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03-16蒋寿杰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2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蒋寿杰

摘要: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完成是对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肯定,同时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13天的社区实地调研发现,圆梦社区作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典型示范区不但本身具有特殊性,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社区的人口生活现状、经济发展状况、民族文化差异、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旨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生计生活可持续发展,进而加快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 易地扶贫搬迁 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课题《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案例研究——以文山为例》阶段性成果。

圆梦社区作为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广南县下属的一个专门安置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新社区,于2019年7月17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圆梦社区下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广南县高铁站、工业园区、底弄水库移民安置点、县托养中心、民族中学、民族小学等区域。全区面积2.47平方公里,扶贫搬迁入住1533户720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310户6134人,随迁户223户1067人中,水库移民扶贫搬迁147户678人,党员98名。圆梦社区安置点扶贫搬迁安置对象涉及17个乡镇68个村委会254个村小组,居住着壮、汉、苗、瑶、彝等11个少数民族。全区共设住房38栋 1992套,总面积18.53万平方米,按人均住房建设面积20平方米设计,共5种户型,面积分别为40、60、80、100、120平方米。安置点优化布局商业网点、超市、农贸市场等,配套建设民族中学、民族小学、幼儿园、卫生服务站、警务室、就业创业服务站、物业管理等服务机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但需要了解该地区所特有的民族特色性,更要注重整体的规划布局,实施精准的对接措施,才能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发展目标,真正推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但是,以圆梦社区为代表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内心深处仍然依恋“土生土长的传统乡村生活模式”,加之赖以生存的农耕土地逐渐从生产生活中退去,此时,不管是社区管理方式还是搬迁人口安置问题都变成了一大难题。

(一)从以地为生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强化乡村治理效能,始终坚持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放在首位,为推动乡村建设与城镇发展相融合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支撑。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当以土地为主的传统农耕经济逐渐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主的市场经济时,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也将逐渐改变它的发展战略规划,这种变化的本质是市场需求代替了自产自销,同时伴随土地资源逐渐消失,随之带来“人地关系”——“人城关系”的转变。生计生活问题是否得到合理解决是影响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不仅仅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活着就行”,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活得更好,发展得更长久”,对于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来说,从传统乡村生活模式到都市消费方式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为简单的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改變,更表现为他们内在的生活思维模式的转变。因此,必须坚持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民族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富裕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改变生产组织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科学合理配置。现代市场经济注重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生产销售一体化、住房补贴、就业安置、人才引进、对外贸易等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目前对于以圆梦社区为代表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却面临着搬迁后土地资源的再利用问题。为了增加搬迁后社区居民的收入,实现土地流转增收,切实落实好“搬出去、稳得住、能致富”的政策方针,必须开展社区“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对于已经习惯了在“土地”上谋生的人来说,随着原先土地资源优势的消失,人们从之前居住地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完全不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大部分人只能坐以待毙,此时,不管是社区里面的公益性岗位招聘还是政府的就业帮扶政策无疑成为稳定社区居民的定心丸,为其在城镇中安定下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扶贫搬迁之后社区居民如何谋生、如何增收、如何致富,这些都需要在未来发展中特别关注。当前需要不断拓宽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信息渠道,利用社区平台优势积极鼓励居民对外拓宽交流面,引进更多企事业单位,不断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全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从以劳为主到多渠道拓宽就业择业方式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圆梦社区居民靠出卖劳动力维生,因此,必须把社区平台和市场就业择业信息网对接起来,借助政策优势,把社区和市场连成一体,实时发布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择业渠道,多路径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逐步缓解搬迁后居民的生计开销问题,真正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快速推进。进一步了解后知道,目前广南县政府针对圆梦社区可持续发展出台了多项帮扶措施,其中“七个一批”产业扶贫与就业保障政策的实施解决了社区在管理和发展中的很多难题,进一步提高了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就业数量与质量,推动了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搬迁社区的管理发展模式。

始终围绕就近就地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外出务工三大主线,拓宽多渠道就业方式,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走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搬得进,稳得住”的目标。因此,在圆梦社区内部一是通过创新党建模式,以党建活动带动就业,增强民族团结,推动社区管理制度化,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二是鼓励搬迁居民积极自主创业,通过对接外来企业,实现劳务输出;三是建设扶贫车间、实施奖励制度,建立工资补偿机制等措施不断激发社区居民创业就业积极性;四是把社区服务打造成推送信息的就业平台,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五是鼓励居民在社区开设商铺,以低价优惠政策帮助部分社区居民解决顾家与就业矛盾的问题;六是强技能培训,通过分团帮扶的原则,按照每800人为一个团体为其设立一个就业信息平台,实时推送最新的就业信息,真正实现内外联动,一体化促进社区生计生活方式升级转变。

(一)社区人口生计方式转变

乡村振兴背景下社区人才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资源加速流失。以土地为生的传统乡村经济生产生活模式被市场经济的生产消费模式所取代,一系列的生产、消费、贸易往来影响着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生计方式的选择,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很多人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市民”身份的转变,面对各类全新的消费方式时会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要想找到新的谋生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不断适应城市生活,不管是外出务工,还是居家谋生,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方式,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目前社区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外出打工,一是收入来源稳定,延续了之前的生计模式,二是投入风险较小,劳动的付出与收入基本成正比;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因为时间充足、资金充裕、思想开明,所以也会从事一些高收入与高风险相伴的投资创业活动,但这种方式不具备大规模的推广经验,很少有人能够承担失败的后果,特别对于还没站稳脚跟的易地扶贫搬迁居民来说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社区人口生活方式转变

从传统的乡村生活模式到现代都市消费模式的转变极大的冲击着搬迁人口的心理防线,其中最明显表现在经济上的入不敷出。从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方式到处处需要花钱的城镇消费方式,这对于很多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来说是很大的压力,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赚钱比花钱更能带给他们安全感,更能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人口的流动,导致社会就业问题越来越紧张,人口的急速流动不仅增加了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同时伴随着原本生活方式改变而来是全新的消费方式,这让更多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更加不适应新的城镇生活,一方面从市场经济中得不到更多的收入回馈,反而要花费更多额外的开支,导致生活困境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集中化、规模化的强流动人口的出现使得很多工厂容纳不下这么多的刚需就业人口,从而社会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搬到社区后,人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呆在空荡的房间里,随着生活经济压力的加重,他们的心理和情绪会变得不安,这也给社区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

(三)经济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不同的民族、性别、年龄,政府在综合考量后设置了不一样的就业岗位,但是工资待遇却缺乏竞争力。一方面,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就业帮扶政策不能完全覆盖并适应所有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很多人为了生计需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因为后续政府部门的保障措施和保障体系还需完善,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需迈进,制约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经济增收,从而陷入一个不良循环中。目前来看,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无法充分满足就业需求,加之工资低、加班时间长、基本的医疗卫生开销以及社区物业管理费等進一步加重了社区居民的经济压力和生活负担,导致他们没有更多余力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严重影响了自我发展和社区治理。

(四)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受限

产业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产业体系发展不健全,新兴产业发展受限,使得产业振兴的举措在社区的迟迟不能落地开展,成为影响社区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计生活困境的重要原因。易地扶贫搬迁之前很多人家里的耕地主要用来种植玉米,小麦,果树等经济含量较低的作物,种植技术含量低、管理难度小,经济产值少;而搬迁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推动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是一些现代化的农业和畜牧业,其种、养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较大、但经济效益较好。可是,面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缺乏发展产业的技术,导致产业的建立、发展和推广受到阻碍;第二,产业的空间分配不均,如何合理部署,实现由点带面的产业体系化发展成了难题;第三,新兴产业要想获得更快的发展就需要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多产业协调发展的体制,但是目前圆梦社区产业发展层次不平衡、监管效度不够、储备资金不足,因而并不具备长久发展的能力。

(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建立产业扶贫保障机制

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坚持集中化、规模化管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培育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全面提升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实现产业生产要素全方位拓展化流动,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健全集体产权制度,做好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和产权登记,加强对扶贫搬迁地集体资产的管理,推动“解决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就业问题要实现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有效结合”,实现以产业发展带动社会就业,不断完善产业扶贫机制,增强产业内生动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引进更多优秀企业,始终坚持集中管理——龙头带领的模式,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二)強化居民职业素养,实现以技能创造新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发展产业,更要以文化和人才来推动乡村振兴。因此,建立系统科学的文化教育发展体系,以文化教育培植科技人才,从而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允许农民自由流动是减贫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强化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技能能力,把他们从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大胆探索更多的市场经济发展可能性,体验现代化的生计生活方式。比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后输出到全国各地进行就业;结合当前用工量大的岗位需求,增加就业岗位,增强培训质量;结合时代需求,找准就业方向,开展家庭保洁、家政服务、汽车维修、焊接等短期技能培训,帮助扶贫搬迁人口掌握基本的谋生技能,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快速发展。

(三)盘活现存土地资源,确保社区居民保底收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乡村独有的自然优势,把乡村建设与城镇化的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城—区—乡融合发展体制建设。同时,必须盘活搬迁后的土地资源,通过多种方式使土地资源转变为一部分经济收入,解决好后续的土地遗留问题,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因此,加快土地资源流转安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经济收益的一大重要举措。当大量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移居到城镇后,迁出地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得以缓解,从而为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社区在管理和规划上一方面可以把扶贫搬迁前的耕地、林地、宅基地等土地资源采取土地流转和入股的方式进行科学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利用一系列涉农政策进行盘活,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种植公益林、种植经济林等方式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加保底收益。

(四)整合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建设基础设施

习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把组织振兴落实到位,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农村基层组织,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首要目标,坚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好扶贫资金分配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社区多主体协调运行机制。社区可以通过引进外来资金、按户自筹资金的方式统筹资金,建立社区就业信息平台、引进企业、推广民族手工艺品、改善管理机制、建立便民超市、建设基础娱乐健身设施等措施不断壮大社区集体经济规模,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行“报团取暖”式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探索全新的合作方式,不断整合利用资源,加快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改善社区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开发公益性岗位,尽力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生活消费维持在稳定水平,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拓宽居民就业择业空间。

总之,在推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实现“增富、保稳、促学”的稳定性、在协调政府、社会、社区之间的衔接性、在帮助社区居民转变思想,实现由“村民到市民”观念的转变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融合,结合乡村振兴的大背景,探索全新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相结合,从根本上找寻新的治理方式。因此,不管是以产业发展带动社会就业或是通过提高专业技能水平逐步改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最终就是要实现产业扶贫促就业、人人生活幸福安稳、户户生计生财有道的目标。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编辑:李政

3552501908283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河北省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