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2022-03-16黎海兰陈望廷湛婷婷廖尉恩
黎海兰 陈望廷 湛婷婷 廖尉恩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高州 525200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病,对患者的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都有直接影响,通常会造成单侧肢体瘫痪或失语等[1-2]。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能使神经系统形成感应电流,是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代谢的脑功能损伤治疗方式。而治疗脑卒中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其运动及帮助运动功能的恢复。针对脑卒中患者,应用经颅磁刺激的方式,能够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转变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率,影响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分泌,刺激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干扰大脑功能。有关研究显示,针对脑卒中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方式,在改善运动水平和运动功能上取得的价值较高[3]。为探究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本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共60例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60例,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纳入标准:患者一般资料完整;有良好依从性;符合手术指征;符合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诊断标准[4];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合并精神疾病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临床资料不全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4~76岁,平均(48.5±5.3)岁,脑梗死12例,脑出血18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5~75岁,平均(48.8±5.2)岁,脑梗死13例,脑出血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单纯常规康复训练,不实施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患者实施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同时给予一定的运动康复训练。训练关于运动功能的肌肉、器官,重塑神经功能区域,修复受损神经元,增强运动协调力和肌肉收缩力。指导患者实施健肢、患肢主动训练和交叉运动,包括如厕、洗浴、穿脱衣服等。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肯定其取得的康复效果。在具体的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宣教,分析每一阶段不同的危险因素,重新建立脑卒中康复期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信心。
1.2.2 观察组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基于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加用颅磁刺激方式进行干预治疗。采取坐位,全身放松,选取CCY-I经颅磁刺激仪(武汉依瑞德公司),将颅骨表面和磁刺激线圈(直径12.5 cm)相切,刺激强度80%RMT,频率1 Hz,健侧头颅顶部M1区是主要的刺激点,每次治疗30个序列,20个脉冲为一个序列。同时在左额叶前部外侧放置线圈,和治疗部位头皮相切,每次治疗30个序列,治疗5 s时间休息20 s为一个序列。低强度每天上午治疗1次,高强度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治疗,每周5 d,共2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不良反应、运动功能评分等。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5]:应用巴氏指数(BI)量表、改良巴氏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共16个项目,最高得分为64分,每个项目0~4分,包含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记忆力、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能力越强。②神经功能缺损情况[6]: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评分范围为0~42分。分级:重度卒中21~42分;中重度卒中15~20分;中度卒中5~14分;轻度卒中/小卒中1~4分;正常或近乎正常0分。③不良反应[7]:主要包含轻微头痛、头晕。④运动功能评分[8]: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运动功能评分法,在结束治疗后,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s)
组别 n 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 解决问题能力 记忆力 学习能力观察组 30 25.97±5.45 23.18±5.36 23.38±5.17 23.39±5.35 26.49±5.61对照组 30 18.01±5.31 17.61±5.21 17.21±5.12 17.22±5.21 18.61±5.52 t值 5.458 4.427 5.097 4.893 5.938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治疗后2 h、半个月,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半个月较治疗后2 h时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 h治疗后半个月 F值 P值观察组 30 19.1±5.1 13.4±5.4 7.1±2.8 11.2970.000对照组 30 19.2±5.2 17.3±5.5 12.1±4.9 5.442 0.000 t值 0.082 3.035 5.315 P值 0.934 0.002 0.000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n(%)]
2.4 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上肢 下肢观察组 30 37.90±8.25 18.96±5.19对照组 30 32.35±7.84 14.25±4.15 t值 5.655 4.235 P值 0.000 0.004
3 讨论
脑卒中是老年患者的常见和多发疾病,其中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占脑卒中患者的2/3,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对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如何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极其关键[9-11]。基于此,应当制订、实施必要且系统化的康复治疗计划,应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加强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需要注意的是,脑卒中后情绪、运动和肢体功能恢复,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均成为脑卒中治疗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视空间功能障碍和执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突出特点[12-14]。通常情况下,患者表现为执行功能和早期注意力损伤,信息加工迟缓等现象。而计算能力降低、智力活动迟缓,也是脑卒中主要的运动功能障碍。观察组患者实施的经颅磁刺激技术,对大脑神经产生刺激作用,磁信号经颅骨不发生衰减,具有无痛、无创的特点,能够探索高级运动和脑功能。按照频率、重复脉冲,划分成高频、低频,主要针对同一刺激部位实施快节律高频或慢节律低频的重复脉冲。通过改变刺激频率,实现抑制或兴奋局部大脑皮质的作用,即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机制[15]。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高强度、频率可兴奋刺激部位神经。通过调整脉冲的刺激部位、线圈方向、强度、频率等,不同大脑功能能够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16]。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对照组均更高,提示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颅磁刺激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用显著;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在治疗后2 h、半个月,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半个月较治疗后2 h的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颅磁刺激治疗,可以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患者疾病预后;观察组总不良反应为1例(3.33%),较对照组的7例(23.33%)更低,提示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颅磁刺激治疗,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提示,对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颅磁刺激治疗的方式,能够重建部分损伤的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增加传递功能,改善突触的可塑性。经一段时间的治疗,经多次累积的生物效应,使后续效应更为明显,发生了生物学放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引起脑卒中主要因素包含年龄、不良生活方式、血管性危险因素、性别等,其致残、病死率高,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实施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获得显著改善,且运动功能显著提升,作用显著、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临床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NIHSS和运动功能评分,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