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钢琴学派对我国钢琴教育的影响研究

2022-03-16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派钢琴俄罗斯

史 玉

(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19 世纪20、30 年代,俄罗斯钢琴艺术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十月革命后,由于政府的重视,俄罗斯钢琴艺术以莫斯科和彼得堡两所音乐学院为中心并在20 世纪初迎来全面发展期。同时形成五位著名钢琴演奏家和艺术学博士为首的学术门派:伊古姆诺夫学派、戈登威泽尔学派、费因柏格学派、涅高兹学派和尼古拉耶夫学派。这五大学派不仅培养出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和教育家,而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卓越建树。他们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形成了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共性美学原则,构成了俄罗斯钢琴教育的总体特征,成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创始人和核心。俄罗斯艺术家们以五大学派为首,既吸取西方钢琴教学的优势,又扎根于自己丰厚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壤中,并以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保证,在短短半个世纪内就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俄罗斯钢琴学派。

纵观我国的钢琴教育史,从启始阶段就与俄罗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钢琴教育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受其很大的影响。此后,在借鉴的前提下亦有所演变,逐渐形成我国完整的特色钢琴教育体系。

一、俄罗斯钢琴学派影响我国钢琴教育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1949 年,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把教育事业作为重中之重,其中艺术教育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时任文联党组书记周扬的建议,并正式请示中央批准,在之前现有音乐教育机构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1950 年2 月14 日,周恩来总理与苏联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在此之后,大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支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956 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双百”方针——“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并表示“古为今用,西为中用”。这对我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中苏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展开更广泛的交流和深度的合作,新中国的钢琴教育像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从此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1954 年至1960 年,苏联派出多名音乐家来中国讲学,其中有阿克萨科夫、普里贝特科娃、马尔戈林斯基、拉扎列夫、科斯塔维奇等。其中,俄罗斯音乐家迪米特里·谢洛夫(师从奥柏林),阿拉姆·塔图良(师从戈登维泽),塔姬雅娜·彼得洛夫娜·克拉芙琴柯(师从奥柏林)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迪米特里·谢洛夫

谢洛夫教授班上的学生包括顾圣婴、李瑞星、史大正、王羽、叶惠芳,殷承宗。谢洛夫教授对待教学工作极为认真,面对演奏技术较弱的中国学生,他能够因材施教,及时纠正和调整,为日后的演奏奠定坚实的基础。谢洛夫以示范演奏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教学模式,并提供了大量俄罗斯钢琴教材和作品。

2.阿拉姆·塔图良

1955 年秋,阿拉姆·塔图良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非常注重基础,对每一位学生布置适合的曲目,制定合适的计划。他专门为学生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钢琴曲目,以培养学生在钢琴上的“歌唱性”,使师生们首次接触并深入学习俄罗斯的钢琴作品。

他上课多采用大师班的形式进行,为的是能有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了解其教授的内容。在教学中亲自示范、认真指导、注重细节,还对在校老师的教学方法予以指点。同时他还很重视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定期举办音乐会并进行专题探讨。在他的推动下,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建立起教研室制度,并对教研大纲、招生及考试等方面做了调整与改进。

3.克拉芙琴柯

克拉芙琴柯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列夫·奥伯林教授。1957 年来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她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记录和录像参考,并编辑成了上下两册,成为我国钢琴教育珍贵的教学资料。克拉芙琴柯在讲解一首乐曲时,总要将一部作品的作曲家和历史背景加以介绍,她还提出要按具体的小节数来进行讲解作品,特别是那些与演奏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个人对音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渗入到教学中去,把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基本特征都在教学中表达了出来。

由于俄罗斯钢琴教育家的倾心教导,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一个快车道,并逐渐接近世界水平。此间培养出一大批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刘诗昆、顾圣婴、殷承宗、鲍蕙荞、陈比钢、叶惠芳、赵屏国等,这些人在日后都成为了中国钢琴教育的中坚力量。

二、俄罗斯钢琴学派给中国钢琴教育带来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苏友好的时代大背景下,苏联音乐对中国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中国钢琴教育发展迅速,并步入了独立发展的新轨道。俄罗斯钢琴学派帮助我国的钢琴教育向系统化、正规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依照当时前苏联的做法,把音乐学校划分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由此建立了附小-附中-本科这种“一贯式”培养模式用以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这种多层次选拔以及系统性的培养,不仅保证了生源质量,也为音乐院校提供了后备人才。在音乐学院设置了教研室制度,制定并完善教学大纲,引进了许多国外钢琴教材与文献,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进度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工作。除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之外,我国部分省会城市又建立起一批新的音乐学院,如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各地高校的艺术学院也开设了钢琴教育专业,为新中国储备了大量师资。至此,学校钢琴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下面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展开论述:

1.教学内容的丰富

建国初期,我国钢琴教育的教材比较匮乏,俄罗斯专家们带来了大量的西欧和俄罗斯的钢琴作品,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高度的专业性、严格的系统性。1961 年,中央文化部召开了高等音乐院校钢琴教材的审议会,根据审议会拟定的教学曲目,编写成了《高等音乐院校钢琴教学曲选》《俄罗斯钢琴音乐中小型精品》《俄罗斯双钢琴作品精选集》等。与此同时,从俄留学回来的钢琴家们也开始着手编写本土钢琴教材,上海音乐学院的黎英海编写了《五声调式钢琴练习曲》和《民歌钢琴小曲五十首》;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等音乐学校编写了《中学钢琴初级教程》(上下两册);中央音乐学院编写的《中国钢琴曲选》以及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钢琴共同课教研室编写了《成人钢琴初步教程》等。

在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影响下中国作曲家们也开始借鉴西方的创作方法探索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道路,并创作出众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如桑童的《三首前奏曲》(1954 年)和杜鸣心的《练习曲》(1955 年)。这是中国作曲家首次将中国音乐语言融入西方音乐风格,在保留中国音乐语言的同时改编西方的和声、形式和体裁。

教材作为钢琴演奏的主要载体,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组成部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类型钢琴作品在这个时期不断扩充,无论是西欧和俄罗斯的钢琴作品,还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钢琴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演奏的范围,加强了学生们对不同乐派、不同风格作品的学习,使得学生的演奏技术得到提升。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不仅丰富了我国的钢琴教学内容,为我国钢琴教材体系的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同时对于提高钢琴专业整体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内容的另一方面也至关重要。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钢琴表演只能浮于技术表面,并不能真正演奏出打动人心的音乐。俄罗斯专家们在教学时对于作曲家的生平、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其他方面进行细致的讲解,挖掘作品背后的精神和意义。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学习作品的能力,开设了曲式分析、配器等专业必修理论课,推动了各大院校对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的借鉴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俄罗斯钢琴学派在汲取西欧学派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五大学派”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教学方法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我国老一辈钢琴家接受其指导,在他们的演奏与教学中处处体现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统成分。

(1)因材施教

俄罗斯专家非常善于因材施教,塔图良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特点,自身条件和实际演奏情况为学生安排不同的演奏曲目。1955 年,才14 岁的殷承宗在刚进入塔图良专家班进行学习时,由于基础较差,塔图良并没有给他布置乐曲,而是先布置练习曲进行训练来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俄罗斯专家不拘泥于设定的进阶顺序,而是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布置适合其弹奏的曲目,设计合理的指法,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不断发展创新,并合理地运用到钢琴教学中,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因材施教,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琴的持久力,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2)注重技术基础

针对当时中国钢琴家技术薄弱的情况,俄罗斯专家们使用了“重量弹奏法”。“重量弹奏法”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演奏方法——在手指、手腕、手臂协调运用的基础上自然释放重量,手腕、手臂一直到肩关节都充分放松,同时保持其潜在的灵活性。其强调手指坚强有力,力度变化鲜明,同时注意身体的放松。在对键盘的控制上,倡导“深触键”,反对“敲打式”触键。它是对传统弹奏方法中单纯的手指运动和过度要求保持固定手型观念的彻底革命。在学习这种弹奏方法后,使中国钢琴学生在演奏中长期存在的肩、臂、腕紧张状态得以缓解与纠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教师和学生的演奏技术,使演奏者的身体得到解放,能够驾驭更高难度的曲目。另外,我国大部分音乐院校把音阶、琶音等基础训练纳入必考项目,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得技术训练渗透在日常练习当中,为演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歌唱性

俄罗斯著名钢琴教育家伊古姆诺夫就提出要把音乐当成“活的语言”来研究,把音乐解读称“具有生动内容的,有意义的相关故事”,这里所有的音符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的音乐语言应该具有自由和生命力。“歌唱性”是一种自身体验的艺术特性,是其艺术核心。他们注重深刻如歌的持续性线条,释放内在的紧张,协调动作,用整个身体去感受作品的节奏,深入揭示音乐形象,充分表达音乐情感。中国钢琴家在学习“歌唱性”教学方法之后,改变了以前演奏单一和生硬的缺点,从此注重情感与技巧相结合的模式,追求用“声乐”来诠释钢琴的声音,追求琴声接近人声,对作品的内涵、情感处理以及风格把握越来越纯熟,提高了音乐表现力。

(4)注重实践教学

对20 世纪初开始的三大国际比赛的统计发现,肖邦钢琴比赛获奖选手117 人,其中37 人出自俄罗斯钢琴学派;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获奖选手共109 人,其中50 人出自俄罗斯钢琴学派;伊丽莎白王太后钢琴比赛,获奖选手117 人,其中40 人出自俄罗斯学派。还有其他的一些国际赛事,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获奖率都很高,这样辉煌的成果和他们长期注重实践教学是分不开的。

自安东·鲁宾斯坦建立莫斯科和彼得堡音乐学院以来,实践性教学就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去。俄罗斯几乎所有的音乐学院都设置了钢琴合奏课,室内乐,声乐合伴奏等实践课程,且均属于必修课程。这些实践课程同专业课同等重要,并列入必考科目。除了实践课程外,还会制定一系列教学计划,比如听音乐会和组织学生音乐会,参加钢琴比赛也是必不可少的,各个学派经常开展交流,相互借鉴学习。当时俄罗斯钢琴学派可谓达到了鼎盛时期,我国老一辈留苏钢琴家在此期间也受益匪浅。

我国在实践教学方面也受俄派影响,开设合奏与重奏等课程,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定期举办专业教学讲座、音乐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钢琴比赛。通过实践,学生们的演奏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日益精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受俄派观念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钢琴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钢琴演奏和教育水平。直到今天,我们在很多方面仍然延续俄罗斯钢琴学派的部分原则。俄罗斯钢琴学派带给我们教学方面的帮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前瞻性,他们在教学中的细致、注重个性、目标明确等很多特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俄罗斯钢琴学派给中国钢琴教育带来的启示

我国的钢琴教育从二十世纪初至今都深受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影响,我们始终秉持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经验,探求本国教育发展规划的理念,在此期间逐步完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享誉国际的钢琴家,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仍值得我们思考。

1.教学内容方面

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成功证明必须拥有数量足够多,质量足够优秀的民族风格作品作为储备。可以说诸多作曲家为俄罗斯音乐的崛起和发展做了不少贡献,并以各自别具一格的个性风格为俄罗斯钢琴音乐的民族性特色增光添彩。俄罗斯的作曲家几乎都在作品中融合了自己的个性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体裁多样,题材新颖,建立涵盖从儿童至专业演奏的丰富曲库。同时教师们也在其教学过程中大多选择本民族作曲家的作品,使作品的民族性、音乐性和复调性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目前在我国的钢琴教学内容中,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比例偏少,至今也没有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教材体系,现有的音乐作品的民族性不够鲜明,质量良莠不齐。目前使用的大多数教材还是以西方体系为主,较为偏重演奏技术的训练。我们现在要鼓励和支持更多高质量的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创作和出版,关注对中华民族音乐内涵的挖掘,在作品中融入民族的文化,带有民族的烙印,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增加其在教材中的比例,把其带入到日常教学中去,纳入考试体系,使“钢琴创作”和“钢琴教育”积极互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中国钢琴作品,使学生熟悉中国钢琴音乐,无论从作曲技法上还是音乐风格上,感受中国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俄苏闻名世界的音乐教育体制对音乐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俄罗斯,除了学习钢琴主科外,也非常重视其他相关学科,尤其是文学、美术等与音乐的相互促进作用。俄罗斯音乐学院在课程的设置中均包含有哲学、文学、美学等,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涅高兹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除了基本技术训练之外,经常给学生讲解作曲家生平、曲式、作品的背景,甚至文学、诗歌等等都要去涉猎。而目前我国钢琴教育对音乐理论的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讲授比较单薄,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能力单一,知识面较窄。今后的方向是学生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演奏技术,还要学习人文的、历史的、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其内涵,将音乐素养的相关知识融入到钢琴演奏中。所谓“内得于心,外形于器”,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能演奏出动人的音乐,达到音乐的真正目的,从而提升音乐艺术审美和综合素质。

2.教学方法方面

在国际乐坛上只要提起中国钢琴家,没有人不对其演奏技术感到惊叹的,这得益于我们多年的刻苦练习。这是一个很好的方面,但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演奏者一味的追求技术,追求曲目的难度,没有对音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很多教师“揠苗助长”,一味追求进度和难度,忽视了音乐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无形中形成重技术而轻音乐表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些本末倒置。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陈比刚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中国人弹奏和外国人比起来,音色显得单薄、干细,效果上不够宏大。”俄罗斯音乐教育家则相反,在上文提到的“歌唱性”方法就是俄罗斯钢琴乐派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他们在中学阶段就基本解决了技术的问题,而在大学阶段则通过其他课程的丰富使得其演奏的音乐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更多强调“教”,而忽视了“学”,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较为缺乏。应该使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最后,我国的钢琴教学与世界钢琴教学的交流亦不足,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交流,吸收学习其他学派的优秀教学方法,加以本土化和具体化,取长补短。

结语

俄罗斯钢琴学派带给我国钢琴教育的影响有目共睹,在我国钢琴教育方面的系统性、全面性与民族性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带给我们的启示亦令人深思。俄罗斯在钢琴音乐里把“民族性”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俄罗斯钢琴学派无论从钢琴表演、钢琴教育和钢琴创作方面都在世界独树一帜,成为俄罗斯民族自豪与文化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凭证。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背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钢琴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要真正践行文化自信,在自身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与世界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理性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立足于我国的新音乐文化传统,发掘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创造出既有民族“自性”又有全人类“共性”的新的钢琴音乐文化,构建起适宜于我国现状的钢琴教育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乐派。

猜你喜欢

学派钢琴俄罗斯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纸钢琴
钢琴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