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改革初探
——以《中国仿古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2022-03-16张琦
张 琦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1 《中国仿古建筑设计》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教学中的冲突与矛盾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多是通过匠人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手口相传,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建筑技术。在传统学院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多是以理论为主,缺少动手环节。而真正掌握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匠人,一方面受到地域的局限,在交流上存在困难。另一方面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无法承担学院的日常教学工作。
在广西传统少数民族建筑中,多数建筑都是凭借匠人们代代相传的营造技艺和经验直接进行建造。他们不需要图纸,用自制的竹签、墨斗、锯、斧、刨、钻等工具就能准确建造出精美又坚固的建筑。因此,我们无法通过文献资料学习到古建筑营造的核心技术。学生也并不能真正体会古代匠人在建造过程中的艰辛与智慧。
1.2 缺乏系统的思政教学计划
思政教育在古建筑专业课教学中一直缺乏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随机性比较大。以往教学中多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技术的优越性入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实际上思政教育的面很广,有很多可以与专业课结合起来的点。需要将国家意识、政治认同、人格养成等方方面面系统的列入思政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1.3 课程思政作用不明显
在本校该专业以往的专业课程考核机制中,没有将思政纳入具体考核权限,因此大部分学生没有将思政教育作为学习重点。“以学习技术为主”,“成为高级技工”,是目前整个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刻板印象。学生通过高职阶段三年的学习,更多的是收获社会需要的技术,并没有收获远大的理想抱负,建立饱满而炙热的家国情怀。因此课程思政的效果欠佳。
2 本课程作为思政改革试点专业的优势
2.1 课程特点
该课程知识体系既涉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大师,又离不开现代最新的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同时要学习大量古代和现代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这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思政素材,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适合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协同发挥作用的建设模式。
2.2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改革的优势
《中国仿古建筑设计》课程的生源,来自本校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二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建筑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基础课程。了解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优越性,以及世界影响力。通过一年的专业基础学习,以及整个社会对于民族振兴的号召,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是课程思政的良好基础。
3 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教师梳理思政元素,根据专业内容制定详细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
(1)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培养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是每一位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和工作者的责任。中国古建筑不仅有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官式建筑,还有大量的民居建筑,不同地域民居的建筑构造、结构特点、工艺技术、材料做法等都亟待我们当代古建筑工作者加以继承。整理文字,补充图纸,把世代口手相传的建筑文化和营造技艺发扬光大。这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理想、信念、自控能力等作为支撑,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
(2)勇于担当,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探索和创新,推动行业振兴。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古建筑修复项目等待被完成,与之相应的产生了很多古建筑设计、施工单位。根据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从事与古建筑相关工作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学生有机会一毕业就接触到真正的中国古建筑。我们学院的学生有着专业的知识背景,结合课程思政,脚踏实地地进行学习和探索,相信不仅能够把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下去,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从而推动我们建筑行业发展出中国特有的盛世风范。
(3)引发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专业的学生80%来自农村,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共同为乡村振兴做出努力,用精妙的设计重构大众对于乡村美学的认知,探索出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契合地方民情的民族建筑发展之路。鼓励年轻的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宏大理想,从根本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响应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号召,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3.2 设置多元化学习场景,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接受思政教育
构建立体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场景,定期组织学生向企业导师、非遗传承人等前辈学习,弥补在象牙塔中与未来工作脱节的问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协同注重隐性教育,协调育人。在课程设置上,以思政元素为切入点,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以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使命感。通过翻转课堂、情景式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分工协作,通过团队协作任务,锻炼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在团队中代人着想、顾全大局也是未来在职场中必备的品质。
3.3 建立健全课程考核机制,将思政纳入课程的考核体系
教学评价是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考核上,加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比重,结合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学习时的态度,以及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思政元素的贯彻,分别设置具体的成绩权重。设置需要小组协作完成的学习任务,最终对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思政高度进行评价打分。无形中形成了拉带关系,学生之间的思政交流往往会更加容易切入和展开,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 成效与反思
4.1 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效
将思想政治教育有计划的融入《中国仿古建筑设计》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充满了正能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和巩固。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学院组织学生与侗族传统木构建筑掌墨师杨恒金和杨云东老师进行定期的交流学习活动。杨云东老师不仅向学生介绍广西侗族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还与学生分享自己如何从学徒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掌墨师,以及他自己对于当代工匠精神的理解。掌墨师们日常粗茶淡饭不拘小节,唯独对于木构建筑技艺的传承非常执着和严谨。学生通过此类的教学活动,不仅实践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学习热情,升华了职业精神,坚定了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使命。
经过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初探,学生基本能够分层次达到思政目标。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坚持从事与古建筑相关事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推进民族建筑事业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着。
4.2 未来继续深化改革的思路
(1)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高度,积极参与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中,相互促进,真抓实干。(2)组织团队开发教材,同时持续建设微课。将《中国仿古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辅助提升教学效果。(3)探索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扬不同学生的优势,建立上下互通、多层次参与的运行机制。
4.3 教学改革反思
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仿古建筑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若干不足。其一,课程尝试将思政纳入课程的考核体系,但是在考核中,缺乏具体量化的依据。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的不够自然,看似追求面面俱到,实则略显刻意,没有做到“如盐化水”。通过此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收获了很多方面的启示,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立德树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