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视野下的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2022-03-16吕国赏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机械类校企基础

吕国赏

(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安徽 铜陵 244000)

专业基础课程会对中职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后续专业学习、技能提升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机械专业的中职学生来说,经常会出现在校期间学习三年专业知识以后,进入到企业依旧无法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甚至需要企业重新安排课程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训,严重制约了中职生的就业,对中职学校的培养质量也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对此,中职院校应该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全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促使学生能更加高效率的学习专业知识。

1 相关理论

1.1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来源于德国职教模式,是当前中职课程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中职教育最可靠的办学模式,其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可以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开展实践技能训练,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是一种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共赢,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根据企业需要,双方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1]。就当前而言,校企合作主要采用的模式有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校企互动、学校引进企业等多种类型。

1.2 专业基础课

在中职院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三段式”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即在教育中,学校会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顺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其中专业基础课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涉及到一些文化基础课知识,又包含了一些抽象性比较高的专业原理性知识。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的前提是学习专业基础课,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在后续学习专业知识时就会更容易理解。

2 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现状概述

2.1 课程目标现状

从当前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目标设置情况来看,还存在课程目标不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情况。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大多是生产制造类的企业,这类企业多以生产零件、机件为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持续加大,造就企业对于中职学生本身的工作能力要求也逐步提高。而实践中很多中职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会出现看图不认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工作不负责等情况,这就会让企业对学生的印象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企业不愿接收中职生顶岗实习的现象。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动手操作技能等也有很高要求。但是就当前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来看,在这一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也就是说机械类专业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能完全胜任岗位技能的要求,更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2.2 课程设置现状

从当前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实际看,还存在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比较落后的情况,跟不上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校企合作的推进虽然促进了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但是在改革模式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定制班级中。目前,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依旧是沿用传统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不完全匹配,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则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上,主要是强调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依旧沿用以学科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偏向于理论讲解,不太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中职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薄弱,而专业基础课偏向于理论教学,难免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很枯燥、无聊,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从专业发展的视角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讲解必然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2.3 课程实施现状

对当前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表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难度很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大多处于 “低头”的状态,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很少做出反应[2]。在专业基础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十分沉闷,多数教师还是采用相对比较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过于强调自身知识的讲解,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考,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听不懂的情况,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明确的目标。同时,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缺乏生动性,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知识讲解速度比较快,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还没完全理解一个知识点,教师就已经开始讲解下一个知识点,这都会对学生的发展带来影响。由于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偏向于理论知识,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偏向于直接的讲解,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力度不够,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出现不愿意听讲的情况。

2.4 课程评价现状

在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评价上,还存在学生对课程满意度不高的情况。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整体教学评价是以学生期末考试为主,而学生在邻近考试的时候,教师会为学生划一些重点,让学生可以记忆重点知识,保证学生可以在考试中及格。教师在教学中不太关注学生的平常成绩及学习表现,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则是“能抄就抄”。教师虽然会通过加分制来鼓励学生在平常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是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的并不是很积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程评价效果[3]。

3 校企合作视野下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方案

3.1 改革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教育,可以让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知识目标、岗位技能目标、职业素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等。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设计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全面考虑,要从以往的学科能力转向知识能力、行为能力、情感能力,以此更好的满足学生综合发展需求[4]。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科目众多,而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目标,所以中职院校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来设置课程目标。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传统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机械制图的相关国家标准;能够认知并正确的使用绘图工具和绘图仪器;学会立体表面交线投影的绘制;学会轴测图、组合体的画法;掌握机械图样的基本表达方法;熟悉形位公差标注位置及方法,理解装配图及零件图画法;让学生可以学会用绘图工具独立绘制图纸,并且能在相应的情景下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5]。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发现,中职生进入企业后大多从事直接的生产加工,重点是在识图能力的要求上,而不是装配图的绘制上。因此,改革的关键是对《机械制图》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定位,然后把课程内容给予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定位应在怎样能把图看懂,如掌握机械制图的相关国家标准,掌握机械图样的基本表达方法,熟悉形位公差标注位置及方法,正确识读装配图等。教学重点应该是把零件图纸转变为实物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3.2 改革课程设置

新时代下,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机械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但是当前中职院校还缺乏充足的资源,关于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相互结合的资源不足,这也导致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胜任岗位,难以满足制造业企业生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保证中职机械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良好就业,中职院校必须立足于校企合作的背景,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机械类基础课程教育资源。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专业基础课程,当前有的中职院校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中,还有一些内容与机械生产不太关联,如材料加工、电子技术等[6]。对此中职院校可以招聘机械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详细划分,并结合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的安排基础课程内容。同时中职院校还应该结合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合理的安排课时,促使学生可以更加高效率的获取知识。

校企合作进程逐步推进,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中也需要随之引入操作练习的内容,中职院校需要在传统教材练习的基础上,依托企业资源,强化基础课程教材内容与企业生产的相互关联,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两者相统一。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课教师共同编制、开发基础课程教材及相关实训材料,努力实现教学要求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对接,以此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中职院校需要注重校本教材的编制,并且要在校本教材编制中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进行充分考虑,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入经典案例,让学生可以在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3 改革课程实施

在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了满足人才发展需求,在授课模式上可以采取学校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实践技能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运作情况,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的适应企业工作。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契合市场需求。对企业来说,必须改变自身以往的思想观念,不能只由学校负责对学生进行教育,企业也需要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企业要将自身的文化、生产模式带入校园,与学校共同培育学生。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需要保证不损害双方利益,鼓励企业参与到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管理中[7]。并且企业专家也要参与到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中,尤其是学生实践作品、岗位技能,按照企业生产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以完成职业岗位任务为准则,实现教学要求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对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法)两个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古人云“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但形式略显单一。

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本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针对中职机械类专业中四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分述如下:

(1)《机械制图》

本课程为入门基础课,有着较为完善理论,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这门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应在怎样能把图看懂,因此教学实操相对比较重要。宜采用下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A.分组教学。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具体情况进行分组,以学生的个人能力差异为标准,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确保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B.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机械制图课程特有的抽象性,常常让学生不易接受,此时,适当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可以收到比传统课堂教学好得多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的图文互动、声色俱全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更多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也更易被学生理解吸收。

C.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师的合理安排、指导下,学生积极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任务驱动”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利用目标性明确的“任务”来创造教育情境。使学生通过“任务”探索性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将继续获得成就感,这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逐渐形成心理活动意识的良性循环,从而发展独立探索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电工电子技术》

该课程的某些知识内容与初中的物理课程有相似之处,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还是不难的,宜采用项目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 “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8]。该学习过程是将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用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来指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或实践行为。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的应用,还要求学员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采用项目法教学,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有: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工作计划,设想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员对项目的承受能力,把学员引入到项目工作中后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时刻准备帮助学员解决困难问题[9]。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准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

这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具有概念多、公式多、符号代号多,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事机械相关操作工种又要求具备各类机件配合与测量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建议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如何将理实一体化落实到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事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科学设计教学思路。善于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模型进行理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点,再穿插实践教学,让学生根据事先讲解的理论知识动手实践,增强教学针对性,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作用。如在讲解常用计量工具使用与测量时,可以将计量工具按组分发给学生,教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让每组学生动手测量同一工件,比比谁测的又准又快,用竞赛的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淡化了理论的枯燥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

(4)《机械基础》

该课程综合性强、涵盖面广、知识量大、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对于中职生来说名词概念多,原理难理解,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因学不懂、记不牢而退缩。采用行动导向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一种教学方法,用任务来启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组教学法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章节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搬进实训室,让学生分组制作简易的铰链四杆机构模型,教师通过书本知识内容指导学生认知机架、连架杆、连杆并相互转换,从而让学生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与性质。

案例教学法的雏形是问答式教学法,是由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的。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依托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形象的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借用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作为情境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引导学生注重鼓励学生注重知识注重能力,鼓励学生双向交流,开阔思路。

上述专业基础课程所列举的教学方法仅供参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或手段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情和课程内容来确定,应该尽量选择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指导式”教学。就目前而言,在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日常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在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上却有所欠缺。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教学目标、程序和方法,致力于将外在客观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上。如教师在讲解《机械制图》基础课程的知识时,因其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到小组合作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训练时,教师可以用到任务驱动法,结合训练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围绕任务,自主查找资料进行实践训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就业有很大帮助。

3.4 改革课程评价

为了确保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对课程评价进行优化改革。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后,涉及到了学生的校外学习情况,所以在课程评价中还需要考虑到社会部分,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企业认可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在课程评价中,教师要坚持客观性、指导性、发展性原则,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在课程评价上教师要改变过去以学生最终考试成绩为核心的模式,关注学生课中学习状况,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合作评价、企业评价的途径丰富评价主体,使得学生能更加全面了解自身学习状况。教师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以此保证课程评价的全面性。此外,还需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在这一方面可以由企业教师决定,企业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或者是学生实习作品完成状况进行评价,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提供有效指引。

4.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途径,本文结合校本教材中 “带传动机构的装配与调整”一课教学进行详细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1)认知带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和装配技术要求。(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带传动机构的装配工艺。(3)通过学生动手检测,提升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进步。

本节课安排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工学一体化”教室,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课堂和实训课堂的划分,教学中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进入课堂以后,教师可以用事件进行课堂导入:我部装调室现接收到十台出现故障的数控铣床实训载体,经技术中心反馈,故障均出现在主轴带传动方面。现要求在座的“小技术员”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排除铣床载体故障,使之能够正常使用。教师创设出教学情境,并为学生设定具体角色,使得学生可以更加认同自身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能力水平进行分组,实现优势互补,并为各小组学生设置具体的任务,如:(1)规范使用拆装工具与检测用具;(2)安全操作,现场符合“7S”规定;(3)各组自行探究,找出存在故障,用视频记录并发布学习群中;(4)提出合理排故方法,排除故障,使设备正常运转。通过任务设置,能让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更加具有明确目的。

各组根据任务合作学习,完成小组活动。同时,教师在学生小组探究过程中,主动巡视并对学生进行适宜的指导,如为学生提供查找故障的思路:拆除防护罩,手动目视检查,是否存在硬件故障。接通电源,进行运行检查,是否存在装配质量问题。找出问题所在,用影像记录。各组学生需要根据排查的故障,分析原因,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此环节教师需要认真聆听学生的方案,并适时纠正,在各组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可以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讲解完成后,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最终故障排除方案,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将设备故障排除,使得设备正常运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操作规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在学生操作结束后,各组学生开展项目评价活动,小组成员相互检测,便于全体学生掌握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定位于技能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应该在校企合作视野下,结合人才需求,对基础课程进行相关改革,确保机械专业教学能跟紧市场步伐,贴近学生就业岗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机械类校企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