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政课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2022-03-16徐含默

科教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大学生

徐含默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台州 318020)

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方式,移动终端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变革和创新,也深刻展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前景。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应当围绕增强课程的有效性展开,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移动互联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体现,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①和“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从而增强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1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常态

1.1 “00 后”大学生的新特点

新时代的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和变革成长起来的一代。一方面,互联网共享性、实时性等特点让他们易于获得知识和信息,崇尚自由与个性,善于交流和表达,乐于接受新的事物和观点。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容易给尚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带来迷茫,对网络的依赖让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求助于网络,通过搜索、照搬答案,消磨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和能力,使之对思政课学习缺乏热情。

此外,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在于“碎片化”,由于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打发时间,根据中国互联网第三方研究机构DCCI(DATA CENTER OF CHINA INTERNET)的统计,用户注意力的转移只需要15 秒。②为了吸引用户,从微博、微信到短视频、微电影,整个移动互联网都在“微型化”,致力于占领用户的碎片时间,这也间接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浏览习惯。因此,比起长时间坐在教室的传统授课方式,大学生更习惯于接受“短时间、高频率”的感官刺激,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

1.2 疫情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推动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思政课堂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早已有之。但2020 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大规模线上教学手段的应用催生了新一轮教学改革与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磨合,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掌握情况都有很大提升。线上教学在拓展教学资源、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方面,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极大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但是,线上教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课堂管理困难、难以及时掌握课堂生成情况等,再次彰显了传统教学具有独特的意义,表明线上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线下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学生再次回归教室,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成为各大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也为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奠定了现实基础。

2 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有效性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围绕让高校思政课“入心、入脑、入行”,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2.1 以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时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面存在局限性。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局限于教室内课堂授课,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或者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都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完成的。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走出课堂十分必要。二是过去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单一,获得的信息有限且缺乏时效性,并且高校思政课大多以合班授课为主,学生人数较多,思政教师很难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移动互联时代的思政课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便利,依托蓝墨云、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如教授“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特点,课前在线上平台发布任务:我为家乡文化旅游代言,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家乡的“非遗”项目,写导游词,拍摄模拟讲解视频并上传。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切身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又为之后课堂分析“‘非遗’项目中的创新要素”打下基础。

当代大学生也更习惯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表达,有助于思政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观点、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也是宝贵的课堂生成,可以作为线下授课的素材。线上线下相结合,能更好地融思政理论课教学于学生实际,在课堂讲授之外结合“红色宣讲”“经典诵读”“工匠日志”等实践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富有启发性、快乐的情境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增强课堂时效性。

2.2 以立体化建构教学资源,实现课堂高效性

高校思政课要“有血有肉”,丰富的教学资源必不可少。在移动学习成为“00 后”大学生普遍采用的学习方式的当下,可以构建包含课件、微课、案例视频、试题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贴近专业、贴近学生的校本资源库,鼓励学生开展广泛、开放、个性化学习。

以教学案例资源为例,由于传统课堂时间有限,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面临理论讲授和材料分析之间的矛盾:如果详细展示案例,课堂容易缺乏理论深度;如果注重理论讲授,对案例的分析不能详尽,学生觉得枯燥、没有获得感。现在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观看、了解相关案例,或者让学生自行收集案例并整理上传至线上平台。到了线下授课环节,学生对案例有了一定了解,教师就可以把重心放在对关键材料的展示分析上,以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教学根据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浏览习惯,借鉴当前新媒体的一些传播手段,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教研组精心选取了我校历史上十名具有代表性的杰出校友,将他们的事例与“四史”教育相结合,录制了“百年征程中的初心故事”系列校史微党课,接地气、趣味性强,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还能作为校本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深受本校学生喜爱。

2.3 以即时化考核评价,提升课堂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难进行量化评价,或者说仅靠量化评价难以真正衡量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把握课堂动态,对课堂教学进行即时化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大线上教学平台均在移动终端应用程序中推出了即时化评价和大数据分析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课堂展示互评、头脑风暴、在线测试、实时讨论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即时评价、线上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学习预警或者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内驱力, 促进其全面发展。依托平台的全过程信息采集和智能测评,动态监控学生学习过程,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的有机结合,多维展示学习结果,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3 教学实践的反思:把握三个“统一”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对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接受度比较高,但这种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根据问卷调查与反馈,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3.1 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

移动互联技术在教学的应用中门槛并不高,只要具备一定信息化的知识技能就可以使用。一方面新技术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让很多思政教师乐于去探索和使用。但是,在教学中使用各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看似热热闹闹、精彩纷呈,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但学生从这堂课中获得了什么,是否达成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改革和创新应当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过分注重丰富多彩的形式,忽略了思政课的内容和功能,反而是舍本逐末。

寓教于乐的最终目的还是“教”,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坚持内容为王,让课堂教学更有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需要考虑是否合适,用不用、用什么、用多少,不仅要根据本校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还要根据每一节思政课程的特性,在教学设计时因课制宜,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就会成为空有形式堆砌而没有血肉的花架子。

3.2 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统一

一直以来,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普遍存在于高校思政课中,这一矛盾在移动互联时代更为突出。如今的大学生接受观点和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前文提到的各类新媒体培养了大学生“短时间、高频率”的浏览习惯,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也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高校思政课由于其自身的课程特点,传统的思政课逐渐不被接受,被诟病为“政治正确”“假大空”,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多元化的思政课需求。与此同时,受互联网当前“泛娱乐化”的影响,大学生容易被汹涌的信息洪水所裹挟,表达趋向于情绪化、盲目化,需要系统的教育和引导。而当前某些高校思政课存在“需求”主导“供给”现象,为了获得学生的好评,“迎合”大学生的泛娱乐化需求,学生爱听什么就讲什么,用调侃取代理性,用“短平快”的感官刺激取代深度思考,弱化了高校思政课在价值引领、信仰培育方面的独特功能。

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能放弃教师在“供给侧”的主导权,用供给创造需求,立足理论的同时关照现实。在教学中需要对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和深刻领会,但不能照本宣科,割裂理论与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生活问题的联系;需要紧跟时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但要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辨的能力,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当今网络中的泛娱乐化现象,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3 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的统一

移动互联时代将大量的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固然提高了课堂内的教学效率,但也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根据问卷调查,有60%的思政教师表示,新的教学方式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查找试听资料、构建课外教学资源库上,在做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网络反馈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78%的学生认为相较于之前,现在课前自学、收集课堂研讨资料、课后实践等环节占用了较多的课余时间,33%的学生承认在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时没有认真浏览、观看,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师在课外延伸时,还需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律性,一味地延长绝对学习时间可能会招致学生对课程的反感。布置的学习任务宜精不宜多,课外学习资源应当进行前期筛选,将内容、目的重复的课外学习进行删减,此外,还要注重课外学习的趣味性。在构建学习资源库时,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共享思维,以集体备课、分工协作的方式减轻负担。同时,思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课堂容量,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

注释

①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② 中国日报网:科学认识传播规律,争夺关键的15 秒[EB/OL].http://cn.chinadaily.com.cn/a/201908/13/WS5f320142a310a859d09dd19d.html,2021-09-15.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