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2022-03-16王振龙
王振龙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生态学最初是指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随着生态学发展研究逐步深入,系统论、控制论以及信息论等重要概念与方法被逐步引入,促使生态学理论整体发展[1]。随着生态学理论逐步成熟,教育领域开始引入生态学知识与概念丰富教育学科,其通过生态学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体系化教育生态学理念。在生态学视角下,教学是一种生态环境,教师与学生是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其他教育元素可归类为环境因子,从而通过生态学理念对教育行为进行分析。根据生态学原理基础进行教育研究,要注重围绕生态平衡、环境与适应、人群的分布与构成、人际关系等方面,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生态环境,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学习质量提升[2]。当前,伴随着国际全球化水平提升,翻译型人才成为国际交流的必要资源,翻译人才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决定着沟通质量与效率。此外,翻译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与生态学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生态学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本原理提出 “翻译适应选择论”,更为强调系统整体性与翻译本质现象,在生态学视角下,动态与平衡、整体与关联以及多样与统一等基本关系成为英语翻译教学质量提升的切入点[3]。因而,科学探索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与应用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思维
生态学的关键是研究主体与周边环境的作用规律以及机制的科学,其与教育事业相结合时强调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研究教育主体与教学环境以及各教学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的思维逻辑应当产生转变,改变传统教学习惯,更为注重环境整体与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从教学环境角度、师生角色定位、翻译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四个维度进行具体转变,从而促使生态学理论灵活地运用至英语翻译教学中。
(一)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的授课环境转变
在生态学视角下,教育生态环境主要是以教育为中心,围绕教育产生、存在以及发展起到制约或调控作业的多元环境体系,可分为外部环境、校园环境、学生群体环境三个层次,具有多维性与镶嵌型等特征。伴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早已形成现代化建设发展,通过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格局。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英语翻译教学整体环境发生转变,由传统单一书面化教学向多元化信息化教学转变,网络教学、翻转课堂以及情景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不断涌现,促使英语翻译教学生态向复杂化转变[4]。而根据生态学理论,环境平衡与协调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在生态学视角下,当代英语翻译教学应当更为注重授课环境转变,通过规划调整社会资源、校园设施、教室布局、技术应用以及学生排列等多方环境,形成平衡协调的翻译教学生态,从而发挥生态环境对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影响作用,提升翻译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的角色定位转变
在生态学视角下,人群分布与构成及其关系是生态学理论重点关注的环节。以生态学角度出发观察教育领域,教师及学生是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关键主体,两者角色定位与相互关系是影响教育生态和谐的基础。而在传统英语翻译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以课堂主体角色存在,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双方互动与沟通不足,导致英语翻译教学整体环境偏向固定与形式化[5]。而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教师与学生应当处于和谐共生的状态,学生作为翻译教学的受众,是教育生态发展成效的表现,而教师作为英语翻译教学的引导者,负责引领课堂发展、知识构建等工作,是教育生态的基础构建者,双方唯有形成和谐关系,才能良好的互动与沟通解决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困难,使英语翻译教学质量提升。因而,在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应当以角色定位转变为导向进行调整,通过重整师生定位,改变传统教学环境下的师生关系,使双方能够进行更深刻且畅通的交流。
(三)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的教材内容转变
教材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同时,教材作为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其蕴含的知识深度与广度,传授的观念与理论,编写的逻辑与思维以及本身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教材在教学生态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作为教育生态的功能因子,能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是知识传播与技能传授的重要桥梁[6]。具体至英语翻译教学,其作为英语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逐步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其教材内容主要以英译汉、汉译英等方面为主。而通过生态学研讨英语翻译教学,其教材内容应当更为注重构建师生沟通渠道,根据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调整,形成互相依托、互相重贴的教材体系,为平衡、和谐、高效的教学生态环境构建提供基础助力。
(四)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学方法转变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开展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主要由由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以及教学方式四个维度组成,是实现知识传播、技能锻炼以及人才培养的基础。从生态学理论角度出发,教学方法是促使生态关系和谐、构建关系桥梁的根本,其作为关键生态因子,时刻影响着生态整体平衡[7]。其中,英语翻译作为一项实用性技能,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到工作、学习以及交谈过程中,对译者本身综合素养以及临场反应要求较高。当前,英语翻译教学方法主要以分段讲解为主,通过依次讲解词语、句子以及文章的形式开展教学,然而这与生态学中的整体性特征相违背,无法系统地开展英语翻译整体功能教育。因而,在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应当注重教学方法转变,可以开放性、实践性以及和谐性等特征为出发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思考英语翻译教学方法转变的具体思维。
二、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生态学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具体指在生态系统中某种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是阻碍或限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因素。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限制因子扩展为自然、社会、精神等多个层面,指限制教育规模数量与质量的事物,针对限制因子进行分析与排除,能够促使教育事业更优质地发展。因而,在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应当根据相关生态学原理探索自身限制因子,从而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促使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师生生态位违背“教育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基础概念,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的时空位置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与作用,是每种生物生存必须的生境最小阈值[8]。而具体至教育领域,生态位于教育理念结合生成教育生态位原理,是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具体指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等基础生态因子的生态位要保持合适位置,在对应位置发挥应有功能,从而达到教育生态系统整体平衡。然而,当前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生态位产生混乱现象,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师生生态位明显违背“教育生态位原理”。在翻译教学目标中,学生作为知识受众,应当成为课堂主体主动汲取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而在现下英语翻译教学生态中,教师成为教学主体,不但承担着知识传授、课堂组织以及教学研发等工作,还需进行教学评价以及持续支撑等工作,这样的生态位分布使得教师定位过于明显,学生个体价值受限,无法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二)翻译教学环境偏向安逸,英语翻译教学呈现“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是教育生态学中的又一基本原理,是生态学中局部生境效应的延伸与发展,其具体指在人为创造的半自然生态环境中,群体的生态阈值会下降,生态幅会变窄,生态价会下跌,一旦离开此环境便会失去生存能力[9]。现阶段,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影响,教育生态系统往往为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学生与社会及外界环境缺少连接,使得大部分教学都存在花盆效应。具体至英语翻译教学,花盆效应特征尤为明显,翻译教学环境偏向安逸舒适,学生极易出现依赖性以及片面性等问题。现阶段,英语翻译教学往往由教师选取文学作品进行详解,并未根据具体实践案例以及现实交流情况进行个案分析,这使得学生对实际翻译工作困难认知不足,从而在环境转化过程中无法准确发挥对应技巧。此外,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时长明显不足,学生仅能在课堂中进行口译训练,且情景与对话基本以学习内容为主,对陌生环境下的翻译环境展现有限,从而导致学生陷入“花盆”环境中,出现安于现状的问题。
(三)翻译教学生态环境失衡,课堂设置未能符合“耐度定律”
耐度定律又可称为最适度原则,具体指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以及速度要处于国民经济承受范围内,且教育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应当在自身范围上下限活动,若超过阈值则会适得其反造成负面影响[10]。现阶段,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着生态环境失衡的问题,课堂设置未能符合最适度原则,使得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受到传统英语教学思维影响,当前英语翻译课堂设置依旧沿用旧式习惯,即高度注重课堂教学与知识传授,对实践教学与师生互动环节关注度不足,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翻译教学课堂环境过于沉闷与笨拙,使得学生学习空间遭到压缩,教学方法未能处于最适宜状态。此外,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融入,各类院校已然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整体呈现多元特征,为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多样且高效的授课方式。然而,受到教育思想、授课习惯以及教学能力等因素限制,目前英语翻译教学对现代化教学方法运用不足,导致生态环境失衡,现代教学手段未能达到适宜状态,而传统课堂过度运用。
(四)英语课堂生态链条僵化,翻译学习无法利用“群体动力”
与普通群体聚集性类似,生态学视角下的教育生态系统也具有群聚性特征,个体间会受到行为影响产生各种关系[11]。在生态学视角下,群体动力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关键因素,其具体指群体各成员间相互作用与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内则可体现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合作关系以及竞争关系中。在英语翻译教学这一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产生群体动力的根本要件。然而,当前教学环境下,师生关系往往存在着僵硬现象,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度沟通不足,未能以朋友身份互相尊重,导致学生对教师长期存在着畏惧心理,无法产生榜样动力。此外,在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诱发群体动力的关键,良好的竞争与合作能够带来健康的群体动力。而现阶段,英语翻译教学生态链条僵化,学生之间缺乏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无法通过有序竞争促使翻译教学有机流动,学生群体未能形成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氛围,导致学生翻译学习缺乏群体动力支撑。
三、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生态学理论为切入点思索教育领域改革路径,能够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可循策略。在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要充分协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关联,从而充分发挥生态学原理的应用价值。根据上文分析结果,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翻译教学逻辑应当从定位、环境以及教材等多方进行转变,并需根据花盆效应、耐度定律以及群体动力等规律探索限制因子,从而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具体的应用策略。
(一)调整英语翻译教学思维,突出学生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当前,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思维与授课方式影响,教师与学生生态位失调成为英语翻译教学生态发展的限制因子。为此,从教育生态位原理角度出发,英语翻译教学思维要进行重整,通过调整师生角色定位,使学生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处于最优位置。一则,明确平等和谐的师生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是翻译教学生态的两个基本主体,两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不同角色,其职能定位与发展目标有所差异。在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应当转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思维,向和谐共生的平衡发展思维转变,加强教师引导功能与促进作用,使教师由主导者转变为合作者,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姿态转变为主动姿态。二则,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生态。英语翻译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技能,唯有持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在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应当转变当前灌输式教育思路,通过突出学生这一生态位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生兴趣与主动学习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二)巧妙设置翻译教学环节,改善英语翻译教学生态环境质量
环境是英语翻译教学的又一基础生态因子,是影响生态平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生态存在着明显的花盆效应,使得学生培养质量降低。因而,英语翻译教学要从环境角度出发,通过设置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方法等方式改善翻译教学生态环境。一方面,巧妙设置翻译教学环节。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生态课堂更为注重情景教学,并且翻译教学也需在情景中进行实践训练[12]。因而,英语翻译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具体翻译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与理论知识传授环节形成呼应,使翻译教学生态环境得到循环互动。翻译环节。另一方面,采用不同翻译教学方式。为有效避免花盆效应,英语翻译教学可从教学方式着手丰富教学生态环境。由于英语翻译教学具有对外性、实用性以及互动性等特点,教师可通过开放式教学方式打通生态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并依托实践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具体翻译技能,最后融入和谐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与其他生态因子和谐共存,形成优质的翻译教学生态环境。
(三)合理配置翻译教学资源,构建英语翻译教学适宜生态空间
教学资源是指教学开展过程中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及素材,通常包含教材、案例、课件、教具、教学基础设施以及教师资源等。在生态学视角下,教学资源配置应当符合最适度原则,即确保各种资源发挥自身应有价值且不干预其他资源价值发挥。因而,英语翻译教学要从资源配置这一要素出发,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结构与数理构建最适宜的教学生态空间。首先,确保教师资源质量。教师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基础,是影响翻译教学生态的核心要素,院校应当通过在职培训、人才引进以及系统考核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与知识储备,从而确保教师资源质量。其次,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新型教学资源,能够为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更为前沿的教学方法,院校需要妥善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使其与传统课堂相互融合,在最适度原则指导下构建新教学生态。最后,妥善运用教材以及案例资源。教材及案例等文字性教学资源是辅助英语翻译教学课堂展开的重要部分,教师需在教材与案例运用间寻求平衡,确保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协同前行。
(四)转变翻译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师生生态族群相互促进机制
评价体系是激发群体动力的关键,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手段。在生态学视角下,当前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着生态链僵化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发展潜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因此,英语翻译教学要通过转变评价体系,为师生及学生间构建生态族群促进机制。其一,明确翻译教学评价体系原则。在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分数与成绩是衡量个体学习成果的关键要素,而在生态学视角下,学生评价需要从主观以及客观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次你英语翻译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形成多元化与激励性原则[13]。其二,明确评价体系细则。根据上述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教师可根据翻译教学独有特点,标定评价体系具体实施细则,通过追踪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以及阶段性考核成绩,制定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并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详尽化评价,同时还需建立学生互评、师生互评机制,从而有效唤醒学生群体之间的动力关系,激发学生学习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