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讨论促成长
——以中班幼儿“核酸检测”游戏中的团体讨论为例

2022-03-16汤焕焕

幼儿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米线卡片核酸

汤焕焕

江苏省无锡市羊尖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团体讨论是幼儿互动中常见的一种讨论方式。日常活动中会出现幼儿发起的自由讨论,也会有教师主导的集体讨论。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团体讨论并通过团体讨论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成为幼教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分享“核酸检测”游戏中的几次团体讨论,探寻团体讨论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一、游戏情节初现:大家快来“做核酸”啦!

(一)游戏实录

2022年,某市的新冠疫情尤为严重,幼儿园经历了三次停课,核酸检测更是成为幼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形势下,疫情对幼儿的生活有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角色游戏最能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当第二次复课后,班里的角色游戏刮起了“核酸检测风”。

“做核酸啦!大家快来做核酸呀!”宸溪穿着白大褂游走在各个角色区之间,边走边喊。诗雯听到了宸溪的喊声,问道:“在哪里做核酸?”宸溪回答:“去小医院做。”于是诗雯来到了“小医院”。只见另一个“小医生”瞳瞳对着诗雯说:“请出示你的健康码。”诗雯连忙把“手机”给瞳瞳,瞳瞳用手做了一个方框,在“手机”上扫一下,嘴巴里还发出“嘀”的声音,然后对诗雯说:“扫码通过,张大嘴巴。”诗雯配合地张开嘴巴。瞳瞳拿了一根棉签在诗雯嘴巴外面晃了一下,说:“好了,下一个。”后面的幼儿上来后,瞳瞳重复之前的操作。就这样,宸溪在外面喊人“做核酸”,瞳瞳在“小医院”帮人“做核酸”,一直玩到游戏结束。

第二天的“小医生”也学着“做核酸”。

(二)第一次团体讨论:“核酸检测”游戏怎么玩?

“核酸检测”游戏持续了一个星期,当笔者发现幼儿的游戏没有出现新的内容情节后,便组织幼儿开展团体讨论,并提出以下问题:“核酸检测”游戏开展了一个星期,除了喊人来“做核酸”、帮别人“做核酸”外,我们还可以怎么玩?可以想想生活中你是怎么做核酸检测的、哪些内容可以用到游戏中。

梓彤:我和奶奶去做核酸的时候要戴口罩。

笔者:为什么呀?

梓彤:这样可以防止被新冠病毒传染。

笔者:那游戏里怎么戴口罩呢?

子涵:我们抽屉里有口罩呀,玩“核酸检测”游戏就可以戴上。

杭苏:做核酸的人很多,要排队,一米线。

笔者:什么是一米线?怎么做一米线?

杭苏:一米线就是保持距离,不碰到人。

笔者:我们玩“核酸检测”游戏需要做一米线吗?怎么做?

文文:要的,可以画点点,我们做核酸的时候地上都有点点的。

笔者:是的,外面做核酸时会有表示一米线的点,那在我们活动室里可以画点点吗?画了点点会不会影响其他的活动?

奕帆:那就不要画点点了,我们可以像做操排队那样,伸出手臂,不碰到前面的小朋友就好了。

辰辰:做完核酸会发一个小纸片。

笔者:为什么发小纸片呢?

辰辰:就是说明你做过核酸了。妈妈说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

笔者:我们怎么做卡片?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

萱萱:拿一张白纸剪成小卡片,然后自己画图案。

佳诚:做完小医生就写上他的名字,不会的就写学号。

通过这次讨论,幼儿决定在“核酸检测”游戏中增加几个环节:第一,“核酸检测”的时候要戴好口罩,可以用抽屉里早上带来的口罩;第二,“核酸检测”时要排队,保持一米距离;第三,在“小医院”里添置剪刀、白纸、彩笔供“小医生”制作“核酸采样小卡片”。接下来的几天,幼儿慢慢将这些情节丰富起来,还有了不一样的变化。由于“小医院”游戏情节的增加,原本规定的两个“小医生”来不及应对当下的游戏环节,因此在幼儿的建议下又增加了一个“志愿者”,负责维持排队秩序、提醒一米线距离。两个“小医生”一个负责采样,一个负责画“核酸采样小卡片”。

教育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教育是开放的、整合的。在团体讨论中,幼儿回顾了自身做核酸检测的经验,并思考将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在讨论中,他们能在笔者的追问下思考游戏的可行性以及游戏中需要的材料,学会迁移生活经验,从而将单一的“核酸检测”游戏发展成多情节的多人合作游戏。幼儿的游戏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二、游戏出现矛盾:“核酸采样小卡片”做得太慢了

(一)游戏实录

过了几天,笔者发现游戏开始一段时间后“小医院”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围在一张桌子旁,吵吵闹闹的。于是笔者询问:“大家都围在这里干什么呀?”瞳瞳指着“小医生”说:“我们都在等他画核酸采样小卡片呢!他太慢了!”只见“小医生”俊熙握着彩笔埋头画画,好不容易画完一朵小花还要被旁边的伙伴嫌弃画得不好看。伙伴说喜欢彩虹的图案,俊熙望着周围的人说:“我又不会画彩虹。你们这么多人,我就一个人,肯定慢。”围着的幼儿也抱怨:“我们都等他好久了,他都没画好。”俊熙急得团团转。

(二)第二次团体讨论:绘制“核酸采样小卡片”太慢了,怎么办?

当幼儿在玩“核酸检测”游戏中出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笔者将问题提出来请幼儿一起讨论:怎么绘制“核酸采样小卡片”会快一些?

梓彤:外面做核酸的小卡片都是先画好的,做完核酸,直接发给你。

笔者:是的,如果能先画好小卡片,速度就快了。

杭苏:我们的小卡片不写名字的,就盖了个印章,名字可以回家自己写。

笔者:只盖印章不写名字,那速度就更快了。

于是,大家认为可以先将“核酸采样小卡片”画好,“核酸检测”做完了,在“核酸采样小卡片”上盖个印章就行了。那谁来先把“核酸采样小卡片”画好呢?

佳诚:当然是小医生画啦!

睿睿:不对,每天的小医生都是不一样的,怎么先画啊?

萱萱:其他人可以画呀!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把“核酸采样小卡片”画好。

梓彤:对呀,还可以画我喜欢的独角兽。

奕帆:盖印章的时候,男孩盖奥特曼的章,女孩盖公主的章。

其他幼儿非常喜欢奕帆的建议。于是,每天晨间活动和自由活动时,幼儿会积极绘制“核酸采样小卡片”。有的幼儿画上图案,有的幼儿装饰线条。当玩“核酸检测”游戏时,这些“核酸采样小卡片”就被发到幼儿手中。过了几天,绘制“核酸采样小卡片”的人渐渐少了,大家反而喜欢盖印章。于是,我们将白纸换成彩色纸,“核酸检测”之后盖上印章,还能带回家保存。

在游戏中,幼儿遇到了问题,在团体讨论中集思广益,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幼儿将想法付诸行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努力解决问题。幼儿主动思考,大胆实践,在“讨论—实践—再讨论—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出现不当行为:出现暴力“做核酸”了!

(一)游戏实录

三个星期过去了,“小医院”的“核酸检测”游戏还在继续。这天,是廷廷和宸溪扮演小医生。他们提供了上门“核酸检测”的服务。他们拎着“医药箱”给各角色区里的人“做核酸”。轮到依依时,依依拒绝了,说:“我不要做核酸,我刚刚已经做过了!”宸溪说:“刚才做过的不算,现在还要再做一次!”可依依不答应。宸溪劝了一会儿,见没有效果,就对旁边的廷廷说:“来,你把她抱住,我来给她做。”廷廷就张开手臂一把抱住依依,说:“快点给她做核酸呀!”宸溪拿出棉签就想往依依的嘴巴前伸。被抱住的依依还在抵抗,一边努力挣脱廷廷的束缚,一边喊:“我不要做核酸,我已经做过了!”就这样,三个幼儿扭在了一起。

笔者将这一过程用手机拍摄了下来,并在幼儿僵持的时候制止了他们。在活动分享时,笔者将这段录像在班级播放并展开讨论。

(二)第三次团体讨论:他们这样给别人“做核酸”,合适吗?

当笔者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当行为时,便在团体讨论时引导幼儿关注这一行为并做出判断:录像中宸溪和廷廷的行为好不好?为什么?

梦洋:不好!因为这样是不对的!

笔者:哪里不对?

梦洋:抱住别人,不对。

栩睿:依依说了不要做核酸,可是他们还要给她做!

宸溪:可是别人都做的,就她没做。她不张开嘴巴,还想逃跑,只能抱住她。

依依:我今天已经做了。

笔者问依依:你今天在哪里做核酸的呀?

依依:在他们小医院里做的。

宸溪:但是在小医院里做和我们来做是不一样的,就是要做两次。

笔者问其他幼儿:听了他们的说法,你们觉得依依应该做核酸吗?

一部分幼儿认为依依不愿意就可以不做;另一部分幼儿认为做核酸是好的,应该听“小医生”的话。

笔者:当你不愿意做核酸时,有人把你抱住硬要给你做,你愿意吗?

幼儿一致回答:不愿意。

笔者:是的,当别人说了“不愿意”,那我们就不能强迫他,更不能用身体去控制他,可以试试其他办法。

梦洋:可以给他送礼物,做核酸就送一个礼物。

佳诚:可以给糖啊!

杭苏:可以跟他讲道理,说做核酸可以预防新冠病毒传染。

后来,“小医院”再也没有出现暴力“做核酸”的现象了。“小医生”在上门“做核酸”的时候会给大家发礼物,有时是一个面包,有时是漂亮的发卡和糖果。收到礼物的幼儿都很配合地“做核酸”。当然,遇到送礼物都不愿意做的幼儿,“小医生”也不勉强,转身走了。

在游戏中,幼儿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当游戏中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教师就需要及时介入。除了及时制止不当行为,教师还可将这一典型行为与幼儿共同讨论。通过分析录像中幼儿的行为,讨论是非对错以及换位思考,幼儿能深刻体会强迫别人是一件不好的事。团体讨论,比教师单方面说教更有效。

四、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通过以上三次团体讨论的案例,我们意识到成功的团体讨论所起到的作用——不仅给予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还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如何才能组织一次好的团队讨论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合适的团体讨论内容是前提。上述三次团体讨论的内容都是比较合适的:第一次团体讨论发生在游戏发展“瓶颈期”,如果没有新的内容引入,那么游戏就会停滞不前;第二次团体讨论的内容是幼儿自己发现的游戏中的矛盾,靠他们自己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急需帮助;第三次团体讨论的内容是教师发现游戏中的不当行为,利用团队讨论的形式进行教育和引导。由此看来,团体讨论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幼儿的困惑及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轻松的团体讨论氛围是支持。一次好的团体讨论过程必定是轻松的、愉快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可以畅所欲言,不害怕说错,也不会不敢说。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如果在团体讨论中教师表露出哪一方是对的、应该怎么做,那接下来的讨论,幼儿肯定会顺着教师的意愿说,这样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例如在第三次团体讨论中,若是教师一开始就表明廷廷和宸溪的行为不好,那这次团体讨论就成了他俩的“批评会”了。

第三,教师的专业引领是保障。团体讨论就是让幼儿自己讨论吗?不是的。团体讨论是指团体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互相进行合作和深入的探讨。团体讨论的目的不在于讨论之后的结论,而在于借助讨论过程促使成员充分地参与、沟通意见,自主发表意见,学习尊重的态度以及合作的方法。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团体讨论的过程需要教师的专业引领。教师既要立足于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又要有意识地引导话题走向。

班级里的“核酸检测”游戏还在继续。在一次次的团体讨论之后,游戏情节不断扩展,幼儿游戏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将“一米线”渗透到“小银行”“小菜场”;在“店铺”门口增加了“测温”环节,每个进“店”的人都要“测温”;“小医院”增加了“新冠疫苗接种”项目……每一个情节的增加,都意味着幼儿能力的提升。幼儿在讨论中思考,在游戏中成长。

猜你喜欢

米线卡片核酸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核酸检测
一碗米线的滋味
米线里的温柔乡
一张卡片
凉拌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