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策略
2022-03-16朱万虎甘肃省武威第二十四中学
朱万虎(甘肃省武威第二十四中学)
目前,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与语文、道德与法治这两门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理论较多而实践较少。另一方面,教师对教育策略重视不够,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实效。如何对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更加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以合理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导入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利用音像视频素材,增强教育感染力
过去,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是以讲授法为主,这自然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教育活动的激趣环节,也很难赋予学生足够的动力,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有限。相比单纯的语言,音像视频素材有着更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因此,积极利用有感染力的音像视频素材导入教学。例如“和谐”虽然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教师就可以利用相关音像视频素材展示和谐与每个人的关系。
如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为切入点开展教育活动。也可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当今中国的污染现状,从土壤污染到大气污染,从森林砍伐到水土流失,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触目惊心,有效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构建和谐的具体方法,并组织学生开展植树造林、处理校园垃圾等环保活动。这样,通过视频素材,提高了情境导入环节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真实的教育活动。
(二)利用实景微课,坚持寓教于生活
品德教育多以说理为主,即使引入教育活动,往往因其 “大而空”,也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中感受到应有的教育意义。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情境置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教学方法,展示生活中的素材,吸引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素材,实景微课导入,落实生活化理念。
毋庸置疑,品德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实景微课的设计应该要注意“接地气”,微课视频的取材应该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兴趣。对学生进行“生活化”品德教育时,可以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日常品德教育活动中,我会有意识地拍摄制作一些装扮仪容仪表的视频、收纳寝室用品的视频、劳动场面的视频、升旗仪式场景的视频。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都可以视为开展生活化品德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在视频呈现的过程中,我会进行一些灵活的剪辑,并配上一些简短的文字介绍。利用这种方式,更能将品德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同时,这些微课素材源自校园生活,更容易学生吸收和接纳,也更有利于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表现。
二、引入多样活动,促进学生参与
教师不仅要在情景导入环节吸引学生,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激起学生参与动力,主题团队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
(一)开展辩论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就要从多种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论活动是初中主题团队活动中重要的组成形式。学生根据所持观点分组辩论,有利于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充分认识一项事物。比如,在学习“法治”内容时,提出辩题“为坏人辩护的律师是不是坏人?犯罪者应不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 在辩论中,学生能充分理解“程序正义”的重要性。通过辩论,学生不仅积极主动搜索资料、积极参与,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法治”层面的内容。
(二)联系日常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主题实践活动能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乡土地理资源相结合,开展合适的实践活动。
通常来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运用乡土地理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我会关注两个重点:第一,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如:针对“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我会鼓励学生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多个角度鼓励学生调查了解本地的发展变化,以此来了解家乡取得的各项发展成就。同时,要认真思考国家发展和家乡发展之间的联系,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第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观念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生态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当前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鼓励学生进行了社会调查,以此来使学生了解了本地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思考了问题的成因。同时,结合相关的资料,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如果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危害。最终,通过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运用乡土地理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三、坚持家校共育,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需要积极落实家校共育的原则,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教育形成合力,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一)开展社会活动,将认识转化为行动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要在社会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靠单纯的课堂上的说教远远不够,要积极结合主题开展适合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成就感,将良好品德转化为行为。
(二)落实家校共育,有效形成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第一个环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家庭教育。如果家庭与学校理念不一,学生很容易产生思想混淆,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习惯。家校应围绕共同的教育培养目标,通过开展亲子活动等方式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拓展到家庭环境中,实现家校共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需要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借助信息技术等多种形式把道理讲得透彻精彩;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展多样化活动,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还应坚持家校合力、“五育”并举,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头脑中和行动中,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