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教育视觉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美的精神价值研究

2022-03-16刘菲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美育中华美的

刘菲菲

(武汉文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3)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传承与更迭,依旧在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庞大知识体系,展示形式虽各有不同,却又有着共通之处,那是民族文化里来自国家层面的大同之美,来自社会层面的和谐仁爱之美,来自个人层面的儒道伦理修身之美。

1 美育的概念

“aesthetics”可译为感知,是在 18世纪中期由德国的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加滕提出的。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美育纳入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中,并强调美育在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国内的大学美育课程是一门以美育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艺术教育课程。美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而开展的大学艺术教育公共课程。该课程通过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来塑造大学生的审美观念、美学修养、道德情趣,帮助大学生树立仁爱、厚德、坚毅、勤勉等优秀性格色彩,从而确保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国家、社会及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同时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决心。

2 文化美的概述

文化美学是人化的产物,不同于天然之美,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农业、政治、宗法、节日、哲学、艺术等客观文化世界。文化美学以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为审美的对象,通过美的感悟与创造,对文化进行美化并最终达到愉悦人身心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美学是对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审美研究,是当代青年对中国骨气和底气代代薪火相传的表现,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政治思想的美学研究。

3 中华传统文化美的特征

(1)中华传统文化美具有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地域的文化具有明显差异性。文化是在特定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括特定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内容,也包括宗教、风俗、语言、艺术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如陕北的民歌“信天游”,朴实淳厚的民风、粗犷豪放的方言、苍凉悠远的曲调,共同构成了广受人们喜爱的黄土高原民歌。

(2)中华传统文化美具有时代性。每代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进行文化活动。不同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有差异,先前文化积累和外来文化资源有所不同,因而每代人的文化活动必然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文化的保存和创造都不能脱离既定的历史条件和成长空间,这就是文化美所具有的时代性。

(3)中华传统文化美具有传承性。文化审美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积淀,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审美认知、审美认同、审美经验。如春节是中国人全年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贴年红(春联、年画、窗花、福字)是过年习俗,这些红色的喜庆元素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更是寄予着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4)中华传统文化美具有变迁性。文化变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向前发展、变革、创新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本土文化会受到外来文化的浸染,产生出新的发展可能。如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独特的华夏文化礼仪和中国工艺美术技艺,汉服的魅力影响和传播了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都在衣制品的设计上效仿了汉族的衣冠体制。

(5)中华传统文化美具有政治性。文化是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社会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通过社会舆论引导了文化方向,通过国家机器规范了文化走向,二者是不可分割。因此,文化美是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6)中华传统文化美具有教育性。文化审美教育功能是文化美能够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起到一定的教育功能。自古以来,教育就与审美追求就结下不解之缘。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古老的教育理想,在中国古代,孔子以“礼乐相济”的“六艺”思想开创我国最早的教育体系并传授弟子,“礼”和“乐”是中国古代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如今,教育与审美的共存关系更加紧密。现代教育要实现大学生的真、善、美的统一,需要依赖中国传统文化美的传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审美观念、文化意识等,促使其更加全面和谐地发展。

(7)中华传统文化美具有依附性。文化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形式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宗教伦理、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都是其具体的展现形式,因为任何一种审美意识都需要依附在具体的某种文化形态之上,并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从而展示独特的文化美。

4 中国传统文化美的构成和精神价值体现

(1)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蕴含华夏民族的厚德载物、中庸尚和、务实重民、勤劳节俭、知足常乐、和平主义等美学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分散的小农经济体制,农业文化给整个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凝聚力,重农思想对华夏民族影响深远,中国人对“家乡”有着极深地眷恋和依赖,没有天灾国祸,人们不会轻易迁离。农业文化还促进了宗法、伦理、天文、地理、科学等学科的发展。

(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蕴含了一整套的国家法制制度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意识美。中国作为土地广袤的小农经济的国家,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里产生了以王权主义为核心,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级组织的层层节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法制体制,这为后来的国家法制建设提供了基础。同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意识有着规范社会的民本论、纲常论等礼制美。

(3)中国传统宗法制度,蕴含了华夏民族“家国同构”、忠君爱国的政治心理美和团结稳定的社会道德美。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具有很强的道德吸引和感召力,与王权专制制度相结合时,能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等各个领域,催发中国古代社会的超强凝聚力。

(4)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了具有社会道德认同的家庭伦理美、血缘亲情美。社会在加强中国先进革命文化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对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普及和教育。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优良品格极为可贵,如清明节缅怀先人的背后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不忘根本的体现,是“小家”与“大家”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根本。

(5)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蕴含了理想人格美和行为修养美。围绕着王权的儒道法等哲学观念是华夏民族日常行为美的标准,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传达出中国人忠君爱国、重义轻利、关心社稷的理想人格美,这些古代哲学都强调个体对群体和社会的服从与融入,有利于整体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忧患意识。

5 中华传统文化美在大学美育教育中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快速传播,不少良莠不齐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教育事业在大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却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有所缺乏,这阻碍了大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塑造,是目前大学生人才教育体系的缺失。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国家制度的探索与变革,政治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哲学文化的开创与发展,科技产业链的联合与拓展,世界经济由一体化向两极化甚至多极化演变,这些都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时,民族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兴盛的精神源泉,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新时代的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积极地为全球贡献出中国智慧,强国姿态更需要以文化自信作为支撑,因此大学美育应不断挖掘优秀中华传统底蕴的美学思想,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方式发展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家底”,坚守住华夏民族重要的文化根本,重塑当代青年的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的新面貌,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意识,为全球化强国战略贡献出大学教育力量。

猜你喜欢

美育中华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