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职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研究
——基于反思性实践理论

2022-03-16殷宝为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反思性文科外语

姚 尧,殷宝为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习总书记始终记挂高等教育发展,多次强调认清国内外形势的重要性,同时也勉励教育工作者抓住这一大变局。新文科建设的背景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新全球化,第二是融合发展,第三是国家需求。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发展了近百年,相关研究成熟。国内学者周钧(2019)认为:学术研究尤其是其中的实证研究是大学学者“求真”的研究范式,它追求“科学化”“普适性”和“结构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难以为教师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技术和工具,不符合一线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求善”需求,不适应教师工作负担重、工作任务繁杂的现实情境。[2]

通过对知网论文关键词搜索 “新文科高职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尚无相关可以参考资料。分别输入“新文科”、“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这两个关键词,搜索核心期刊文章得到7篇相关结果。何婉亭、赵计平(2021)认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化路径需要三维三阶段[3];姜运隆(2021)提出了三种方式搭建创新的平台、体系和驱动模式,用来提升能力[4];朱彤(2017)的观点认为策略能力由四方面构成:整合资源、教学设计、网络资源运用、整合技术和课程能力[5];杨在宝等(2012)提倡行动研究提高教学能力[6]。本文试图聚焦高职外语教师群体,探究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师依据教师行动的反思性实践,提高教学能力的路径。

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以及新文科背景下的研究已有前人成果,但尚无在“新文科”背景下,探讨高职一线外语教师适合做何种研究,以及高职外语教师在高职实用为主、校企合作和1+X证书话语下,如何提升个人教学能力的研究。故此,本文尝试探索并发掘可能的提升路径。

一、“新文科”内涵及任务

“新文科”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他们提出文科教育应当打破原有文理、学科的壁垒,以新技术带动文史哲等学科内容的相互交融,这样会为学生提供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学习机会。

有的国内学者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后,提出新文科让传统文科升级更新,是多学科的融合器,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设置将会更好地服务转向支撑引领。[7]

“新文科”的任务应当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应当具有中国特色。

从学科融合角度观察,传统文科教育构建了完整的学科知识和体系同时,未预料到带来了沟壑纵深的学科壁垒。新时代综合性人才急需文史哲融会贯通,修筑心灵,艺美感人。[8]

从信息技术维度观察,新文科要求中不单单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应用和融合,在新时代,会侧重于教育中的个性化等方面需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实现。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如:5G、AI、大数据等,能够深入嵌入学生的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服务并作用于教学、实践、反思,制定个性化有区分度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新文科”建设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便是立德树人。这是党中央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指示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教育,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文科建设的抓手之一就是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带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改变以及提升。本研究将面对这一新形式新变化,回顾当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速度和质量不能适应新变化要求的局面,聚焦于研究如何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切实打造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为尽早实现教育强国计划和名族复兴助力。

二、高职外语教师适合做什么研究——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实践概念,早在1933,美国著名教育学家Dewey便提出反思的重要性和如何操作,并且给出相应的定义。Dewey认为需要对于假设性的知识,开展不厌其烦地、持续性地按照实际依据探索,去进行缜密的思考,方能得到有意义的成果[13]。就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本身而言,Shulman(1987)的理论影响较为广泛深远,其指出教育研究中的“缺失范式”(missing paradigm),并提出了应对理念——“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及相关理论。其中教学过程反思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便是重要组成部分[2]。

对西方部分国家80年代出现的 “专业自信危机”现象,Schond认为教师的专业实践受到传统观念制约,由于具有专门化、边界化和标准化特点,被视为是工具性的,即只能应用已知只是基础和技术解决既定问题,而不用探究问题,导致专业实践面对复杂、不确定性现实情景无效。舍恩提出通过行动中反思,可使行动中的识知显性化、可描述,并转化为行动中的知识或理论(knowledge/theory-in-action)。行动中的知识或理论可以使专业实践者实现 “专业知识自信”。[9]

国内相关领域里,周均回顾行动研究在我国发展历程总结道(2012)行动研究应当是一种教师在转换过程,将所学习到的理论转化后服务教学,服务教师发展。陈向明(2014)定义了教师行动研究为:以教师为研究主题,对于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开展研究,得出解决方法,最终提高改善自我的意识和能力。[10]

依据对T学校高职英语教师授课任务调查,教研室周平均课时量超过学院平均数,夹杂而来的作业批改、纠正错误和教学考核压力,以及常规的教科研工作,迫使纯粹“学术化”研究不符合实际教学场景需求。刘黛琳早在2009年便提出观点:职业教育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公共英语的教学应当以学习者的不同能力为基础开展有效的分层教学,对于专业的特点也应当纳入教学考虑范畴。高职教育有实用工作为导向,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反思性行动研究成果可能对教学有积极反拨作用。[11]

总结上述内容,反思性的研究是可以用来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的,在此采纳本土化后的定义: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主动地、系统地反思与探究的过程,包括对经验的反思性总结、对问题的探索性研究即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进教学实践,丰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2]

三、高职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1.思政性教育行动研究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育行动研究采用计划—实施—调整—实施研究过程,以推进自我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断探究,螺旋上升,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知。这也是Schond(舍恩)倡导的一种行动研究方式。在行动研究中,研究主体是教师或实践者;研究内容是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微观的、具体的;其研究过程是系统地探究行为,即包括计划一实施一调整一再实施等多次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研究目的是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实践,即求善而不是求真。在这个不断探究、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中,教师们能够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知。[10]这种方式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实践观念,提升教学领导力,参与到教学改革,养成教学反思习惯,用行动研究解决新问题,还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新文科”就是以“立德树人”为要求积极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并且能够以理论性话语化解教育中的困惑和问题,并且提出能偶培育好立足中国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对于后者,其意义尤为重要。以往教学,根植于固有学科思维框架,对于品德培养定位为课程升华的副产品,聚焦于知识点的学习和技能的练习巩固。该方案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针对教学中立德树人不到位的问题,开展积极的反思,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方式,总结和凝练教学经验,使得教学能力得以升华。

2.反思性总结,建立跨学科经验库

Schond(舍恩)提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可以参考过去积累的案例以及经验库,通过对比来解决新问题。经验库的形成要通过反思性总结,不能简单经验总结,需要对以往经验回顾分析和树立,最为重要的是总结成功案例背后的原因和适用情景,使其显性化。

张俊宗(2019)综合性是新文科的重要特点,学科交叉和科际整合已经成为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7]在“新文科”背景下,经验库的建立具有实际意义。其建立不能仅仅对已有教学过程做一个经验汇总或者建立经验集,而需要面对“新文科”遇到的新问题进行问题导向的,对成功案例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亟需开展跨专业的经验库交流,交流不能流于形式,将跨专业的一些文字复制粘贴,而需要依据实际需要,各专业之间互相补充,实现深度的融合。

首先,传统的外语学科内经验库建立需要数字化深入。面对“百万扩招”、“自主招生”等新的学生入学方式带来的全新的教学对象和群体,我们应当及时反思以往的高职外语教学过程中,哪些经验可以继续推广,哪些需要修正,同时在求助于经验同时,此过程也深化和丰富经验库意义。面对数字化这一新的挑战,应当清醒认识到其蕴含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这些新兴技术,努力提升与教学融合能力,从而有机会构建基于数字化的新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以及研究体系。对于新教学场景,要积极变通,例如:调整授课计划和安排,利用学习者下班后时间教学;授课方式转变,扩招学生受限于工作,可能更加便利的网络教学会更合适;自主招生生源,偏爱实践性活动,需要丰富教学实践内容等。

其次,建立学科交叉的外语教学经验库。传统外语经验库的交流,已经满足不了新文科建设需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的壁垒,开展文理学科交叉交流,甚至是同工科科学交际。如此,大范围交流必将带来思维、素质和能力综合提高。

以往外语教师遇到新场景,会从过往外语经验库中寻找答案,而新文科人文、理工大跨度下,场景反思会成为一个重要选项。国外以及开展了类似探索,比如建立了STEAM的案例经验。对于国内高职学生,由于职业技术导向性、注重实践特点,高职外语教师反思就不能局限外语,而需要紧跟专业以及专业课程发展,特别是较为陌生理工课程。注重外语对于技术技能培训所能起到的正面作用,紧跟企业技术革新,甚至还需要关注学生创业创新孵化项目的指导。

3.以信息融合为导向的师生合作课例研究

作为如何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的课例研究,通过教师对于教学从选题、执行和总结步骤的开展,成为了一种具有学术性的,教师集体研究和师生合作的参照。这些活动将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高职教育定位特色,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以培养复合应用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和设置都偏向于实际应用,单纯的学术性研究调查不是教学的重点,也不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其应是在高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应用技能的提高,所以既根植于高中知识,以中学知识为基础,又面向实际就业市场,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

就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背景而言的课例研究,应融合“新文科”要求以及高职外语教学特点。

首先,马世年(2019)重温经典的价值,它们是历史上价值的典范,更是个人、社会、国家和名族的精神传承和纽带,是学习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同时他还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学科的交叉属性问题。[12]由此,课例研究应当回归经典著作,而且鼓励选取跨学科以及学科交融性材料,反复咀嚼养分。传统高职外语教材面临:资料“二手”化和选题单一性,语料以加工或者对经典解读为主,失去了部分养料;而且局限在外语应用的日常场景之中,尚未采纳更多跨学科学习文本。其次,当前国家大力提倡高职院校办学“校企合作”,作为公共必修基础课——外语,当以培养符合应用性技能人才为教学宗旨,课例研究中应当存在相当数量的真实校企合作、企业操作、实际工作为导向的研究选题。经由教师教学授课、观摩、总结分析,提炼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教学路径,同时经由一线教师反思后的课例成果,其积极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的部分将提交给专业课程以及教师,实现跨学科良性互动。再次,由于高职学生自身学习自带实践性强特点,对于外语——语言技能类——课程,课例研究应当区别本科课程。突出强调通过教学目标、流程设计,教学方法应用,以及适当的师生互动,完善以及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服务未来职场需求,同时兼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功效。

四、结语

本文以“新文科”背景为背景,探讨了高职一线外语教师应当开展何种研究对于教学能力提升最为有利,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反思研究适合。结合“新文科”要求,反思当前教学和教学能力的短板,探究了可能提升教学能力的三种路径,即思政性教育研究、反思性总结,建立跨学科经验库和以信息融合为导向的师生合作课例研究。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责任重大,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本文由于篇幅和个人能力所限,对于课程思政具体如何开展研究未展开。但仍然希望本文能够对该领域感兴趣研究者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反思性文科外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摭谈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性学习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