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劳动教育研究
2022-03-16李靖妍罗东霞
李靖妍 罗东霞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101)
酒店管理本科学生对口就业率低、离职率高等问题困扰中国酒店业。酒店将顾客满意视为生命线,对后备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其从基层做起,树立顾客服务意识,具备对客服务能力。而酒店基层岗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薪酬偏低等原因使本科学生在基层轮岗阶段即已大量流失。如何为酒店产业培养具有长期职业导向、具有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是所有酒店管理高等教育者应深思的问题。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中央文件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教育政策引领下,酒店管理职业本科教育应注重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要求学生参与到真实工作场景下的劳动工作中,提升学生劳动素质,端正学生劳动态度。
1 酒店管理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的差异
1.1 酒店管理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酒店管理普通本科教育注重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而职业本科则围绕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旨在培养能将现代酒店经营与管理专业知识运用于酒店管理实践,掌握酒店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知识与技能间的转化能力,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及创新创业精神,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酒店管理职业本科培养知行合一,具备知识和技能转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酒店管理职业本科以岗位需求和就业能力为导向,面向基层、中层、高层三级管理岗位,学生在毕业后应具备从事酒店初级管理岗位的知识和能力,正常情况下能在3 至5 年内晋升至酒店中层管理岗位。
酒店管理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是单纯地培养技能型人才或知识型人才,而是培养知行合一的人才,知是基础,行是实效。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注重理论课程与分散实践、集中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将管理理论知识转化为管理技能的学习场景及学习机会。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开设酒店管理全英语实验班,针对高端酒店的人才需求,将集中实践前置至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学习“酒店管理概论”“酒店运营管理”等理实一体课程(包含课程内的实践活动)以及“酒店管理信息化实践”等实验室模拟实践过程,在进行充分的理论教学、实验室实践的铺垫外,学生开始长达五个月的高端酒店顶岗实践,置身于真实的酒店服务及管理工作场景,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管理知识转化为管理技能;大三以理论课程为主,激发学生将在大二顶岗实践过程中内化的服务及管理技能在知识层面做进一步的升华。
酒店管理职业本科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劳动观和创新创业精神的管理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忽视了学生体能和劳动观念、劳动素质的培养,学生在走向职场时并未在体能和劳动观念、劳动素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酒店管理职业本科教育注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顶岗实践安排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观,一是认识到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劳动是驱动世界前进的动力,劳动者伟大而光荣;二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正当劳动获得财富应被尊重,摒弃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的思想;三是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只有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才能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酒店管理职业本科不仅要有职业特色,也要有本科教育的挑战度,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创业计划转变为真实创业项目。
1.2 培养路径的差异
传统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路径从普通初等教育-普通高中-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路径及方式与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不能匹配。普通本科学生缺乏现实职业认知和劳动精神,渴望选择“三高一少”型(高薪资福利、高社会地位、高稳定性、少劳动)工作,学生职业期望与酒店现实工作存在巨大的落差。通过职业教育向中职前置或向本科后延,在中考或高考后进行职业教育分流,把好酒店管理职业本科教育的生源关,挑选职业知识和技能兼备的人才加以培养,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酒店业所需管理人才的供给。
高职-职业本科或者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紧密衔接,可以尽可能减少不分难易程度地重复开设课程,对中职、高职、职业目标教学目标做出明确的区分,尽量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帮助学生夯实职业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目前正在试点的培养路径包括:第一条路径是高职向本科延伸,由高职试办本科的培养路径,即高职院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第二条路径是本地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合二为一,结合变为职业本科院校,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可与高职院校合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酒店管理职业本科贯通式培养加大了学生劳动实践的课时,学生在中职、高职及职业本科均安排顶岗实践活动,学生对于职业和劳动的理解更契合酒店业对人才的要求。
2 劳动教育在酒店管理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已从理论研究层面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所有职业对劳动者应投入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量都有具体的要求,紧密围绕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并不是“坐而论道”,而应“起而行之”,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
2.1 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劳动教育强调学生手脑结合。酒店管理职业本科教育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实践的学分及学时比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酒店管理职业本科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反思,将所学知识在劳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内化,最终提升工作场景中的劳动技能及专业技能。学生在真实酒店环境中的劳动实践从服务岗位到管理辅助岗位,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真实的对客服务的劳动当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愉悦,摆正自身与宾客的关系。
2.2 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酒店管理职业本科教育不仅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于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导致很多学生未能树立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一些酒店管理本科学生觉得酒店实习苦不堪言,不能体验到劳动的愉悦,不能认识到美好的生活由劳动创造,对“三高一少”类型工作、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体制内工作趋之若鹜。加强对酒店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体会到劳动的幸福感。
2.3 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注重细节,具有工匠精神的酒店管理者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酒店管理职业本科学生精益求精、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酒店服务及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是细心周到,洞悉客人需求,拥有极强的服务意识。加强劳动教育,可以使酒店管理职业本科学生在职业实践劳动中对服务质量精益求精,将工匠精神渗透于服务与管理的全流程,增强职业荣誉感,成为对酒店业有长期职业承诺的酒店管理者。
3 酒店管理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中产学合作的劳动教育体系及方法
酒店管理职业本科加强劳动教育,应深化校企合作体系,建立产学合作的劳动教育体系(图1),采用科学的劳动教育方法,产学合作,共同育人。
3.1 建立产学合作的劳动教育体系
3.2 应用产学合作的劳动教育方法
3.2.1 实践任务导向法
在产学合作的劳动教育体系当中,校企双方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任务中,共同制定劳动实践教学任务,细化劳动实践任务目标。学校教师与酒店经理共同制定酒店顶岗实践任务中学生应达成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目标,将以上目标落实到更为具体的、与岗位工作相关的劳动实践任务目标中。通过实践任务目标的引导,对学生顶岗实践劳动的表现进行对比,评价学生在实践前后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价值观的改变,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能力进行持续的监测。在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效率,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劳动态度及劳动方法。校内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酒店实习双周记、实习报告,以及对酒店的定期走访,及时了解学生的劳动态度并予以耐心正确的指导;企业导师可以通过对学生顶岗实践劳动状态的观察与分析,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指导学生劳动技能提升。
3.2.2 校企双元、过程评价法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应运用校企双元的评价方法,即酒店管理者与学校共同对学生在实践劳动中的表现进行多主体共同评价。高校与企业在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中各有优势,酒店管理者比高校教师更熟悉酒店业服务及管理岗位的劳动能力要求与行业劳动标准。学生在酒店进行顶岗实践时接触最多的是初级、中级管理者,酒店初、中级管理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观察到学生的劳动状态及劳动时的精神面貌,对学生劳动能力提升及劳动态度转变做出及时的、客观的评价;高校教师比酒店管理者更为熟悉职业本科的劳动教育教学规律。只有启用校企双元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对学生劳动教育成果评价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在对学生进行劳动质量评价时,学校教师以学生的劳动实践报告为基础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能力;酒店管理者依据学生的日常劳动表现进行评分。校企双方合作对学生进行劳动评价时,除评价学生劳动任务的完成情况外,也应评价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收获与体验,注重学生在劳动实践时展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综上所述,学生在劳动实践时展现的精神面貌、劳动态度、劳动行为、劳动次数等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指标都应纳入评价体系。
劳动实践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产学合作酒店管理职业本科的劳动教育评价除结果性评价外,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对酒店管理职业本科学生进行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的分阶段评价。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收获也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可以对酒店学生在各阶段岗位实践的劳动态度及能力进行前后对比,对劳动态度和行为有提升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意愿;对劳动态度和行为有退步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终实现以劳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