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想嬗变中寻根探源
——《中国幼儿教育思想传承与创新研究》评介
2022-03-16刘来兵
刘来兵 陈 港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学前教育历史的研究,是丰富与发展学前教育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对学前教育史进行系统研究的历史并不算长,最早可以追溯至1927年《教育杂志》刊发的舒新城《我国幼稚教育小史》和陈鸿壁《幼稚教育之历史》两篇文章。此后,有关学前教育的通史和断代史研究均有成果问世,并在研究内容上呈现出思想史、制度史和活动史的多种样态。目前,已有成果就中国幼儿教育思想变迁的历史规律研究关涉较少,这一问题也是学前教育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华中师范大学郑刚教授所著《中国幼儿教育思想传承与创新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便是对这一重要课题的最新回应。
郑刚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突出幼儿教育思想传承与创新的主线,探求我国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和贡献,揭橥幼儿教育思想发展与教育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生动具体地研究幼儿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
通览全书,观感如下。
第一,把握了幼儿教育思想历史进程与发展规律。我们常言“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挖掘这种规律是教育史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作者指出,历经五千年的融合与发展,中国幼儿教育思想在价值理念、精神思想、道德伦理、风俗礼仪等诸多层面,形成了内容丰富、形态稳定的体系。它孕育于夏商、繁荣于两周、定型于秦汉、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宋元、转型于清末、重生于民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历史的延续性是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的显著特征。这种延续性并非简单地承袭过往的观点与内容,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作者用“传承”与“创新”二词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规律,可谓是直中要害。所谓“传承”是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量变,体现了幼儿教育思想发展在时间横向轴上的连续性;所谓“创新”是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质变,展现了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空间上的阶段性。可以说,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审视了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阶段与发展脉络,高度把握了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规律。
第二,回答了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关键历史问题。教育史研究不单单是对历史事实的呈现,还包括了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即回答“何以有如此之历史”。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陈寅恪集》之《金明馆丛稿二编》279页)作者在分析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阶段时谈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之学的形成与争鸣和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确定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思想的基石;宋明时期理学的兴起与繁荣则使幼儿教育哲学理论及体系趋于深化和严密,标志着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思想的成熟。同时,在分析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型时,作者从器物变革、制度变革、观念变革三个维度很好地回答了中国幼儿教育思想是如何完成现代转型的。作者始终立足社会文化思想的大背景看待幼儿教育思想,以透视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进程及其背后的深层历史原因。全书表现出极强的理论价值。
第三,勾画了幼儿教育思想的人物谱系。相较于已有研究成果,该书不仅在纵向上扩充了对幼儿教育思想发展脉络及其变迁规律的探讨,增加了许多人物的幼儿教育思想,而且在横向上也强调与幼儿教育有关的文化、课程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在对传统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作者基于史料挖掘了儒家、墨家和道家学派的幼教主张,探讨了贾谊、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极大扩充了传统幼儿教育思想体系。在对近代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作者不仅扩充了张之洞、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叶圣陶、鲁迅、余家菊、熊希龄、恽代英、徐特立的幼儿教育思想,还立足社会文化思想的变革分析了近代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原因。作者在论述杰出人物的幼儿教育思想时,始终基于翔实的史料进行分析,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概而言之,《中国幼儿教育思想传承与创新研究》是学前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最新力作,它增强了对幼儿教育思想的发掘和阐释,完善了幼儿教育思想体系,提供了幼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精神滋养,对学前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