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2-03-16冯清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体系大学生能力

冯清华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0 引言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社会各领域也在主动打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其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的前提。对比发达国家教育经验,以提高毕业生知识能力与就业岗位相匹配度,增强毕业生工作过程中受到社会认可产生的强烈获得感为主要目标的高质量就业,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社会的关键所在。

1 研究背景

从提高就业率到高质量就业的实践证明提高个体就业能力,是解决现阶段就业矛盾的现实要求,是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经之路。研究发现创造能力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国外发达国家高校为推动高质量就业开设了各种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如: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探索建立社会支持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形成精英型、大众型教育模式;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呈现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微观指导等显著特点;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了产、官、学协同培养分类指导模式,形成较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清华大学在一九九八年首次设置创业大赛及有关课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经验依然处在初期阶段,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两会提出“创新创业创造”的理念,表明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更为明确。

2 经验借鉴

(1)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经多年发展分为精英型与大众型。如哈佛商学院的精英型教育、康奈尔大学的大众型教育都在美国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得益于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现有的140多个创新创业园区中的120多个有高校直接参与。美国高校里有众多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同时政府支持教师开办企业。美国先后诞生279项诺贝尔奖、掌握世界上70%以上的专利……2018年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学中美国占11所。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缔造了世界上创造力最强的国家。

(2)德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多数国家相比最大特点在于贯穿教育全过程。从小学阶段开始成体系的实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应用性和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为主,通过创新创业论坛推动理论研究、校企合作推动创业实践。不断推动创新教育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微观指导,培养了德国人严谨的思维,为“德国制造”“德国创造”奠定基础。

(3)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在高等教育分类培养的基础之上。其教育理念多样化,如横滨国立大学注重培养创业思维;庆应义塾大学注重培养创业技能;大阪商业大学十分重视实践能力训练,并构建了政府、社会、学校之间的立体化协作体系。助力日本成为新兴的创造型国家。

3 研究分析

相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清华大学在一九九八年首次设置创业大赛及有关课程。一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在:(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研究成果指导性不强;(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亟须提升,理论性和实践能力欠缺;(3)各类协同支持体系有待完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4)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近几年国家创新驱动引起国家社会高度重视。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校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从而导致毕业后就业压力随之加剧,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流于表面,并没有完成构建起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并且各专业教学及知识与真实的岗位技能需求相脱离。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延续应试教育的方法直接导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在高校教育中依然将专业教学当作工作的重点,主观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相比专业教学不那么重要,该种陈旧保守的理念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未来就业能力无法获得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其次,另外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心理特征,由于其自身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并且心理抗压能力较弱,缺乏社会经验害怕失败。最后也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关的政策并在政策落实方面也存在问题。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9年两会提出“创新创业创造”的理念,表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更为明确,也更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指明方向。

4 结论建议

4.1 健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体系,探讨教育新方法模式

在借鉴的基础上健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使教育不流于形式,既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创造性的思维,更要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积极推进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既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又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在此基础上,各高校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法,形成具鲜明特色。

4.2 提高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师资,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多方举措优化教师结构、规范教学过程、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丰富理论水平。同时选聘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技术骨干担任创新创业实践教师,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细致指导,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和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4.3 健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协同,确保各类政策措施落地

由政府牵头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汇聚共识、形成合力,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协同体系。成立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创业孵化器等,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提供必要支持和平台;各类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积极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行业支持和智力保障,如创新创业论坛、竞赛、交流、合作等;各企业不仅创造创新创业实操岗位,更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技术革新、项目投资等。国家对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做的工作应给予相应政策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4.4 完善创新创业创造评价机制,提高全社会多层次认同

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创新—创业—创造”充分体现了国家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决心。如果说创新创业是过程,那么创造就是目标。“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将是质的飞跃。对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创造力的提升才是最终目标。目前国内外对大学创造力排名尚无权威体系。单从大学创新力而言,2018年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中美国46所,德国、日本各9所,中国5所。从创造的货币财富而言,全球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福布斯。目前国内对大学创新力和财务创造的排名体系中,武书连、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和优客工场主要对学校现有的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校友排名中是对个人财富进行了估价,这里所说的创造力是通过人的思维想象后而具备一种创造新生事物的能力。不仅包含物质,还包含思想文化。因此对学校创造力的评价不仅包括物财富还包括精神财富、不仅包括在校师生还包括毕业生等。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的基础上,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造力评价体系,实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现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难等社会问题急需解决。为此,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加以重视,并制定创造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和模式,从而有效培养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充分依据各个专业内容及特征有效优化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提升意识,从而有效缓解就业问题的同时真正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体系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