地解决问题,还是遇到困难以后的想办法克服,都能够凸显教学重点,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难点自然呈现。教师面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就可以顺利地去强调重点,并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应当说这种来自于学生问题的重点把握与难点突破,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于是也就自然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选择恰当视角,以问题促能力生成

在数学课堂,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需要了解学生的数学认知,以恰当的视角切入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进学生参与数学猜想、发现,发展数学能力。学生知道什么?这是问题设计的基准点。

如在学习“扇形的初步认识”时,对于圆心角为180°的角,学生知道是“平角”,360°的圆心角,学生知道是“周角”。但对于“圆心角大于180°的扇形”学生感到理解困难,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圆心角大于180°的扇形”?我们对照钟面上,指针走过的扇形所夹的角,请同学们观察,当指针由“12”转到“1”时,这个圆心角是多少度?转到“3”时,圆心角是多少度?转到“6”时,圆心角是多少度?转到“7”时,圆心角是多少度?顺着指针所转过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圆心角大于180°”时,还是扇形吗?这时的圆心角是多少度?与平角、周角有什么关系?如此一来,通过直观性呈现数理知识,让学生从形象化思维走向抽象逻辑。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化解学生的认知困惑,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中总是追求学生能力的养成的,能力的养成不只来自于传统的习题训练(也就是所谓的刷题),更应当来自于问题解决。习题训练与问题解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更强调学生的思维,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因此能够让学生更为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数学解题能力的表现。

猜你喜欢

套圈圆心角平均数
套圈也疯狂
玩“套圈”游戏
圆周角和圆心角关系演示教具
各种各样的扇形
大象套圈游戏
不一样的平均数
快乐的节日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