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

2022-03-16陈艳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双语小学266555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数学教师德育

陈艳(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双语小学 266555)

德育教育融入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及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

1.爱国情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相关数学史料,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利用大量具有时代感和说服力的数据统计资料,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学校的热爱之情。教师也可以介绍推动数学发展的古代中国数学家的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2.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科学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从小渗透。对小学生而言,科学精神是学生在学习、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技能等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应从探索中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使科学精神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品格。

3.理性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引导学生研究数学概念的基本关系、探求数学公式定律,让学生意识到加减、乘除、正负、等与不等、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逐渐渗透“变与不变”“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观点。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未被挖掘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但部分教师只关注教材的数学知识内容,忽视了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部分教师追求教学效率的提升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赶教学进度,对德育教育内容一语带过,导致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未被挖掘。例如,在讲授圆周率时,部分教师只是单纯讲圆周率约等于3.14,没有把教材内容向更深层次延伸,没有围绕圆周率的发现与计算相关内容开展德育教育。也有部分教师未找到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点,对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研究和开发明显不足,只是讲解、传授数学学科基础知识点,未对课堂进行延伸性拓展。过于生硬死板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从而导致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2.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不符合小学生认知

教育心理学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个体的认知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完善。小学生正处于知识接受的基础阶段,处于各类思想品质开始萌芽发展的初期,认知水平较低。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难度和知识渗透的速度,以保证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部分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导致学生不能有效掌握德育教育内容,降低了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3.德育渗透理念与方法不恰当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教育方法滞后,存在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案例、无法体会德育教育内涵的现象。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只关注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看重学生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关注。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采取的德育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的印象过于模糊,无法透彻理解德育教育内涵。也有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方式单一老套,多采取“灌输式”的口头讲解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将德育教育知识内化,从而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成效。

4.疏于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纠正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构建德育渗透的良好环境。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未及时纠正学生,导致部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得不到矫正,德育教育工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构

1.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

小学数学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探索和发现,挖掘更多的德育教育知识,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课程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知识点内容时,由于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所以教师教学难度并不大。教师在学生掌握主要内容后,可以就书本中“我们要爱护人民币”的描述展开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爱护人民币,让学生意识到人民币来之不易,是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换取的。这样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懂得感恩、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再如,在进行位置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在地图上的位置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中国和家乡的位置,同时告诉学生有关中国土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产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的意识。

2.根据生活实践实施德育渗透

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小学生正处于心智萌芽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认知阶段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内容,构建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的德育渗透体系。例如,在《分数》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分数进行教学,如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我国陆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七等,让学生在了解分数内涵的同时,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加深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小学数学教学课本中很多内容可塑性较强,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践,充分运用这些德育教育内容,并且主动与学生分享知识,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改进德育渗透理念与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小学数学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不断革新德育教育理念和方法,从正面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例如,在《图形与几何》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出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如五角星,并将五角星与国旗联系起来,在教授书本知识之余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又如,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德育教育。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的事物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如在统计相关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我国健儿在奥运会上顽强拼搏的画面,让学生试着统计我国奥运健儿取得的奖牌数量。精彩的奥运画面本身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吸引过来,这样的教学也能让学生发现:我国健儿取得的奥运奖牌数量在整体上是持续增加的,这无疑体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爱国教育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并能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需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做到人性化管理,主动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从而保证德育渗透的有效推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第一,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用良好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收获。例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发现与习得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解题习惯。第二,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并给予针对性引导,在优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德育渗透有效性提高。例如,有的学生读题不仔细,总是遗漏关键条件,对此教师可以进行专门的提点,让他们放慢阅读速度,细心、耐心地读完题干,在读到问题时再回顾一遍题干,这样不但有助于解题,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踏实的品格。有的学生不喜欢分析错题,经常在相似的地方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错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错题本,在修正错误的基础上实现个人进步。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分组合作

小学生性格、学习能力等存在差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德育方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针对学困生,教师应注重加强其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针对中等生,教师应注重激发其潜能,引导其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发挥其长处,引导其挑战更高难度的学习,激发其探索欲望和数学思维。教师也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总而言之,教师应掌握每位学生的发展情况,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合理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形成爱国意识、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为了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小学数学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当前的数学知识水平,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教育内容,主动创新教学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实现德育渗透的同时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数学教师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