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理念的出场逻辑、价值意蕴与现实践履

2022-03-16王心仪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黄 敏 王心仪

(中共九江市委党校 江西九江 332000)

“两山”理念具有三个层次的涵义指向:一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阐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对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指向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反映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并以坚定、积极的态度强调一旦两者发生矛盾,就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是对过去以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思维的超越;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层涵义把生态环境引入生产力的范畴,进一步实现了生态与生产的融合,生态本身就可为生产力,“由于自然事物种类繁多,具有多姿多彩的巨大能量,因而大自然具有丰富的实用潜能”[1],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需要被科学转换、被合理利用,生产力也需要日益绿色、低碳化。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理论指引,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刻践行“两山”理念。

一、“两山”理念的出场逻辑

“两山”理念包含三个层次的涵义,其形成与完善经历多年打磨,内在遵循着在生态浙江的地方性探索中萌芽,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确立,在贡献“中国方案”,迈入新时代的征程中臻于成熟三个阶段的出场逻辑。

(一)萌芽:生态浙江的地方性探索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指出“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2],并依据当地实际实施“生态省建设”的战略。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3],这是对“两山”理念的最早表述。2006年,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明确提出“两座山”论,并对“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阶段进行了深入辨析。由此,“两山”理念在生态浙江的地方性实践和探索中萌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安吉县在“两山”理念的指导下逐渐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而这种先行成功的探索也成为“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美丽中国建设的先声”,成为孕育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基地。[4]

(二)确立: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鲜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从“两山”理念到“美丽中国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理念指导建设,而建设又促使理念臻于完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这是对“两山”理念涵义的完整、全面阐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中央文件,成为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从安吉到全国,从生态浙江到美丽中国,“两山”理念不断拓展,并逐渐确立,深入人心,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三)成熟:贡献“中国方案”,迈入新时代

2016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专题报告,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并表明“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版本’”[6]。“两山”理念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理念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做出的理论性贡献,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

党的十九大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式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两山”理念。“两山”理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稳步前进,其地位更加重要,部署更加周密,目标更加明确。至此,“两山”理念已步入成熟阶段。

二、“两山”理念的价值意蕴

“两山”理念的价值意蕴在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城乡二元融合发展、指引脱贫和防返贫绿色发展三个层面。厘清“两山”理念的价值指向,可以更好运用于实践。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处于向自然无限度索取的阶段,肆意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不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冲突不可避免,生态危机频发。人不把自己当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趾高气扬、随意挥霍。

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两山”理念提供了新的路径。“两山”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关键纽带,但劳动不是异化的劳动,而是“实现人性与自然性和谐统一充分体现自然本质的手段”[7]“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8]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这种“美”学思想实质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两山”理念则是这种“美”学思想的中国化、实践化、大众化。一方面,“绿水青山”的美要守住,“绿水青山”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一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绿水青山”的价值要合理、科学的“人性化”才能得以体现,“金山银山”的取得要从“美”的角度,做到“两山”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自由。“两山”理念消除了劳动的异化,跨越了一味索取的人类中心主义阶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双向关系。随着“两山”理念的提出、普及,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了新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亦得到了促进。

(二)推动城乡二元融合发展

从“建设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与城镇化的进程息息相关。建设各具特色、风味的美丽乡村,才会有千姿百态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需要这种人人向往的乡愁圣地、风情家园。[9]当前乡村振兴遇到的最根本的难题之一便是“缺乏经济支撑”[10],乡村的“绿水青山”遭到了破坏,山水望不见,“乡愁”逐渐消失,“空心村”现象时有发生。

“两山”理念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思路,找到了城市与农村二元融合发展的新路。浙江安吉等县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用发展经济的成果反哺生态保护的路子是既护住“绿水青山”又实现“富民强县”的科学发展之路,[11]这是“两山”理念的发端之地亦是“两山”理念的成功实践。“两山”理念引领我们守住乡村的“绿水青山”,把这种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为主拉动乡村经济增长,打造特色、精品、美丽新农村,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让进城务工人员“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吸引他们返乡发展,吸引城市资源和技术的投资、支持,通过这种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往来,让城镇更具烟火气、人情味,让乡村更赋现代化、信息化,这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良性互动的结果,是“两山”理念精神内涵的深化与实践。

(三)指引脱贫和防返贫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一般位于偏远山村、欠发达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如何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机衔接乡村振兴,“两山”理念指出了新的方向。“绿水青山”是丰厚的经济财富,更是一种文化象征,“绿水青山”孕育的文化资源不可忽视,比如“绿水青山”与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渊源,“绿水青山”本身蕴藏的文物古迹等,必须对其予以保护、发掘、传承、宣传,从生态旅游的方向出发,开发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第三产业拉动脱贫攻坚重点区域的经济增长,增加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就业机会,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依托“绿水青山”绿色发展之路顺利实现脱贫的西藏拉萨、重庆丰都、江西井冈山、山东兴隆庄村等地,成为脱贫攻坚的示范案例,它们践行“两山”理念的绿色发展之路证明了以生态农业、林业、牧业及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的科学性。偏远山村虽然在工业产业方面欠缺优势,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以至于陷于贫困的境地,但其以生态农林牧业、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后发优势强劲,这一优势动力会带动当地服务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进而为生态农林牧业带来技术与资金投资,产生一系列的生态效应。绿色扶贫、绿色脱贫、绿色防返贫新路子是“两山”理念在精准扶贫、脱贫领域的重要体现和灵活运用,更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先导。

三、“两山”理念的现实践履

“两山”理念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把生态引入了生产力的领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方向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牢固树立和深刻践行“两山”理念,可以从环境教育、环境治理两个大的方面入手。

(一)从环境教育入手滋养内生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两山”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还不够,往往只被生态环境工作者、专家学者、学生等群体知晓,一般公众知道的不多,更不了解其价值内涵意义。践行“两山”理念不仅靠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技术的革新,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价值观,让公众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环境教育是一种滋养内生动力的手段方式,环境教育可以把“两山”理念宣传推广出去,让公众接受、知晓“两山”理念,从而对标“两山”理念来优化自身的行为,真正把“两山”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人人树立起“两山”理念,提升绿色环保意识,“绿水青山”才会被久久地守护,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跨越性的胜利。

1.运用融媒体更新环境教育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纷纷与新媒体技术合作,融媒体应运而生。大部分公众几乎每天都会通过手机终端搜索、浏览信息,传统媒体已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以传统媒体为主进行的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样也不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因此,必须及时更新宣传、教育手段,充分运用融媒体,构建以广播、电视、杂志、报纸、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为主要媒介的环境教育融媒体平台,此平台不仅要宣传生态环保类的科学知识、“绿水青山”的重要作用、“两山”理念的典型案例等,也要普及推广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绿色生活习惯,在全社会培育生态文化氛围,让“两山”理念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认知。

2.环境教育进家庭、进高校、进企业,有针对性地展开宣传教育

良好的家风对个人性格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环境教育要落实到家庭,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让儿童充分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妙,从小养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意识。倡导父母和孩子参与生态体验活动,推选生态环保先进家庭,以榜样示范的力量带动绿色行动的深化。对于高校而言,环境教育可以从课堂、课外展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教学上构建环境教育中心,设置更多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必修公共课,将“两山”理念与案例及时更新进教材,让学生真正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环保教育,了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政策、措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由内而发的喜爱。课外主要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利用各种社团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考虑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与熏陶。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之一,在打造企业文化时也应该将环境教育渗透其中,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这也有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实现。

有针对性的环境教育能把包含“两山”理念在内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落实到不同身份的公众中去,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人生发展的始终,促进公众整体生态人格的培育,形成全社会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滋养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内生动力。

(二)从环境治理入手增强外在推力

“两山”理念的践行不仅需要靠环境宣传教育来滋养内生动力,更需要外在的推动之力,这一主要推力便是环境治理。对业已存在或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要从治理上狠下功夫,治理必须遵循“两山”理念,严格修复并守护“绿水青山”。环境治理好了,“绿水青山”恢复了,公众的生态幸福感提升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也会随之发展起来,便是对“两山”理念强有力的贯彻和落实。

1.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水是生命之源,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2]山水林田湖草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态整体,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统筹治山和治水、治林和治水、治田和治湖、治草和治水、治草和治沙等,健全森林、耕地、河流、湖泊、草原休养生息制度。

2.最严格的制度治理和最严密的法治治理

践行“两山”理念,必须建立起最严格的制度和最有力的法治保障,要使环境治理行为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一方面,要修订完善与环境治理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如生态补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在环境治理上添硬招。另一方面,要加大环境治理监督力度,对破坏环境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建立强有力的司法体系。

3.全民参与共同治理

当环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山”理念得到了普及,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得到了提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会随之有所提高。应鼓励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与企业合作,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3]集中全民智慧,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同践行“两山”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四、结语

从地方到全国再走向世界,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生动彰显出“两山”理念的强大生命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审视了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过去、着眼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际、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其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刻践行“两山”理念,切实守住“绿水青山”,更好地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目标。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抢险当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