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舆情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责任培育探究
2022-03-16保钰
保 钰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1)
网络舆情是指在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达的总和,具有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的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随处可用的高带宽网络和人手一部手机为网络舆情的发生、发酵、传播、扩散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互联网舆情一方面能揭露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通过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大量的不实信息、谣言也充斥在互联网,一些敌对势力、自媒体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混淆视听、人为炒作,恶意滥用互联网舆情力量,严重透支了互联网的公信力。作为互联网社会的参与者,理智客观的甄别是非对错,在自身思维逻辑中形成健全的网络责任意识,既是时代之需,也是培养大学生互联网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当前网络舆情的特征
众所周知,传统的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互动性强、身份隐蔽等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生态也在不断进化。目前,网络舆情有以下四个明显趋势:
1.1 网络舆情的主体年轻化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年度)显示,10-39岁的网民群体占到网民整体的51.8%,其中20-29的占比达到了17.8%,是60岁以上群体的近两倍。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更多年轻人将互联网作为寻找发展机遇的新领域。以微博的粉丝群体为例,18-24岁的占到48.3%,90后已经成为微博用户的主力军。具体到网络舆情中,年轻人一方面个性较强,容易冲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在网络言论上容易偏激,极易使舆情导向出现偏差。例如山东大学开展的中外学生学伴项目,本意是通过中外学生结伴,促进学业及文化交流,因报名表中出现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的条目,经过网络舆情发酵,很快被曲解为学校安排“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女生”,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后以山东大学的官方道歉告终。
1.2 网络舆情的媒介垄断化
网络舆情的产生、发酵、传播都必然借助于一定的媒体渠道。随着移动上网的迅速普及,网络APP的充分竞争后,目前,网络舆情的媒介主要集中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都市媒体客户端。2021年微博的日活跃数达到了2.41亿,比去年同期净增3800万,月活跃数达到了5.5亿,较去年同期增加8500万。粉丝数大于1万,每周持续发博的活跃博主达到了18.5万。微信的注册用户总量已经达到12亿,微信公众号达到了88.5万,公众号创作者超过2000万。以抖音、好看、B站为代表的短视评、以今日头条、百度等为代表的新闻客户端下载量都数以亿计,相对过去的百家争鸣,如今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市场已经被几大主流应用程序以绝对优势占据,根据互联网赢者通吃的规则,这种分化还将继续。
1.3 网络舆情的成员圈层化
网络圈层化是由于个人社交圈子化、信息获取定制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一种只在自己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比如今日头条,通过AI算法来筛选个人喜好,投放信息。不知不觉中,围绕上网主体形成了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同学圈、兴趣圈。圈层化会人为造成信息沟通交流的壁垒,给网络舆情的管控造成盲区。校园贷在高校屡禁不止,以及蓝鲸死亡游戏的隐蔽传播与圈层化的特性不无联系。
2 网络责任的培养以及要点
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高频率使用群体,是网络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网络舆情的新发展,新变化也倒逼大学生网络教育的提质增效,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空间,增加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难度,提升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紧迫性。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开展网络责任意识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安全观的当务之急,提升大学生网络责任感与信息辨别能力,是发挥网络舆情正面价值与作用[1]的必要之举。开展网络责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教层面,而要通过体系化,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用网,理性用网。
2.1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坚定不移的信念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发表负面的网络舆论,甚至网络暴力只是表象,根源在于一些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缺失。构建大学生的网络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既是前提也是根本,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防御负面、腐朽文化思潮和价值观侵蚀的能力,是大学生网络责任培养的首要工作。
2.2 强化大学生舆情热点分析,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鉴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网络责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网络舆情的认知辨析能力。在大学生网络责任的培训过程中,要经常性选择一些网络舆情案例,帮助学生分析网络舆情与经济发展、社情民意乃至国际关系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教学生多一份“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心态,理性客观的分析舆情内在逻辑。通过提升舆情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群体形成“不知全貌,不予置评,不被舆情带节奏”的正确思维。
2.3 强化大学生网络舆论监管,把控网络舆情的走向
在提升学生群体内生网络责任的同时,通过施加外部影响力,有效引导、把控网络舆情趋势,也是有效提升学生网络责任的对策。学生群体性格冲动、自控能力弱,容易跟风。一方面,作为高校要积极导入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分析、收集系统。要重点关注学校中的一些大V,对发现的苗头性负面舆情要第一时间予以正向干预。要另一方面,要建立官方信息发布渠道,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第一时间通报舆情真相。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强化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引导,加强学生对社会美好事物的感受,用更加善意温和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
2.4 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律学习,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
法律法规是落实网络责任的最后防线。很多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培训,网络法律意识淡薄,网络法律知识匮乏,很难自我判断网络行为是否失范。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是提升网络责任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的重要举措,学生管理主体要从网络学法、网络守法、网络安全、网络维权的多个维度提升大学生网络法律素养。要积极引入司法机关等社会力量,通过以案说法,提高法制宣传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摆脱高中学习压力、迈入大学校园后,拥有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个人空间以及获取新事物的好奇心在网络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而社会阅历不足、性格易冲动、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等客观因素,又给其平添了许多成长的烦恼,也给大学生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大学教师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同时,务必要加强其网络责任意识塑造,提升其网络辨识力和网络责任感,为打造稳定的网络秩序,良好的网络生态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