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使用核磁共振检测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2022-03-16田伟天津市天永司法鉴定所影像科天津300384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4期
关键词:阅片放射科髓内

田伟 天津市天永司法鉴定所影像科 (天津 300384)

内容提要: 目的:对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使用核磁共振检测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为提高检测效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具备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基本核磁共振检查表现的病例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样本105例,3位放射科医生共给出315例诊断结果,315例中将患者诊断为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患者有205例,剩余患者中确诊为脊髓蛛网膜炎的34例、椎间盘突出的29例、硬脊膜外脓肿的33例、星形细胞瘤的14例,医生阅片结果与金标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放射科医生阅片结果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是否新发、是否合并高血压、脑脊液细胞数、上下肢运动功能以及躯体各项感觉水平(均有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测对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诊断价值总体较优,但误诊和漏诊的现象仍然存在。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多起源于中央管周围的室管膜细胞,病变段以颈部最为常见[1]。脊髓室管膜瘤占髓内肿瘤的第一位,它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或脊髓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这种肿瘤属于胶质瘤的范围,但是与其他胶质瘤不同,其生长方式主要是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常常不明显,对脊髓的损伤主要是肿块压迫引起脊髓变形,而并未侵入破坏长的神经传导束。世卫组织的数据提示,按组织学类型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细胞型、乳头状型、上皮型、透明细胞型,也可见混合型,其中细胞型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随着各种影像手段技术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更加准确,加之显微外科技术尤其是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核磁共振是检测该疾病最常规的手段,并且不仅用于诊断阶段,还对于手术治疗中的引导确定手术方案等也起到重要作用。MRI影像学检测不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对病变的定位及病变性质的判定都具有较优质的提示价值,但在临床上采用核磁共振检测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较易与其他影像学表现类似疾病混淆[2]。在平扫图像上,脊髓呈节段性增粗,肿瘤常表现为长圆柱状占位,两端圆钝,边缘较明显,呈现出“腊肠样”现象。脊髓室管膜瘤在像上与脊髓灰质相比呈低或等信号,在像上呈等或高信号,其信号特点与其他髓内肿瘤相比无明显特异性,增强扫描后往往均匀显著强化[3]。借助这些特征,不但可以高效诊断髓内室管膜瘤,还同时可以有效同易混淆病变相区别。

因此本研究将对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使用核磁共振检测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为提高检测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采用定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患者,核磁共振检测原始影像学结果均来自医院放射科,收集时间自2017年3月~2018年2月,检测结果均符合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疑似诊断的最基本条件(即第一至第七颈椎出现MRI异常信号,伴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1.2 方法

所有的核磁共振检测原始影像学结果收集完毕后由该院放射科3位不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对患者作出影像学诊断结果的初步判定,判定为某种疾病时需给出具体的文字性诊断依据;患者的诊断结果金标准则参考全程负责该患者治疗过程的主治医师给出的意见,该意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脑脊液细胞数、Queckenstedt试验),手术病理证实、临床症状(包括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躯体各项感觉水平、膀胱功能)等作出的最终定性结果,并通过二者一致性的对比评估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使用核磁共振检测的鉴别诊断价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指标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检查验证数据的分布特征,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特征的计量资料,使用±s描述,并使用t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进行差别的统计学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秩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以及等级信息,使用例数和比例(率)进行描述,并依据理论频数的大小分别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率的比较。显著性水平ɑ=0.05。

2.结果

2.1 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基本信息

本研究共纳入有效受试人员105例,患者年龄38~59岁,平均(47.25±11.68)岁,男性患者58例(55.24%)。调查所有患者最终确诊信息发现,其主治医生将患者诊断为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患者有85例(80.95%),剩余患者中确诊为脊髓蛛网膜炎的4例(3.81%)、椎间盘突出的10例(9.52%)、脊椎结核的1例(0.95%)、硬脊膜外脓肿的1例(0.95%)、星形细胞瘤的4例(3.81%)。

2.2 放射科医生阅片结果与金标准对比分析

3位不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对患者作出基于影像学结果的诊断,因此此处获得的结果总数为105×3=315例。315例中将患者诊断为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患者有205例(65.08%),剩余患者中确诊为脊髓蛛网膜炎的34例(10.79%)、椎间盘突出的29例(9.21%)、硬脊膜外脓肿的33例(10.48%)、星形细胞瘤的14例(4.44%)。医生阅片结果与金标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336,P<0.01),见表1。典型病例图片如图1所示。

图1.典型病例附图

表1.放射科医生脊髓髓内室管膜瘤阅片结果与金标准对比

2.3 放射科医生阅片结果定性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定性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是否新发、是否合并高血压、脑脊液细胞数、上下肢运动功能以及躯体各项感觉水平(均有P<0.05),见表2。其中,从社会人口学因素以及相关临床症状表现上来看,与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相关因素对比,可见于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中40~50岁年龄所占比例大幅高于其他年龄段者,与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不同,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虽然也以40~50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但与其他年龄段比较的差异没有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悬殊;此外,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没有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多;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脊柱X线平片异常与正常比例的对比更不明显;上下肢运动能力上正常与异常者的比例接近,而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正常者比例相对更高,只有少数表现异常;躯体感觉水平正常比例也低于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比例;脑脊液细胞数的正常与异常对比也没有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对比悬殊;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脊柱X线平片异常与正常比例的对比更不明显;上下肢运动能力上正常与异常者的比例接近,而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正常者比例相对更高,只有少数表现异常;躯体感觉水平正常比例也低于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比例。

表2.放射科医生阅片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3.讨论

核磁共振检查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4]。但在阅片的过程中,由于多数的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可表现为脊髓呈梭形肿大,而该表现与髓内星形细胞瘤脊髓增粗并伴有头、尾端合并边界清楚的囊肿,且呈高强度或等强度T1、T2信号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因此临床经验相对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可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此作出一定的预判,降低误诊的概率,因此临床上对此结果进行区分更大程度上依赖患者其他相关的诊断结果[5,6]。多种其他类似肿物容易混淆诊断,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影像学特征上,均有混淆的可能,比如星形胶质细胞瘤,研究提示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或膨胀性生长方式,好发于颈胸段、颈段、脊髓圆锥、胸段,以颈胸段较为多发;其MRI表现为周围蛛网膜下腔变窄,病变脊髓变粗,病变T1WI呈等低信号,边界不清,T2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大多强化不明显。而脊髓室管膜瘤起源于终丝室管膜残留物或者中央管室管膜细胞,好发于颈胸段、颈段等部位,MRI表现为周围蛛网膜下腔变窄,病变脊髓变粗,病变T1WI显示稍低或等信号,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髓室管膜边界显不清楚,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为均匀强化等,前已述及。

本次研究可见患者年龄、是否新发、是否合并高血压、脑脊液细胞数、上下肢运动功能以及躯体各项感觉水平均与放射科医生定性的结果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究其原因,据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7]显示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有着显著而集中的高发年龄段(多集中在40~50岁),可见与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中40~50岁年龄所占比例大幅高于其他年龄段者,与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不同,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虽然也以40~50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但与其他年龄段比较的差异没有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悬殊;提示相比于其他与此病核磁共振检查表现类似的病种(脊髓蛛网膜炎、椎间盘突出、脊椎结核等)而言其发病的人群分布在年龄层上相对集中,这可能是影响定性结果的有关因素;此外,新发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可能影响到最终定性,可能由于患者是首次因为此类疾病接受核磁共振检查从而对检查过程存在一定的心理恐惧,从而造成检查过程中的不自主行为影响检查结果的可能[8,9]。从其他社会人口学因素以及相关临床症状表现上来看,与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相关因素对比,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没有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多;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脊柱X线平片异常与正常比例的对比更不明显;上下肢运动能力上正常与异常者的比例接近,而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正常者比例相对更高,只有少数表现异常;躯体感觉水平正常比例也低于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比例;脑脊液细胞数的正常与异常对比也没有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对比悬殊;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脊柱X线平片异常与正常比例的对比更不明显;上下肢运动能力上正常与异常者的比例接近,而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正常者比例相对更高,只有少数表现异常;躯体感觉水平正常比例也低于非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比例;均为辅助MRI特征共同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利依据。

猜你喜欢

阅片放射科髓内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FRCR资格考试解剖模块对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影像解剖教学的启示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在宫颈病变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ThinPrep玻片扫描分析影像系统在子宫颈细胞学中的临床应用
人工智能阅片在体检肺结节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放射科应急防控管理方案的探讨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