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课程整合理念及其实现*
2022-03-16许锋华
许锋华 程 丹
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是落实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这一根本任务而展开的全新教育改革,亦是坚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目标导向的关键举措。教育部在2021 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中指出,在课程教材中加强重大主题教育是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国家事权的必然要求,是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课程教材建设水平的本质要求。2022 年4 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则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1]。可见,重大主题教育作为一项必须落实到学校内部的教育,将会对学校课程提出更高要求。为深入落实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分别印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若干指南或纲要,对重大主题教育目标、内容范畴、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等作出顶层设计,要求做到统筹设计、系统安排,这给各个重大主题教育如何进课程教材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作为意义性话题深受学者的关注,重大主题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路径探讨之上。一是从课堂教学角度,深化重大主题教育在学科思政中的渗透。如朱张虎、陈晓风通过大、小课堂来推进重大主题教育进思政课堂[2-3]。二是从校园文化角度,强化学生对重大主题教育的认识,如李艳提出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及革命传统教育[4];三是从主题教育活动角度,学习重大主题教育的相关知识,如李璐璐、何桂美提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专题讲座,将“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对接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5];田远、王成军指出,要通过“谈心交心”活动使重大主题教育落实到部队以及兵官的日常训练之中[6]95。当前研究大多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学科课程及领域,尚未从课程的角度对重大主题教育的本质进行思考,适用范围较小。由于重大主题教育是一门庞杂且具融合性的课程,因此需要从课程整合的维度入手,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基于重大主题教育推进策略的基本理论研究。文章以重大主题教育背景下课程整合的现实需求为依据,结合学科本质,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基于重大主题教育的课程整合分析,为落实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提供理论性参考,帮助各中小学校从学科课程的角度落实重大主题教育。
一、课程整合是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必然选择
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既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同时也对课程教材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需要构建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规划[7]。然而,不论是重大主题教育自身的类别、内容属性,还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都无不显现着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课程整合作为知识融合、学科关联的重要方式,为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厘清课程整合与重大主题教育课程教材二者的契合性,对助推新时代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大主题教育类别多且范围宽,需要统筹设计
重大主题教育作为一个统称概念,课程种类繁多,领域涉及广泛。重大主题教育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九大主题教育内容,重大主题教育不单单指一个领域,而是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在每一个主题教育的分支下,波及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京剧、武术、篆刻等;生态文明教育包括垃圾分类、环境保护、节粮节水节电等。以上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的类别多且范围广的特征,因而国家对重大主题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落实新要求,重大主题教育的施行者们必须强化结合意识,围绕教育主题且注重教育内容的统筹整合[6]96。
(二)重大主题教育之间存在多重交叉关系,强调学科联动
重大主题教育面对众多领域、众多学段及众多学科的交会对接,内容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因此需要加强一体化设计,做到学科联动。一方面,重大主题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九大主题教育,其内容交叉体现在各门学科之中,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应该融入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还应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另一方面,对于同一重大主题教育而言,强调在不同的学科中要有侧重地进行关注,充分做到学科关联,如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在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基础上,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进行内容深化,同时在体育与健康学科实现内容补充,由此体现出重大主题教育在学科内部中的相互联系。从上述两点可以总结出重大主题教育在学科内部存在联系,因此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单个课程之中,应该加强学科横向关联,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
(三)重大主题教育进学校可能引发课程拥挤,须加强课程统整
从现实因素考虑,现在的学校教育面临着课程拥挤、课时不够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学生面临着学业过重、课程繁杂的问题。为此,2021 年7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8]“双减”背景下落实重大主题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课程门类总量需要控制,同时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落实不能一一独立设课。“课程”意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9],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反观当前的教育背景及现实情况,重大主题教育长期面临着不够系统、存在碎片化、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境,凸显出的是典型的课时不足问题,即有限的课时数难以容纳膨胀的课程量。[10]但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计划不能改变,因此必须进行课程整合,让知识面变得更广,课程的容量更大,以此解决“课程拥挤”问题。
二、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背景下课程整合的四个向度
在2021 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中,为落实课程育人目标,教育部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提出的要求是强化重大主题教育的整体设计,其根本指向就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一种有别于分科课程的课程开发方式”,是“基于一定的逻辑,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层面出发,使原本分化的课程要素形成有机整体或把未分化的经验、知识形态纳入学校课程的持续性行动”[11]。因此,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背景下的课程整合是从宏观的角度落实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主要目的是实现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整合,进而实现全科育人和整体育人效果。在明晰重大主题教育背景下课程整合的概念基础上,要实现学科关联的课程整合,必须关注学科内部的联系,从重大主题教育的育人诉求、教育元素、教育方法、教育愿景着手,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四个向度进行课程整合分析。
(一)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与重大主题教育诉求的整合
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为教育目的,从而确定了培养目标设计总导向。课程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目标的核心内容呈现出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变革趋势。基于此,2022 年新课程改革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将学科核心素养列为当代教育关注的首要问题,并与重大主题教育之间形成联结。聚焦二者关联,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及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重点[12]45,与重大主题教育关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三大诉求形成关联。2016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出发,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2]44与重大主题教育的内在价值形成对应。基于此,重大主题教育下的课程目标整合应从文化基础需求、自主发展需求、社会参与需求三大需求出发[13],结合重大主题教育特征,形成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整合:一是文化基础目标:从学科知识到知识意义;二是自主发展目标:从自主行动到关键能力;三是社会参与目标:从道德情怀到必备品格。
由于核心素养培育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14],指导着课程的总体规划,因此整合重大主题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要在不破坏原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落实。首先,文化基础目标是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整合知识意义,学科课程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其他学科课程,在进行目标设计的过程中都是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主,很少关注知识的意义。然而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健康生活则强调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其意义,而重大主题教育就是知识意义的体现,所以要以重大主题教育为抓手,实现重大主题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双重落实。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直接指向人文底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则对标健康生活,具有整合的契机,所以将主题教育本身的知识目标提取出来,整合设计成为全新的文化基础目标。以语文课程的文化自信素养培育为例,即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自主发展目标是在自主行动的基础上增加关键能力的设计。在原学科课程目标中,体现出行动目标占据主体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现象探究”“要点理解”等,都是简单的、不具有持续化的发展目标。然而重大主题教育在发展目标上特别强调将其在生活进行表现及应用,存在简单行为目标的基础上注重能力的提升,如科学课程就强调“观察”的重要意义,要求三至四年级的学生观察交通事故视频中人与物体发生碰撞的画面,接受安全教育。其中与自主发展目标相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过程通过理解及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发展学习的能力,在国家安全教育中通过探究太空、深海、极地及生物秘密从而发展实践创新能力,为此实现了基础行为目标、关键能力目标及核心素养的三重整合,全面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最后,社会参与目标是通过整合实现从道德情怀到必备品格的转向。道德情怀对于人的作用时间相对短暂,而从道德情怀转向必备品格后的目标具有持续性、绝对性,更加贴合重大主题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往的学科课程目标在设计情感目标时,主要表现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等,具有大众化特点。而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以考虑重大主题教育对学生情感及品格的要求,在不改变原学科情感目标培养的基础上,做到“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实现对学生的品格培养。如科学课核心素养中的态度责任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在此基础上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强调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然后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二)课程领域内容与重大主题教育元素跨学科整合
由于核心素养是学科的上位概念,且适用于所有学科内容,因此整合重大主题教育与核心素养后的课程目标将直接作用于课程内容,使得各教育阶段的学科课程可以进行垂直连贯,同时统整数学、自然科学、艺术、语文、英语、社会、综合、体育等学校课程的“领域/科目”。[15]学科课程内容在呈现的方式上并不是一个统称的板块,而是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属性进行了领域的划分。[16]因此,若要落实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整合,从领域划分的角度着手具备可行性。由于重大主题教育涉及内容较多,它包含有党史、中医药文化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知识教育内容,还有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党性教育等主题活动内容,同时也包括参观文化遗址、进行植物种植等实践生活内容,因此按照内容性质的不同将重大主题教育划分为上述的三大内容元素。综上,考虑到学科本身的多样性、知识的领域性,可以跨越学科本身,通过划分课程领域内容的方式,实现重大主题教育与学科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整合,即整合为学科教育领域、主题活动领域及实践生活领域三大课程领域。
首先,学科教育领域的课程内容整合主要就是通过知识提取、有机贯彻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落脚点可以参照学科课程标准,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内容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以此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18]。在此基础上,要分析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发现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与整合点,然后在考虑现实需求及学情的基础上,将通过提取变得分散的各个学科知识以重大主题教育知识的内在逻辑为导线,进行重整。如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例,首先提取出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国家精神及文化发展知识、语文学科中的爱国诗词及散文作品、历史学科中的革命事件及战争故事,然后将课程内容以国家发展史为线索进行梳理,实现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的学科知识与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跨学科整合。其次,主题活动领域的课程内容整合范畴。由于主题活动能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知识学习及情感体验,所以在学科内容的编排中,主题活动类的内容占据比例较大,如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具体而言,化学、物理、科学等偏理性思维的学科强调主题实验活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粉尘爆炸实验等),而语文、英语、艺术偏感性思维的学科则强调主题训练活动(模拟情景对话、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通过学科分析总结出学科之间活动侧重点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学科主题活动与重大主题教育活动的跨学科整合时,根据主题内容考虑不同学科主题活动特点,通过内容的聚焦及主题活动的关联来理解重大主题教育的内在理念,实现它们之间的双向融合。最后,实践生活领域的课程内容整合强调的是学科知识与学生未来生活、工作、社会参与进行对应与准备。[19]由于重大主题教育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学科知识也是秉持真实化、情景化的原则进行编排的,所以进行实践生活领域的整合就必须学会抓住时机,积极融入。以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为例,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人的生活习惯影响机体健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学习内容的编排中,都蕴含着相应的重大主题教育内容。为此,通过对教材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学科中有关生活的内容一般是暗含在课程教材内容之中的,如以认识钟表来呈现学生一天的规律作息暗含生命安全健康教育,而重大主题教育中关于植物种植、遗址参观等实践生活内容较为直观,所以实践生活领域的整合就是做到隐形的内容外显,强调学生的生活化体验。又如为了让小学生节约用电、保护生态,可以在数学学科中计算电冰箱耗电量,在科学学科中呈现出食堂一周的一次性筷子消耗数据,同时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树木种植体验等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在课程内容中的整合。
(三)课程学习方式与主题教育引领的任务学习整合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科课程的实施已经从单一化逐渐转变为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从只关注知识教学转向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能力提升和素质发展。教育部强调重大主题教育要结合学科特点,以有机融入的方式为主,主要通过开展主题学习的方式来推进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然而,学校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以任务布置为主,重在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课程内容,面对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为落实课程学习方式的整合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为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重视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了主题学习、任务学习的重要性。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构建学习任务群,通过学习主题的引领,整合学习内容、情境等来落实核心素养的发展。[17]《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原则,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等。[20]这些变革为落实学科课程与重大主题教育的整合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此,在考虑重大主题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将课程实施过程分为准备期、行动期、完善期这三个时期,并从以上三个时期出发,采用主题引领下的任务学习法来落实整合。
首先,在课程实施整合的准备期主要进行的是课程设计,根据各学科课程的理念及特征,结合重大主题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前的准备,将两个分散的内容进行关联,在内容关联成功以后确定主题及任务,才可以为行动期的主题任务学习的进行明确方向。2022 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思想,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主题划分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其中又划分为若干子主题,分别落脚于生命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其具体体现如“Do Family Chores”“Save The Plant”等单元的主题教学框架图。[20]
其次,在课程实施整合行动期,是落实整合的核心阶段。由于学科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课程实施过程,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新课导入、知识传授、活动探究、模仿掌握、练习巩固这五个环节,在以上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形成任务群。基于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有机融入重大主题教育不能平均发力,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考虑课程环节的重点部分,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将重大主题教育内容整合进课程的活动探究环节,但整体不能偏离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主要目的,即培根铸魂——培“根”就是要打好中国底色,铸“魂”就是要植入红色基因。为了保证任务的质量,在这个过程需要进行目标任务划分,使得整个任务贴合当前的中国特色及文化,并且任务的出现要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将整体目标划分为任务1:找出主题知识中重大主题教育的所属类别(如生态环境类、安全教育类等);任务2:形成相应的主题观念(如劳动观念、国家安全观等);任务3:提出相应的看法及措施(如如何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国家领域安全、生命安全威胁等)。这些任务可以包括精神习得、观念形成、意识养成、能力落实等,并且任务的选择可以根据主题内容不同而改变。
最后,在课程实施整合的完善期,作业的布置主要起到巩固和推动应用的作用。重大主题教育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因此,课后可以布置实践作业来巩固和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如以五、六年级科学课程为例,可布置调查生活中的废水、废气的排放情况的作业,通过了解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情况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书面作业与实践活动操作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
(四)课程评价机制与重大主题教育愿景的全过程整合
评价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是基于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的评判,能整体把握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是否落实,同时对课程整合的实施结果进行宏观的检测。由于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是通过全过程整合的方式实施,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通过查阅文献及资料后可以确定,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总体目的是培育时代新人,而在落实的全过程中,对教师、学生、资源、内容等都有不同的期望及要求,可以将这些期望及要求整体归纳为重大主题教育的愿景。基于这样的分析,通过全过程评价的模式可以更好地评定目标达成的程度,并且将评价作为课程有效改进的工具来达到课程逐步趋向完善的目的,有效实施重大主题教育下的课程评价。
第一,重大主题教育下的背景评价是在坚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关于教育评价的素养导向原则与综合评价观念的基础上,从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课程开设需要、目标定位、学生需要等方面建构课程评价的背景指标。通过课程背景评价了解评价对象的需要以及评估这些需要的重要性,同时诊断是否存在满足需要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判断课程目标是否反映了这些需要。
第二,重大主题教育下的输入评价主要包含资源、内容、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即评价重大主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同时评价重大主题教育课程资源是否符合学校文化特点,是否切合学校主题教育的目标,是否与学校设置的相关的主题文化教育相匹配等,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而定。
第三,重大主题教育的过程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涉及的评价方面包括重大主题教育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如革命传统教育的设计,小学重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初中侧重政治觉悟提高与品德锤炼、高中侧重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树立正确观念,是否达成了“培根铸魂”和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等。二是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分析,该评价是否符合学校课程实施的规范要求,活动组织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相关主题教育内容等。
第四,重大主题教育的结果评价主要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在原学科课程关于师生参与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加入重大主题教育整合程度的评价,即教师是否注重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是否指导学生读原文原著,是否做到讲故事与讲道理以及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是否将关注学生与党政干部学习落实到位等;学生是否养成了劳动、生命安全、生态文明等观念,是否能够理解相关的教育价值等。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将关涉重大主题教育内容包含在内,如教师是否重视了育体与育心、体育健康教育相融合,学生是否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等。
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课程整合实现路径
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下的课程整合最终要回归到操作层面,政策、学校、教师都会因课程形态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进行系统的思考,将宏观的、框架式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推进重大主题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整合。
(一)加强国家政策理解,制定重大主题教育的课程整合标准
当前,新的教育政策、部署以及有关工作的新进展为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指明了行动的方向,但要整体实现课程育人、统筹兼顾的目标还缺少关于重大主题教育的课程整合标准。科学系统的课程整合标准既是重大主题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向导,也是评价整合效果的重要依据。[21]因此研制与出台重大主题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制定标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解国家教育政策及文件,形成思想共识。由于我国尚未颁布有关课程整合的相关文本,只颁布了一些关于重大主题教育的文件,所以制定课程整合标准需充分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等与重大主题教育相关的政策文本,明确标准的制定方向及重点。第二,课程整合标准的编制应涵盖范围齐全,内容板块设置可以参照学科课程标准。由于重大主题教育的覆盖学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等,同时整合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具有全程育人和多学科育人的特性,所以在参照课程标准时应全面参照各学科、各学段的课程标准。第三,标准应汲取实践者的意见,贴合教育实际。制定标准的目的在于运用,应广泛汲取学校、教师及家长对于重大主题教育与学科整合的意见,使标准的内容更贴合学校课程的实际,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从而更容易实施和操作。
(二)落实学校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保障课程整合的有效运作
学校是实施课程的场所,无论是分科还是整合,课程都应当适应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价值追求,遵守学校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发展。为保障课程整合的有效运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落实:一是关注学校课程文化理念,提供重大主题教育下课程整合的空间。[22]以学校特色文化为基础的重大主题教育课程整合空间指学校以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为目标,通过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进行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的融合和渗透,打造学校开展主题教育的特色空间。这样的课程整合空间保留了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边界,使重大主题教育融入所有课程,如利用学校宣传日、综合实践课程和主题班会等时机,根据情境在学校课程文化活动中融入一些主题教育活动,这样的课程实施融合效果教佳。二是遵守学校管理机制,确保重大主题教育下课程整合的有序实施。重大主题教育的整体育人性不仅意味着需要学校课程多层面、多要素的协同,而且必然是一个连续性、累积性的过程。当课程符合学校价值理念并开始运行时,学校承担了引领、支持教师实施课程整合的重要角色,因此实践者要遵守学校的课程实施和管理机制,符合学校的教学组织模式、班级编排方式、教研开展形式等,从而保证课程整合的质量。
(三)建立教师共同体,注重教师一体化设计及实施能力培养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群体,他们对课程整合理念及进程的把握是其课程能力的重要体现,亦是顺利实现课程意图的重要能动力量。[23]因此,必须从革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群体和提高教师能力的角度着手。其一,构建基于重大主题教育课程整合的教师共同体。重大主题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定向,同时主题的凝练要坚持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要加强专业教师的重大主题教育素质要求,并开展具有专业特质的课程整合,从而促使专业教师形成思想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专业层面的课程目标进行分解,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具体目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准行动的主线[24],凝练以重大主题教育为要点的专业群课程。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号召,不断反思与改进,全方位落实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其二,培养教师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能力。由于教师教学的受众是学生,而学生作为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群体,其身心发展和学业情况都有所不同,教师应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统筹设计,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以使课程目标既保持整体性又具有特色性,并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找到着力点,从而提升课程整合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