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职业精神在工科专业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22-03-16赵二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工科高校教师

赵二峰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8)

刚刚结束不久的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38枚金牌的佳绩。胜利不会唾手可得、赛局永不轻言放弃,运动员们奋不顾身的拼搏和对以往纪录的超越,以及赛场上涌现出来的感人瞬间,无不体现了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精神。观众们也深刻感受到奥运赛场上凸显的这种对职业精神的尊重,尤其是运动员们信念坚定,不因一时输赢就放弃努力和梦想,倍加令人感动。

职业精神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中均有着深刻的内涵,良好的职业精神会带来令人尊敬的职业形象,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尤其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仅培养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注重健康人格、美好心灵的培育。目前,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受就业导向的影响,大都重点围绕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对学生人格、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忠诚感、责任感和诚信精神等人文修养和人文情怀,因此要准确把握高校教师职业精神在工科专业教学中的渗透点。

1 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

《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教师担负的传播思想、讲授学业、解答疑惑的职责。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事关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高校教师职业精神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主流观念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就成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精神之魂。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时刻严于律己,将爱国至上、精神振奋有信仰,敬业为要、教书治学有追求,诚信处世、立德树人有担当,友善为师、耿介做人有操守等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1];另一方面,教学工作要忠于职守、甘于平凡,学术研究要潜心钻研、实事求是,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教师职业精神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性和突出的典范性,在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学习典范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都起着表率作用。

2 高校教师职业精神与教学效果提升的内在关联

2.1 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潜在影响

高校教师职业精神不仅影响并决定着教师对投身教学活动的热情和投入的精力,而且对学生在多大程度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着很大影响。高校教师在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时,要着重以传播知识为己任,指导和帮助其增长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充分尊重不同能力、性格和兴趣的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高校教师要担负起传授知识的责任,这也是对学生和对社会的负责任,通过课堂或课后的口传心授,提升学生智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复杂的理论和实践困难时,探索正确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高校教师对学生除了扮演起解惑者、知识传播者外,还应担起传道的使命,也即是用自身的职业精神去塑造学生,言传身教,引导和感召学生立志做具有远大理想的优秀人才,组织和带领学生不断创新和提升职业境界[2]。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通过自己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将自己研究的理论成果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获得进步和取得卓越的成就,从而源源不断地提高自身工作的幸福感。

2.1.1 教学方面

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忠于职守、育人授业的职业精神,把教师职业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具有积极自省、身正为范的表率精神,在内心深处形成对自我的高标准要求,在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尽己所能地提高教学水平,并不断通过自我教育充实自我。同时,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育专门人才的崇高事业,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国家的繁荣复兴正是需要这些人才的努力,要尊重学生的职业操守,善于从教学活动的细微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此,高校教师要积极培育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教师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负责和极大热忱的投入,所体现出的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会间接促进学生良好职业观念的养成,有助于在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展现出勤勉笃行的职业精神。

2.1.2 科研方面

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应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应以任何理由弄虚作假、篡改数据或结论,抑或是不按规定擅自引用或摘抄他人研究成果。习总书记指出“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高校教师要潜心钻研、持之以恒,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有所建树和创新。此外,高校教师在追求高质量学术成果时,要注重与他人团结合作以及合作的深层内涵,一个具有累累硕果的研究团队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这也是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应具有的学术修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教师个人的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对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性,才能坚定对教育工作的执着追求,从点滴做起,不断增长才干,在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教学有法、教无常法,高校教师通过将职业精神教育科学渗透于教学实践中,不仅课堂教学成效能够得到改善,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也可得到培养和强化,有助于青年学子们规划未来的职业蓝图。新时期下,用人单位对新入职员工的职业精神日趋重视,高校教师更要依据新时代发展要求,加强自身学习,勇于创新,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教书育人的新途径,准确把握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加强渗透融合。

2.2 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

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对学风、学术和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教师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有利于培养严肃活泼的学习风气,教师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道德风尚会促使学生严于律己、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因此,高校教师职业精神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导向、激励和促进作用十分关键,这些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间接地潜移默化的作用[3]。

2.2.1 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导向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者去调节课堂气氛,或者去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这些实际上都与教师职业精神密切相关。教师职业精神反映在教学观念上,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以及课堂讲授过程的组织有引导作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许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一定直接来自学习活动的参与,而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间接地产生主动学习。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凸显了教师职业精神的引导具有显著的示范性。比如在课堂和课后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常将喜欢的教师作为榜样,教师的专业思维过程、对学生表现出的兴趣和尊重、倾听和交流习惯以及情绪控制等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都为学生品质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细心观察,逐步地发展和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

2.2.2 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激励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精神是良好学术环境的保障,可以激发学生成才的动机,诱导其发挥内在潜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其中职业理想是核心、职业态度是重点、职业道德是关键、职业能力是基础,这也是学生们踏上工作岗位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前提。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达成教化以及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教化强调学生的精神转化,在教师职业精神的激励下,课堂上,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断深入思考,形成比、学、赶、帮、超的优良职业风尚,增进师生互相理解,重构积极进取精神。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强调知识的价值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思想观。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精神和理想信念的追求,利用教师自身的职业精神激励和促进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2.2.3 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促进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逐渐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模式。优秀的教师通常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并能够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应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教师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责任心、高尚品德、人格魅力、健康心理、创新精神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对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此外,教师自身优良品德和人格魅力等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有利于与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教学互动,也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育。

3 工科专业教学中渗透教师职业精神的对策

工科专门培养运用理科的基础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学历人才,需要应用的数学、化学和力学等基础知识非常多,而且工科专业课程有时缺乏延续性,所以大多数学生认为工科课程难学难懂,这就需要工科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丰富传统教学内容。比如,按照专业课程知识脉络,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并由任课教师与行业专家将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以及当前研究进展进行整合和重组,一方面丰富了传统教学内容,增强了书本知识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另一方面可以将行业规范与学术道德等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入教学中。由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需要全方位多元渗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各类竞赛活动等,合力营造培育氛围,所以除在课程培养体系中渗透教师职业精神外,要集合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等所有教育者的力量,树立职业精神培养的榜样,形成协同育人的校园文化。比如,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教师课题研究室和实习基地等开展的实验教学、大学生创训以及实习活动,可以在课内课外、科研一线和工程现场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教学实践活动都肩负着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和今后为行业发展做贡献的使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1 工科专业教师要注重职业精神的渗透作用

工科专业教师除了担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应将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相融合,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工科不同专业都有着独特的行业背景和特色,“隔行如隔山”,蕴含其中的职业精神表现形式差异明显[4]。工科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中,要坚持实事求是,避免生搬硬套的机械化教条主义。根据学习对象的差异细致寻找有特色的德育因素,围绕专业课程知识积累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筛选专业课程承载的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职业精神,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高校工科专业教师大都具有行业科研经历,在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与企业单位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对专业背景和企业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完全能够结合自身学术研究成果和专业关注热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职业思想,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显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充分融入教师的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导向,极大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是统一的,专业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2 工科专业课堂教学要有效渗透职业精神

工科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渗透职业精神的目的是影响和感化学生。比如教学设计中的课堂点名签到和按时交作业,这就属于敬业精神中时间观念和效率的职业素养,能够促使学生养成严于律己、守时守信的态度,同时杜绝学生作业互相抄袭行为,也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观,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守时守规的职业习惯。又如将课程思政渗透在专业课程中,结合行业发展历程阐述里程碑式成就,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有系统性和针对性,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不仅如此,工科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拓宽视野和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中突出职业精神的渗透性,从而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更好地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感受和实践。当前特殊时期下,我国毕业生就业愈发困难,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责任感。这需要教师在专业讲授、小组讨论和发言点评以及作业点评时,融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事件和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有效渗透甘于奉献、忠于职守的企业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理念,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此外,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必要结合行业特点,组织学生现场参观或实习等,令其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对学生合理引导,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

3.3 要充分重视教师职业精神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播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责任,也是带给学生快乐幸福的良师益友。学生毕业多年之后,回忆大学时光,往往会对有个人魅力的教师有着深刻的印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优秀教师的精神气质、人格魅力本身能够折服学生,他们的言传身教容易使学生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升自己,只有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授课,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工科专业教师对教学活动要全身心地投入和陶醉其中,令学生受到感染,乐于接受;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恰当引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关心学生的得失成败、喜怒哀乐和冷暖饥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此外,高校学生的职业精神不可能凭借课堂的理论学习一蹴而就、自发形成,需要在不同学习阶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起来,这与学生对专业和行业认知程度的逐渐加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掌握以及对未来职业兴趣的持续增长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强调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的教师职业精神的示范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与他人合作和奉献精神等。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工科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