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霸陵”地理意象分析
——以《全唐诗》为文本
2022-03-16罗娜
罗 娜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一、霸陵的地理所指及其历史事迹
古人有言“圣人立象以尽意”。[1]301诗歌地理意象是诗人书写的寄托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地理事物。张伟然《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一书如此定义:“它指的就是客观世界在人类主观世界中的反映……对地理客观的主观感知。”[2]13有唐一代不少诗人在“霸陵”这一地理意象中融注了主观情意,创作了一批霸陵意象诗。要解读唐诗中“霸陵”的地理意象,首先就必须要了解“霸陵”的地理所指及其历史事迹。霸陵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名,因其位于灞河之滨,古代典籍记载中有时也作“灞陵”。《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记载了“霸陵”的历史沿革:“孝文九年,以芷阳为霸陵。”[3]1058班固《汉书·地理志》载:“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师)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霸陵,故芷阳,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4]1245郦道元《水经注》亦载:“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5]337霸水,古名为滋水,是渭水的一条重要支流,秦穆公称霸关中时为炫耀自己的功业,将滋水改名霸水。霸陵本是秦时设置的行政区芷阳县,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九年时,文帝在芷阳修建了霸陵,并且效仿其父高祖所承袭的秦时的陵邑制度,在灞河东岸帝陵以北设置了霸陵邑。王莽篡汉建新朝时霸陵称为水章县,东汉时又复名霸陵,曹魏时霸陵县被撤销,北周建德二年被彻底废除。从中我们可以得知霸陵在汉及以前其实都是封建王朝的一个行政区划,更多是作为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细读唐诗中提到的“霸陵”,我们会发现除了作为行政区划,它还有另一层意思:西汉第三位帝王汉孝文帝的陵寝。《汉书·文帝纪第四》载文帝逝世后葬于霸陵:“帝(文帝)崩于未央宫……乙巳,葬霸陵。 ”[6]95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三位帝王,史书记载文帝出生“庶孽”皇族,汉惠帝早逝,君位悬空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汉家天子。文帝之陵,虽称霸陵,却无陵。《三辅黄图校注》载:“文帝霸陵,……就其水名,因以为陵号。”[7]430对于汉文帝将陵寝位置选址在霸陵的原因,有学者猜测可能与汉承周代“昭穆制度”有关:“《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这种制度是我国古代王陵布局的重要制度,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按照父子辈分排列王陵布局,父亲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8]35西汉惠帝死后葬在了高祖长陵旁,文帝和惠帝皆是高祖子,两人同属穆位,文帝只能另寻陵区,将陵寝选址在白鹿原上的霸水之畔。汉文帝执政二十多年,实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为君恭俭宽仁、劝课农桑、以德化民;死后遗诏薄葬短丧。文帝与其子景帝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奠定汉室四百多年之基业。史书对汉文帝其人也赞誉颇多,称其为封建社会的“仁道明君”。霸陵的历史及其文帝的成就也被唐代的诗人们争相吟咏。
二、唐诗中的“霸陵”意象
以关键字“霸陵”或“灞陵”在《全唐诗》中检索可发现唐人诗作题目或是内容涉及霸 (灞)陵的共有97篇①,诗人从初唐、盛唐到晚唐都有。在唐诗中“霸陵”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或是帝王陵寝,而是一个寄托了诗人情感被赋予了生命力的存在。由霸(灞)陵也引出了一批相关的文学地理意象,唐代诗人笔下扩展出了 “灞水”、“灞桥”、“灞岸”、“霸城”、“灞柳”等一系列的抒情对象。笔者通过研读分析总结出 “霸陵”这一地理意象唐诗中的内涵大概有一下几种:
(一)霸陵无华
关于汉文帝的霸陵,人们是这样形容的“长陵意深霸陵俭”。汉高祖的长陵意蕴深刻,即是取名长平之意思,又蕴含着汉王朝长治久安之意。文帝的霸陵以薄葬被颂扬,薄葬思想影响后世东汉的光武帝、汉明帝汉顺帝等皇帝。汉文帝节俭薄葬之行为史乐道,《史记·孝文本纪》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9]365汉文帝执掌汉室期间,不兴土木,宫室园囿,车马服饰与前代帝王一样无所增加,即使自己有不便,也想要利民利国。文帝自己衣着简朴,即使宠爱的妃子也要衣服不能拖地,帷帐不能刺绣,敦厚简朴为天下作表率。修建自己的陵墓不用金银铜锡,多用瓦器,不起坟,不愿厚葬封树给百姓带来负担。在“事死如事生”的封建时代,文帝的节俭以及薄葬也被唐时诗人反复歌咏。
诗人白乐天主张诗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希望诗歌能助肉食者补察时政,引起统治者对民生的重视。白居易多次赞扬汉文帝清恭节俭之薄葬习俗对后世所起的垂范作用。其诗《草茫茫——惩厚葬也》:“骊山脚下秦皇墓……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10]2574秦始皇在骊山修筑宏伟华丽的陵寝,墓中陪葬了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希望死后能将人间的富贵一起带走。始皇的奢侈引来了大批的盗墓贼,坟陵被毁,一片狼藉。同样是帝王,霸陵原上的文帝陵寝修筑朴素,治陵皆以瓦器,反倒避免被盗墓贼叨扰、焚毁的命运。两位帝王陵寝奢俭,凶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态度贬褒不言自明,在赞扬汉文帝节俭薄葬行为的同时,还告诫世人毋奢侈浪费。又如《德宗皇帝挽歌词四首》:“文高柏梁殿,礼薄霸陵原……因山有遗诏,如葬汉文时。”[10]2697诗歌中的霸陵体现的是汉文帝的节俭之风。《诗人主客图》中被尊为“博解宏拔主”的鲍溶其诗《倚瑟行》:“灞陵一代无发毁,俭风本是张廷尉。”[10]3017用对比手法写宏伟浩大的秦始皇陵遭毁,俭朴低调的霸陵却无恙,鲍溶刻画出了汉文帝积极纳谏的明君形象,突出霸陵得以保存完整的同时又指出了原因——除了汉文帝的节俭还有向汉文帝建议薄葬的张释之。
刘向赞文帝:“孝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11]1520汉文帝不耻奢华,坚持薄葬的做法,为后世君王树立起了一面薄葬的旗子。史学家赞其行为“为秦汉后薄葬者之先导,究不失为贤君。”[12]590汉文帝的节俭思想对后世实行薄葬的帝王影响颇深,以至唐人纷纷赋诗赞扬霸陵无华,劝诫统治者学习效仿学习文帝其人其行。
(二)霸陵迎别
“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13]198唐人诗思源于生活,人生短短几十年,在那个一别可能就山水不再相逢的时代,友朋亲人迎来送往也是唐代诗人抒写的主题,其中寄托着他们的喜悦与悲离。岑嘉州《喜韩樽相过》诗:“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与君兄弟日携手,世上虚名好是闲。”[10]1124写霸陵三月春光无限,故人相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韦苏州《长安遇冯著》:“客从东方来,衣上霸陵雨。……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10]445写诗人在长安遇到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后回到长安仍未获得官职的老友冯著时的所见所闻,含蓄风趣的表达出诗人遇友的喜悦以及对友人所处环境的理解同情,温馨劝勉友人对前途怀有信心。相逢固然可喜,可相逢后还有离别。
离别诗是唐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分离总是使人悲伤,往往引发诗人们的诗思,激发感动。霸陵如此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唐人往东行分别必经之地,反复出现在唐人诗歌中也就不足为奇。早在秦汉时霸陵便是关中地区往东通向中国东部的重要的交通枢纽,霸河是渭水的一大支流,灞河上还建有灞桥,设置霸陵亭等供人行旅往来。唐人离京往东去基本都会在霸陵送别。宋代学者程大昌 《雍录》记载:“此地(霸陵)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峣、潼关者,路必由之。”[14]202古代出长安的陆上干道主要有函谷道、蒲关道、武关道。出入这三条干道都要途经霸陵地区的灞桥,所以霸陵也成为长安城东面重要的门户。《开元天宝遗事》也载:“长安东灞陵有桥……为离别之地。”[15]21
霸陵特殊的地理位置承载唐人分离之悲,在唐人送别诗中蕴含着别样的离愁别思。唐代写霸陵伤别的诗歌众多,最为人所称道的当属诗仙李白的《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10]983诗人送别离京远去的友人到灞陵亭,灞河水浩浩汤汤就像诗人内心承载的不愿与友分别之绵长情感,要分离内心总是不舍的,诗人顿觉霸陵的古树春草都是伤心的。友人远行的古道正是当年王璨南行登临的霸陵,古道连绵、夕阳断肠,分别时抒情所唱的《骊歌》此时也不忍粹听,不知友人是否也如王璨离京那般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其中“灞陵”、“灞水”、“古道”、“落日”等意象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离别意味,组合在一起之后更是能读出诗歌中欲别而不忍别的悲伤。人生短促,关山难断,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古人的一别往往会终生难见,其离别之伤今人难体会。储光羲《贻刘高士别》诗:“而我送将归,裴回霸陵岸。北云去吴越,南雁离江汉。”[10]762诗人送友至霸陵,看着从霸陵往长安的行人,服饰艳丽簪珮璀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自己与友人却将霸陵分别如那远去的白云和大雁各往一方。韦庄《灞陵道中作》:“秦苑落花零露湿,灞陵新酒拨醅浓……万古行人离别地,不堪吟罢夕阳钟。”[10]4334霸陵新酒醇香浓郁,离别之际自然少不了消愁美酒,在这万古行人离别之地正适合饮酒消愁,酒中蕴含诗人浓浓的离思。除此之外骆宾王《别李峤得胜字》[10]462、岑嘉州《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10]1122、《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10]1134、《送郑堪归东京汜水别业》[10]1131、刘长卿的《送姨子弟往南郊》[10]856等都是抒写霸陵送别的诗,霸陵抒发诗人与友人的别离之伤,也见证着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感情。
(三)霸陵怀京
关于霸陵怀京,根据不同的情况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离京诗人怀念位于帝京附近的霸陵故园;举子科举落第离开帝都途径霸陵赋诗感慨;京官离京抒发去国怀乡,辞宫恋阙的情感。
霸陵在汉代是属于京兆尹所管辖的霸陵县,汉文帝修建霸陵时效仿高祖实行陵邑制度,迁居了大批民众到霸陵,唐时也有许多诗人是霸陵人或是曾在霸陵长居过,他们在诗歌写作中也常常会提及自己的故园。如王昌龄《别李浦之京》诗:“故园今在灞陵西……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10]788王昌龄一生两次被贬长年谪居于外地,他对于京城对于自己的故园霸陵有着深深地怀念之情。诗的开头写自己的故园在灞陵西边,希望李浦入京路过“故园”时能为自己代传家书。关于王昌龄的籍贯学界一直有争论:唐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说其为太原人;《旧唐书》记为京兆人。对于这个问题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但根据王昌龄所写诗歌来看,他曾经可能是在霸陵居住过的而且时间还不短;除此外,读《霸上闲居》也能知他曾在此居住过。
作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举业繁荣之所的长安,天下士子皆是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心态竞相入长安,想将一生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取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所录取的人数极少,进士也极难考中。学者傅璇琮曾考证唐代科举的录取情况:“唐代进士科所取的人数前后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进士、明经录取人数加起来,也不过占考试总人数的十分之一。”[16]5参加科举考试者众多而录取率又很低,许多未考中的士子便只能黯然离开,霸陵是进入长安的必经之道,也是离开时的必过之途。唐代落第之人离开帝京经停霸陵时难免忧愁郁闷想要一泄胸中块垒,一些落第送别诗便在他们手中挥毫而就。诗中所写有激愤无奈不甘,亦或是善意的劝勉。如岑嘉州《送孟孺卿落第归济阳》:“献赋头欲白,还家衣已穿。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10]1131诗人送落第士子孟孺卿归乡至灞陵分别时孟孺卿的心酸与惆怅失落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大唐几百年,落第伤心人何止孟卿孺,与他有同样悲伤的还有万生。郎士元诗歌 《赠万生下第还吴》:“灞陵春欲暮,云海独言归。”[10]1521士人落第失意,灞陵道上也承载着他们的心酸无奈。晚唐“福建文坛盟主”黄滔《秋辞江南》一诗写尽了灞陵道上承载举子科考的不易:“灞陵桥上路,难负一年期。积雨鸿来夜,重江客去时。”[10]4384除了以上还有李频《长安感怀》[10]3708、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10]1456、许浑《下第别友人杨至之》[10]3296、郑谷《作尉鄠郊送进士潘为下第南归》[10]4199等诗都表达出落第士子离开京城过霸陵时的无限惆怅。
由于霸陵是进入长安的重要门户,唐人习惯以汉代唐,用汉代的地名或事物寄托自己的诗思。在落第举子们眼中霸陵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还是他们渴求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实现自己抱负的朝廷所在之地。离开霸陵代表着远离政治中心,代表着理想的落空。他们抒写过霸陵时的种种或难过或失望或惆怅的心情,其实表达出的是兼济天下之路踏空的断裂感,无法接上人生轨道的不安全感;对霸陵的留恋实是对帝京的留恋,对功名的向往。
不止落第举子是这样,那些被贬或外放远离或途径霸陵的京官们也一样。俗话说 “伴君如伴虎”,那些在皇帝身边做官的人稍有不慎,或是身死或是被谪险远之地。他们在离开长安过霸陵或是远隔霸陵思京华时心中的悲怆与留恋之情远非普通离京之人所能理会。骆宾王诗《晚泊江镇》:“魂飞灞陵岸,泪尽洞庭流。……还嗟帝乡远,空望白云浮。”[10]468诗人将自己比作如蓬草一般的漂泊者,只身漂在不属于自己的南方,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 “霸陵 (帝京)”,灵魂无数次飞往霸陵岸边;虽然想学蚁丘馆舍主人不屑政治功名为避免与孔丘相见而逃离,奈何内心放不下,时常会因为想念帝乡而流泪,振动身影模仿鸿雁归乡,可帝京遥远难归,就像浮云一样虚渺。骆宾王年少时便才高,奈何一生郁郁不得展。为京官时因上书讽刺当政者,被一朝下狱。一首《在狱咏蝉》尽抒内心之悲愤,后遇赦除临海县丞,自此远离帝都,但仍思报国:“宝剑思存楚,金杵许报韩”。诗人用语高雅,典故含蓄,描绘的是平常的事物,表达的是平常事物所蕴含的故园京华之思。岑嘉州《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送客飞鸟外……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10]1134诗歌由眼前钱行之地——高耸的月城楼写起,设想奇特,意境雄浑,句句写景,句句抒情;以“霸陵”代指“京华”,写友人辛判官此行入京使命的庄严,形象的勇武,也写自己与友人情谊的深厚,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也随着飘飞霸陵。刘长卿一生数次被贬,其诗 《初至洞庭,怀灞陵别业》:“已是洞庭人,犹看灞陵月。……长天不可望,鸟与浮云没”。[10]830诗人被贬到距离长安千里之外的的洞庭,但对长安的思念却不曾断绝,时时梦中犹看灞陵月,渴望能回到帝乡。
唐诗中这类诗人以“霸陵”代“帝京”表露时空之隔、失意之伤的诗歌,常常是将自己与家国的前途命运连接在一起。帝京是仕途与机遇的象征,京城的一草一木都是他们牵挂的对象,帝京附近的霸陵本身的地理位置以及霸陵所蕴含的文学抒写,自然也是唐代诗人们怀京时情感的寄托。
(四)霸陵老将
霸陵在西汉时便已是重要的行政区划,汉文帝设置霸陵县后,还安排了相关的管理人员经营此地。西汉名将李广失官时曾在霸陵附近的蓝田隐居狩猎,人称霸陵老将。关于霸陵老将的来源与典故“霸陵醉尉”分不开,《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17]2502汉时有宵禁,失官隐居蓝田夜猎的飞将军李广路过霸陵亭,醉酒的霸陵尉呵止李广夜行。由于这一故事“霸陵醉尉”被用来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李广一生战功显赫,多次帅兵征战匈奴,可惜时运不济,终生未能封侯,后人对其遭际无限同情,唐人诗中常以霸陵老将或是霸陵旧将军咏其事。
唐代诗借“霸陵老将”自况,或叹友遭遇,代表的是“李广难封”,怀才不遇,未能获君王赏识的英雄悲情。唐人崇汉,对汉代历史人物、事件都很熟悉,这一典故自然也被唐人吸收进诗歌中了,唐人频频借用这一典故自比李广抒写仕途的不顺。如胡曾《咏史诗·霸陵》:“况是四方无事日,霸陵谁识旧将军?”[10]4035如今战事不起将军不用出征,霸陵尉自然不认得抗击匈奴的飞将军。诗人对李广的际遇抱以同情惋惜,反观自身或友人处境与李将军何其相似。刘长卿《送李将军 (一作送开府侄随故李使君旅亲却赴上都)》诗:“归去萧条灞陵上,几人看葬李将军。”[10]852李商隐《旧将军》:“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故将军。”[10]3379诗中写唐宣宗大中二年,朝廷续图功臣于凌烟阁,外攘回纥,内平泽路安定国家建有卓越功勋的李德裕等人未能入选被封,反遭贬黜一事报以无限的同情以感慨,将其比作立有功勋却终身未能封侯的飞将军李广。诗人借古讽今,抒发对宣宗朝打压功臣做法的不满。李商隐 《少年》:“灞陵夜猎随田窦,不识寒郊自转蓬。”[10]3352诗人借不服老随卫青出征的老将李广的处境自比,处于“牛李党争”中的诗人像寒风中飘转的蓬草无法掌握命运。诗人罗隐少有高才,奈何屡举不中,其诗《题新榜》:“黄土原边狡兔肥,犬如流电马如飞。灞陵老将无功业,犹忆当时夜猎归。”[10]4135借失官隐居未被重用的霸陵老将李广自比,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贯休 《灞陵战叟》:“官竟不封右校尉,斗曾生挟左贤王。 ”[10]5087描写一个曾经建功匈奴的老将,归来却未能官至校尉,何其悲凉。
“霸陵老将”的典故成为唐代诗人怀才不遇的象征,对霸陵老将无功业的书写表达的是唐人对历史人物遭际的同情,对自己怀才不遇遭际的憾恨,对功名的渴望,对现实处境的无奈。
(五)霸陵景秀
霸陵经过几代王朝的营建,到唐时已是风景绝佳的游览登临之地。“关中八景”霸陵也是榜上有名。唐代喜漫游登临,长安城周围众多风景秀丽之所在都是他们的游览胜地,除了我们熟知的乐游原、大慈恩寺塔、曲江等以外,还有景色明秀的霸陵山也吸引了唐代诗人,“灞桥风雪”更是激发了不少唐人的诗思。《类编长安志·西安府志》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18]191唐代诗人们流连霸陵留下诸多颂扬之作。
唐代诗人沉醉于霸陵明秀的山水中,心神皆受陶冶。如王昌龄《独游》:“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10]778诗人独游灞陵,南涧垂钓被灞陵明媚秀丽的山水吸引,空灵之感顿生,愿抛弃浮名远离官场,与霸陵山水为乐。王摩诘《游悟真寺》:“灞陵才出树,渭水欲连天。望云思圣主,披雾隐群贤。”[10]700诗中“出”、“连”二字直接把霸陵之山水写活了,面对如画的山水美景,诗人忍不住表达自己的愿望——“思圣主”。摩诘好友裴迪与其隐居辋川时所写 《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一诗:“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10]711展示了霸陵的秀丽风光;受王维和禅宗影响此诗写空明澄净,野趣从容。灞陵的潺潺流水,深林鸟啭给了诗人心灵的慰藉,诗人甘愿弃浮名栖禅宗。被霸陵优美的景色所倾倒的不止裴迪还有诗人严维,其诗 《游灞陵山》:“入山未尽意,胜迹聊独寻……此道人不悟,坐鸣松下琴。”[10]1592面对白云闲、清溪深如同仙境般的霸陵风光,诗人只想端坐悟道,松下弹琴。
霸陵明秀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唐代诗人筑居游玩首选之地,唐人在这里纵情山水,怡情悟道,亦仕亦隐。仕则为国鞠躬,隐则修身悟道。
结语
分析唐诗中题目或是内容含有“霸陵”的诗作,从中可以看出“霸陵”地理意象的丰富性,以及“霸陵”在唐代的诗学意义。从秦穆公更名霸水“以彰霸功”,到汉文帝建陵设霸陵邑,再到唐代诗人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人生经历抒写这一地理意象寄托诗思,赋予“霸陵”不一样的诗歌内涵;从政治行政区划到诗歌地理意象的抒写,霸陵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诗歌体裁,灵感来源,构成唐诗中一个经典的霸陵诗歌意象。
注:
①本文所引的全唐诗以及相关的统计结果皆是依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出版的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检索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