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2022-03-16李亚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艺术类价值观思政

李亚男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改革和创新,是应对大思政环境变化、提升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课堂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明确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然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3]由此可见,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思政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突破。因此,突破制约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瓶颈,对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思想意识、爱国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构建机制等四个维度的引领,才能更好的体现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提升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效果。

1 制约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瓶颈

1.1 教师因素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意见》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4]思政课教师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是引导大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关键。然而,在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整体水平和质量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专业各异,素质差异较大。在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教师专业背景和受教育程度不同,教师之间专业素质差异较大。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和理解上虽各有千秋,但在授课中观点不明确,概念模糊,难以将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洞说教,缺乏活力,难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传播给学生,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2)“填鸭式”教学,方法单一。在大思政环境下,“填鸭式”教学司空见惯,虽以教师为主导,但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述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主体性、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政治性难以发挥,致使部分艺术生对于思政课基本上充耳不闻的状态。(3)重理论轻实践,艺术生多元化特征被弱化。在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由于教师知识素养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上差异较大,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然而,艺术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价值取向上是多元的。但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缺乏激情和活力,教学实效性难以体现,使得艺术生多元化的特征逐渐被弱化。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是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由之路。

1.2 学生因素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作为普通高校中个性鲜明的独特群体,在思想政治动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非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表现为:(1)重专轻文,理论修养薄弱;(2)自我意识突出,集体意识弱化;(3)思维活跃,政治素质不高;(4)实践能力较强,思想倾向复杂;(5)情感丰富,组织纪律松散;(6)目标模糊,缺乏后劲;(7)价值取向多元,理想信念淡薄;(8)个性突出,表现力极强;(9)追求潮流,行为盲目;(10)功利主义占上风,自我认知片面。以上诸多因素的存在,成为制约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瓶颈。因此,根据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典型特征,思政课教师应该因事而化,充分挖掘和整合艺术生的专业优势和资源,将艺术与思政相结合,构建大思政教学环境;因时而进,以艺术生为本源,以校园为依托,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不断创新艺术类高校特色思政课;因势而新,以新引路,将思政课打造为具有艺术特色的“金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素质较强、专业素质较高、道德素质兼备的全方位、多能力艺术人才。

1.3 学校因素

大学校园是实现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然而,艺术类高校特殊的专业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为主,文化课程为辅,使艺术生在对思政课的认知上存在偏差,重专业轻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因而,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激情和活力,学生缺乏对政治和理论的热情,机械式学习,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理念,文化课基础薄弱,政治素质不高。另外,艺术类高校为扩大学校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过分重视艺术专业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积累。虽有强调大思政环境建设,构建专业学科与思政学科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模式,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科研立项等方面与艺术专业相比扶持力度不够,导致思政课教师科研成果少、科研能力偏低,难以将科研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学思维局限于固有知识的讲授,缺乏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难以落实。

总体上来说,思政课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主阵地,是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关系着国家前进的方向。因此,根据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不断加强艺术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强化以主流意识为引领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克服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努力打造符合艺术类高校特色的思政课,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真正落地生根。

2 从意识形态的四个维度引领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2.1 以思想意识维度的引领,创新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对于艺术类高校来说,艺术类专业学生就是“材”,思政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需要加强思想意识维度的引领,形塑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是决定文化前进方向的航标。

艺术生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中坚力量,艺术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关乎着我国文化前进的方向。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其自身对政治的认同感。而政治认同的实现,则需要高校可以意识到为祖国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并通过价值导向、社会控制、批判改造以及政治动员等方式,使艺术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产生对政治的认同感,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艺术生不仅创造能力强,而且思维意识十分活跃,所以高校教师需要紧抓艺术生行为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的典型特征,有针对性的对艺术生思想意识维度进行引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艺术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逐渐对自身的思维意识进行规范,同时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渐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对党坚定的拥护者。艺术生不仅可以主动担任起自身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同时也可以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增强艺术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进而达到有效完成培育艺术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推动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

2.2 以爱国情感维度的引领,创新教学方法

在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讲授法是极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单项式”的教学模式在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失灵。根据艺术院校及艺术生专业的特殊性及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爱国情感维度的引领,进行学习动机的激发,让学生主动求知并勇于表现自我,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改变枯燥、呆板、单调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校开展完善艺术生主流意识形态建立工作中,需要明确激发艺术生爱国情感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的给艺术生的未来前进方向指明道路。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意见》中强调:“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5]另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为深层的内容,并也是国家人民能够顽强拼搏、紧密联系的不竭动力,可以使无论人民身处何方,都能够在爱国精神的指引下,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身需要终生奋斗的任务。所以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适时的引导艺术生无论是在参与学习活动时,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可以将自身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的未来发展进行关联。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在其中引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艺术生可以充分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感。

教师在讲革命史、共产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等方面对艺术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时,可以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带领艺术生参观红色旅游景区或红色博物馆,并要求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使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参观感想进行表达,进而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另外,学校也可以开展爱国主题活动,建立与培育艺术生爱国情感有关的校园文化建设,使艺术生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既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引领作用,又可以在完善自身思维意识、规范自身行为意识的过程中,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高质量完善,进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契合。

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的引领,创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6]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根据新时代艺术类高校的办学特色及艺术生展现出来的典型特征,适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并以此为引领,创新教学内容,体现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的社会思潮呈现出了“形态多样、形式多元、内容多变”的特点,使得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高校作为我国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是艺术生三观、思想意识、道德修养、人格修养、行为价值取向等形成的主要场所。艺术生的意识形态关系着我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艺术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艺术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文化的传播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展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观念,能够帮助艺术生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对共产党进行拥护,并树立正确价值理念与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主动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怎样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帮助艺术生完成对自身主流意识形态的完善,则成为很多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7]因此,以过硬的理论底气、高昂的文化自信和笃定的价值定力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堡垒,进而推动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另外,《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8]因此,在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艺术类高校强基固本的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艺术类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思潮的导向作,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丰富和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

2.4 以意识形态构建机制维度的引领,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对其他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预测、对话以及批判的功能,应充分挖掘这些功能,构建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具体引领机制,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其他多种社会思潮共存中发挥有效的引领作用。”[9]因此,高校应该有效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引领机制,使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在教学改革创新中发挥有效的引领作用,保证培养艺术生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得以有效落实,进而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师生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公平、公正、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艺术类高校师生对思政课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对构建机制进行相应的完善。以问题为核心,通过不同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健全和延展当前培育艺术生意识形态机制。定期开展讲座、论坛、报告会、校刊、校园网的形式,使艺术生积极主动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完善自身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并主动遵守各项机制内容的要求,以保证学校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使艺术生自身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将艺术生培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以思想意识、爱国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维度有效引领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加强意识形态构建机制不断完善,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价值灵魂所在,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所在,又是实现全面而充分培养艺术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猜你喜欢

艺术类价值观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艺术类专访心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