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

2022-03-16朱天一

科教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内容思想

朱天一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近年来,面对东西双方思想意识形态碰撞愈加频繁,重塑高校学生价值形态成为时下高校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会议强调,课堂教学当为思政教育开展主要渠道,各门课程均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管理课程作为高校重点课程,具有覆盖广泛、跨度较大、学时偏长等诸多特点,也是高校学生最易受到外国思潮及文化侵蚀的课程之一。[2]是以,建立管理课程思政责任重大、形势严峻。这一背景下,高校管理课程教师不仅需要担负传授理论知识的基本责任,也需主动承担思政教育讲述任务,全力推进理论传授和立德树人有机统一,固守社会主义形式形态阵地,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功能。有鉴于此,本文拟以高校管理类课程为切入点,探讨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期冀为思政教育开展、实现立德树人提供理论借鉴。

1 高校管理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时代赋予管理课程的核心使命

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着重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环节,持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正式提出课程思政,意在将其贯穿至教育教学全程。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主持召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议时,再次围绕课程思政展开论述,要求切实推进各类课程及思政教育融合,形成思政及理论协同效应。持续提升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强度、推进课程形势改革,是时代赋予高校其他类型课程的核心使命。作为理论体系多数起源西方的管理课程,更需加快推进课程思政进展。[3]事实上,自高等教育普及化以来,涵盖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及物流管理的管理类型课程呈现显著“舶来品”特点。这样一来,极易因由“舶来品”的文化背景以及理解差异带来误导,势必影响之后课程的学习及理解。[4]是以,管理类型课程教师均需提升教学思辨能力,在时代视阈下打造思政教学能力,践行时代赋予管理课程的核心使命。

1.2 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极度匮乏

其一,教学主体思政意识不敷。部分管理课程教师认为专业教师应当专注专业知识教学,思政内容讲学应当是思政教师、班级导员的重点任务。因此,部分管理课程教师并不在意如何在专业讲学中融入思政内容。[5]同时,由于管理类型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课时数量有限,部分管理课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及追赶教学进度,仅在浅层涉及思政教育内容,致使学生难以理解思政意义,思政育人作用不显。其二,管理课程相关教材尚未纳入思政内容。前文提及,管理课程理论体系本质起源西方,并未融入中国管理思想抑或其他文化内容。[6]故而在管理课程编撰中,也缺少思政内容融入的系统性、适用性以及规范性。虽然极为个别的高校在自编管理教材时选择融入思政教育相关内容,但是整体来看,管理课程课程思政的教材系统性、规范性仍然远远不足,难以进行全面推广使用。其三,管理专业教师思政教学技巧短板。多数管理教师并非思政专业出身,因而难以合理挖掘管理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也难在专业教学的环节中恰当融入思政内容。再有则是管理课程课程思政理念提出时间相对较晚,相关探索成果极为缺少。虽在教育部门、院校高层的督促之下管理课程教师已然初步具备课程思政实施意识。然而,纵观管理课程课程思政开展现状,管理课程教学与思政内容联系极为牵强,缺少思政教育的内涵,难达预期教育效果。

2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表面来看,管理课程以及思政课程在课程属性、教学重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难以实现融合开展。事实上,此二者之间仍然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行条件。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工匠精神的契合点

管理理念中的控制主要表示排查工作是否依据有关计划以及标准等开展,掌握潜在偏差的诱因,进行改正,并保证最终目标达成。[7]在传授相关知识点期间,可以以具体的案例为素材,展开探究。例如,为达到最理想呈现效果,往往某个产品广告的拍摄需要先后经历数百次以至上千次的重复。因此,这种案例中暗含着“工匠精神”等内容。从制造型转变为创造性,也正需要这种工匠精神的支撑,戒骄戒躁、切忌耐不住寂寞,而这在如今浮躁的大环境下,尤为重要。故而,在教学有关知识期间,应当注意对学生工匠方面的精神培养,帮助其建立起务实及严谨的作风,规避短平快等利益的影响,忽略了企业长远发展。

2.2 文化自信的引领性

管仲理念以及孙子兵法所暗含的企业战略理念、《资治通鉴》的管理理念等为主题,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分析,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避免崇洋媚外等思想,过度迷恋国外文化以及有关管理理论。[8]现阶段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有关实践经验等绝大多数源自西方,有关前沿的技术以及学术论点等也多出现于国外的主流期刊中,如若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国外企业的做法以及观点,则势必会导致学生形成文化层面的不自信,无法对国内的管理理念以及实践等构成系统性的全面认识。故而,在授课期间应当更多的综合国内的历史经验以及经典,使学生更多的沐浴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大环境下,从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中探索有效的思政内容,将以往的哲学理念以及军事理论和企业管理思想等同当今的社会企业管理等进行高度的融合与衔接,对我国传统文化实施更为深入的重新审视。

2.3 理性消费的引导性

非理性的消费主要表现为各种不合理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不合理的消费措施,其主要表现为消费人员忽略了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进行消费,或者消费期间未有考量收入因素,没有对消费品等建立客观的认识。而实际上现阶段大多数的院校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消费情况,一些学员的自控力较差甚至存在网贷等情况。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更为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坚定正确的价值理念,不单单是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各个专业课程教学人员教学期间所需要关注的内容。在教学系统性思维知识点期间,引经据典,选择著名的东施效颦的案例进行分析。院校学生各种非理性的消费均源自追星等方面,而东施效颦则很好地描述了这一行为。要让学生更为客观全面地认识到,即便购买和明星一样的品牌产品,自己也不会成为明星,社会大众的生活以及消费和明星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的。理性消费观的建立还应当就自我价值观的建立着手,不能单单地依托消费建立起自信,切记规避物质主义方面的价值观。

3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3.1 增强高校管理类教师“思政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强调,“信念是做好一件事的基础,只有信念坚定才能不畏风雨,为实现目标坚持奋斗”。高校管理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即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引导,借此筑牢学生意识形态阵地。一方面,需要充分增强管理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高校方面需通过党内政治教育以及思政理论学习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水平。教师应当主动进行思政教育方法学习,合理在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客观认知西方管理理论。在有关管理理论教学时,教师应当立足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自觉抵制管理理论中的不良文化,引导学生跟随社会主义主流思潮。

3.2 丰富高校管理类教材“思政内容”

管理类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中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教材所具有的思政内容以及比例,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开展效果。是以,若想提升高校管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务必在教学规划、教材设计、教学内容方面着手进行补足,将思政内容、思政理念充分融入管理教材之中。同时,教师在讲述西方管理理论时,需要合理纳入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具体而言,可在讲授企业使命章节内容中引申政治会议内容,将发展使命、奋斗方向阐述清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详细阐明企业经营的作用以及价值,避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元素在管理教材中“丢失”。如此,既可有效避免管理专业学生遭遇西方思潮冲击,又可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更进一步而言,可以促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国家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而行。

3.3 提高高校管理类教师的“思政能力”

第一,高校管理专业教师应当持续提升自身思想素养。提升教师的思想素养,是开展管理课程课程思政的先行条件。因此,教师务必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共产党指示为思想纲领开展教育活动。如此方可坚守社会主义道路、筑牢思想意识形态阵地。第二,高校管理专业教师应当提高道德素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秉承“四有”教师标准,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传播人员、教学人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持续加强“中国思想”的传递,促使管理类课程既体现专业性,又蕴含思想性,赋予理论性。第三,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思政教学。教师应当充分提升混合教学能力,利用混合教学能力加强思政教育以及管理知识教学。

4 结语

综上而言,高校管理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既具有必要性,又具备一定可行性。根植于此,文章提出增强高校管理类教师“思政意识”、丰富高校管理类教材“思政内容”、提高高校管理类教师的“思政能力”一众有效策略,助力建构管理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体系,进一步增强管理课程思政教育能效,确保思政教育功能在管理课程中有效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类型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不仅需要教师做好应对,也需院校高层、专业学生做好积极配合。

猜你喜欢

思政内容思想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