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塑造问题的思考

2022-03-16刘德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红色青少年

刘德崇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塑造问题,是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与美育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累,在由古至今的漫长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态。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审慎把控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的导向问题,使其形成对于音乐形态的正确认识,从而构建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当前,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形态在社会传播途径中并存,并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因此,对于审美影响力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刻不容缓。

1 以传统音乐文化滋润青少年审美心理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根脉。古时的中华文明在各种风霜雪雨的洗礼中逐渐缓缓孕育,并形成了独有的文化观感和精神内涵。在这一历程之中,音乐文化也呈现出缓慢发展的态势。它从人类社会出现之初便已伴随劳动和精神需求而出现,并在巫乐文化中得到重要的社会地位,转而逐渐演变为一种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随着朝代更迭,音乐文化展现出灵活多变和广泛兼容的特征。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和雅乐形态,便奠定了中国音乐哲学最原始的内在之美。春秋战国时期,虽礼崩乐坏,但也孕育着百家争鸣。《诗经》的出现使人们感受到了此时各地音乐文化的盛行,也展现出中华民族缤纷的文化色彩。此后,无论是相和大曲、清商乐、歌舞大曲、民间戏曲,均代表着每一个时代音乐文化的向前迈进,这展现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曼妙的艺术魅力,无论在彼时彼刻或是在时光荏苒的当代,其自身的价值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身展现出无比辉煌的色彩,集中代表了华夏文明的一种抽象性面貌,也展现出传统文化极不寻常的艺术形象。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包含了舞蹈、民歌、器乐等在内的多种类型,每一类型内部又由于时代、地理和民族等元素的不同而形成不计其数的变体。如此庞大的类型和风格汇聚,在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上是一种伟大的奇迹,值得国人骄傲。因此,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是义不容辞的。

其次,传统音乐文化的构成中,无论是在歌词、曲式、调式调性、节奏等方面,均显现出东方特有的文化格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精神图腾,展现出民族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在传统音乐文化之中,我们看到了儒家思想和中庸之道的凝聚,也看到了中国古典“诗乐文化”在历史中独有的结合方式,展现出古人卓绝的智慧,更看到了来自于民间普通劳动人民在耕耘和劳作中与生活为伴的最为朴实的音乐形态。因此,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便是对中国文化历史与民族个性的解读,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此外,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也集中体现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文化实用功能性,这些功能性展现出古人的智慧,也体现出文化脉络的一脉相承。许多动人的音乐中隐藏着文化历史的遗迹,尤其在少数民族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民族独有的文化历史和生活信息,在对其解读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其中更为深层的文化奥义。

基于上述种种文化价值的阐释,作为当代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在传统音乐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点化。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直到20世纪之初,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观。原有的封建帝制和农耕文化被新的社会制度及生产方式所取代,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文化中的传统音乐形态由于根基的动摇,出现了传承不济的现象,自身也从主流音乐的地位中逐渐走入幕后。虽然在整个20世纪,有许多文艺工作者不遗余力地对这些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料进行抢救和保护,21世纪伊始国家文化部门也采取了快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但是,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之间还是出现了巨大的代沟,以至于其无法回归到主流舞台,更无法充分获得与青少年群体接触的机会。基于此,无论在创作、表演、传播或教育层面,均应当通过着实有效的方式大力弘扬和复兴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当代社会大众的认识和了解,并由此形成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关注。

对于当代青少年而言,在学习和欣赏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启发:其一,可以充分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这些音乐文化中的每一个音符均流露着古人的智慧,展现出在特有的东方文明中所得到的音乐启发。作为当代青少年群体,在理解历史和树立道德新风尚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感染,并将这些文化精神吸收,溶于血液。其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来观察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漫长道路,并通过古今一体的思考,来形成正确的人文观和历史观,促进对音乐文化的整体理解。其三,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与社会普及,可以深刻影响下一代的文化信心构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使未来的青少年可以有充分的信心将中国文化向全世界介绍和推广。

2 以红色音乐文化激励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升华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迎来了抗战革命大潮,为推翻外来侵略者并使中国百姓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理想和信念。在整个抗战岁月中,中国的有志青年除了身先士卒,在正面战场上与敌人殊死搏斗,还以音乐创作为武器,宣传革命思想、鼓舞士气。红色音乐文化的出现成为整个20世纪照亮中国前行的一盏明灯,也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大时代面前的厚积薄发,体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团结之力。这些红色音乐作品中,根据不同的主题形成了不同的音乐特征。曲调大量借鉴了民间音乐风格,并在歌词内容中融入和红色文化思想,形成了具有革命功能性和文化魅力的艺术风貌。

红色音乐文化的感染力和创作动力并非是一种战时的应激性行为,而是以革命战争为媒,在音乐创作中形成的一种长时间的专注度和艺术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群众紧紧与这些红色音乐文化成果产生审美共鸣,并激励着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音乐文化素材。比如:中国民族歌剧、舞剧和音乐剧就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审美特征的艺术形态,它集合了多样化的音乐体例结构,并在创作中展现出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从《白毛女》开始,中国的民族歌剧就开始在创作中不断思考如何将红色文化融会贯通,并形成了包括戏剧内容和音乐唱段在内的诸多经典元素,此后的戏剧作品创作中将这样的创作审美贯穿始终,无论在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之后或是新时代的今天,红色戏剧及其所携带的红色音乐元素始终是创作中的主旋律,也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的异军突起,以及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这客观上说明了中国音乐大潮发展的势不可挡,也体现出中国人对革命红色精神的刻骨铭心。对当代青少年红色音乐文化的熏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和中国革命战争历史的认知很多来自书本知识或是影视作品,音乐作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同样需要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文化信息。为此,红色音乐的存在和良好的传播,可以在青少年群体的内心形成一种对于国家历史和红色精神的植入和抽象呈现。这样的呈现方式显然是十分重要的,相对于晦涩难懂的文字和历史记录,音乐通过浪漫主义精神的表达方式,真实生动地反映历史现实,并使青少年在内心构建起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空间。

在当代文化教育环境中,红色歌曲与各级学校美育教育结合在施教方法及课程配套方面的新观。这一部分主要是对音乐教学方法及外围课程组织进行思考。尝试采用开放体验式教学法,摆脱单一的教师主导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寻找音乐素材,自主训练和尝试编创,在此过程中体验红色文化精神,并形成对于类型化音乐作品的真切感受和思想升华。借助互联网寻找相关素材,尝试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广泛汲取音乐教育家与表演艺术家的理念,形成大视野的教学范畴。同时,形成包括音乐基础课、理论课、美育课之间的密切关联,对红色教育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融技术技巧与理论修养于一身。

红色歌曲与各级学校美育教育音乐教学结合在实践应用层面的效果。本部分主要论述红色歌曲素材与音乐教学融入之后所诞生的唱段和作品,需要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舞台实践。这一过程即是对学生的技术考验与思想升华,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形成校内及校外环境中的红色精神再普及,扩大社会影响力,从而形成更高的社会价值与教学意义。通过“训练+作品排演”的方式,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择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典型教学案例。使红色文化内容切实融入音乐教育方向,并通过舞台实践锻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增强自身感受的同时,也使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校内外传播,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对于不同风格、主题和音乐特性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入信息化手段,通过小组协商、合作学习、以赛代练、模拟教学、模拟组织排演等方式设定能力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还适时引入红色文化内容的讲解与表达融合元素,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构建多层次的考核方式。融入小组演唱、个人演唱及团队合作的量化分值,综合评估学生的技术水平、参与热情与临场发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学习过程经验、学习效果质量进行精准的判断评述。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的是通过合理的教学规划,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案,使理论体系付诸教学实践,进而形成活学活用的充分融入,达到“感知—理解—体验—应用—拓展”的有机链条。根据对现有课程素材、理论成果资料以及相关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总结,计划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从理论向实践步步贯穿的研究链条。首先从宏观理论层面入手,再转化到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课程组织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最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评估教学改革理论的效果,切实考察音乐课程与美育教育内容的融合程度与学生反响。

3 以当代音乐促进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的与时俱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文化逐渐朝着自由和开放的方向快步发展。在此过程中,既有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复兴和再思考,也有在城市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全新音乐文化形态。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当代音乐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流行音乐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社会出现,作为一种全新的音乐形成,它更关注个人情感和生活的微妙变化,形成了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音乐风格,并得到了广大社会大众的充分认可。在其发展的过程,也不断向传统音乐文化致敬,呈现出包括“西北风”“红太阳歌曲热潮”“中国风”等多次具有浓郁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风潮。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进入到商业化的新时代,形成了以音乐产业为引领的全新发展模式,并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影响与音乐产品覆盖。而现今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又与互联网深度结合,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传播渠道。在此过程中,流行音乐渗透到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促使音乐创作、传播以及回馈的整个链条形成了更为完善、高效和快速的发展态势。

不可否认,在流行音乐的发展中,由于其自身所携带的商业属性和亚文化属性,造成了在产品输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也出现了包括追星、炒作、偶像崇拜、绯闻等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但是流行音乐本身同样可以兼容主旋律文化信息内容,也不乏出现许许多多对社会文化进步有着明确推动力的作品。所以,作为当代的社会教育者和青少年群体美育发展方向的引导者,对于流行音乐为首的当代音乐形态,不能通过“堵”的方式来闭塞渠道,而是需要通过疏导的方式,使青少年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的审美标准,并能够良好分辨流行音乐内容的正反面影响。进而通过主动的辨识,来获得有益的内容,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价值观。显然,在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已经认识到了对流行音乐文化解读的重要性,并将一些具有良好文化内涵的作品引入到音乐教材之中。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应当继往开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对流行音乐的理论问题和作品问题形成更为良好的美育教育和文化解读,促进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发展。在未来的漫长文化发展阶段中,流行音乐依旧是主流音乐文化形态中的一员。与此同时,它对于青少年的音乐审美影响力也是十分强大的。因此,应该通过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合理把控、社会文化管理部门的审慎监督以及各级学校主体良好的教育引导,共同促进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中国的音乐文化凭借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创作成果,已然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风格的发展态势。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有许许多多可以选择的音乐内容用以欣赏,也会在此过程中出现思维意识方面的负面影响。为此,应当充分思考对各种音乐文化引导的合理方式,通过科学的配比和技艺并重的教育方式,使当代青少年能够主动产生审美需求。在享受音乐乐趣和陶冶情操的过程中,构建正确积极的音乐审美心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祖国建设中。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红色青少年
红色是什么
青少年发明家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