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振兴建设问题研究

2022-03-16郭廓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郭廓

摘要:实施数字乡村创新工程,是未来较长时期内乡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所进行的根本性谋划和决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对农业农村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发挥数据、信息、知识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作用,依靠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关键词:数字赋能 数字农业 乡村振兴

当今时代,数字化趋势已成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强大引擎,根据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国家正在规划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产业数字化提质增效确立改革方向和市场原则,逐步引导要素向数字生产力集聚,并强化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赋能和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加快农业农村新旧动能转换,用数字红利释放市场需求,创新驱动助力农村产业升级,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既能对冲疫情影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又是缓解外部紧张局势的有效途径,因而更具有实质性意义。

一、数字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一)数字加持,固守粮食安全底线

科技支撑是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在,依靠数字农业精准发力可以有效保障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它既是创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维系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能够有效缓解目前粮食需求总量刚性增长趋势带来的压力。据国内市场预测数据披露,到2025年我国数字农业将产生万亿生产规模。在此背景下,中央地方两级政府联手互联网企业齐心协力深耕“互联网+农业”,持续释放农业创新资源优势,推动区块链、物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应用落地,并且已经在布局数字化赋能农业全产业链方面展开深度研发和推广应用。其中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已经实现突破,一是应用大数据对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实时感知,实时监测每种农作物生长周期和环境信息。二是由“区块链+”构建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强调农产品信息“可溯源”,保证信息透明真实不可篡改,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三是人工智能赋予装备端可以“深度学习”的数字“大脑”,同时为管理平台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咨询。事实证明,这些数字技术能够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高效利用,为农业精准生产与经营提供强大动能,代表着最先进农业生产力。科学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手段是确保粮食产能高效的焦点,对稳定粮食安全保障供需平衡这项基本国策意义重大。

(二)数字赋能,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乡村持续造血,一直把推动产业发展作为实现真脱贫、不返贫的重要举措,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一方面,“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发展愈发呈现出不可阻挡的蓬勃态势,实现从“风生水起”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成势”,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按照实际要求,针对产业规划、制度安排、项目融资、帮扶对象和脱贫成效等业务建设对应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对扶贫开发工作全流程的数据化管理,以此强化“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的示范效用,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农业产业数字化应对疫情导致的经济下滑表现抢眼,为特殊时期稳增长提供长久动力,积极引导数字技术下沉至农村基层,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水平,释放产业创新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农村市场天地广阔大有作为,一直都是互联网企业想要重点开拓领域,脱贫只是第一步,“科技赋能谋福祉,共同富裕奔小康”才是最终目标,让广大农村地区的特色产品在“云端”直连全国大市场,缩短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之间的距离,彻底解决农业渠道“小散弱”难题。如此一来,通过“网络起步、电商崛起、数字普惠”三阶段发展,可以为农业强身健骨,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甚至可以说,数字化掀起科技主导农业革命新浪潮,是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基石,更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良方。

(三)数字创新,培育消费升级大势

在国内疫情稳控形势下,迅速崛起的“宅经济”、非接触配送、直播带货等抢位融入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有序促进复工复产和消费回补,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网络化”“数字化”正在引导越来越多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向乡村各层级、各领域挺进,围绕“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打造农产品上行、农业闭环生态链系统,再借助农村大体量、大市场、大需求优势继而培育乡村数字消费新动力。《报告》显示,2021年,农村数字消费增长势头良好,消费潜力加速释放。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龙头电商企业持续深耕农村市场,在生产端的“最初一公里”推动农产品上行主流化发展,打通农产品供需两端赌点、确保渠道信息对接,引领农村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站上新风口。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21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9549.3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农产品上行持续恢复,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088.2亿元,同比增长4.3%。成绩背后的关键之举是依托“互联网+农业+消费模式”创新,重塑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聚焦农村数字消费必是大势所趋,“提内需,保增长”助力拓展国内消费大市场,并积极带动乡村产业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愿望。

二、数字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数字化发展不均衡

“数字鸿沟”是信息收集、处理、创新能力差异化的最突出体现,换句话说,就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信息时代受众权利并不平等。数字鸿沟正在扩大发展差距,成为继城乡差距、脑体差距、收入差距之后的“第四大差距”,其本身已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日益成为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由于收入贫困与技术落后双重因素叠加,导致部分农村地区人口存在信息教育代际匮乏以及数字素养低下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首次披露我国城乡居民“数字鸿沟”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参差不齐,平均得分仅43.6分(满分为100分,城市人口得分56.3分,农村人口得分35.1分,差距达37.5%),总体处于“不合格”状态。主要体现在:基礎建设和教育投资、数字消费能力、数据收集、发布与协作、产业数字化应用等为主要背景的能力差别。此外,对“流量资产”价值认知的差别也是城乡“数字鸿沟”另一重要体现。数字素养水平实质代表着一种强链接社会关系,城市网络用户能够敏感地捕捉并利用互联网各类信用度、活跃度、知名度、品牌效应、人际关系等相关优质“流量资产”来转化为社会资本,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反观农村,对“流量资产”利用率就相形见绌,有些人还是把互联网当作是娱乐工具,在“流量资产”生产效能上缺少网络协作,也缺少利益责权的共存,即便是实现农产品上行也是停留在重商品,轻口碑;重推广,轻服务阶段。只是看重眼前利益,不重视长远发展,现实里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继续存在和延伸。

(二)项目规划脱离实际

乡村产业数字化不能生搬硬套固定模式,违背发展规律而收割智商税。具体表现在有些数字化改造、升级项目避实就虚,只是方案中塞满“数字”概念,但真正落实时会遇到不少阻力。有些则是紧盯“数字”投资,盲目上马不切实际的大项目,以此为热点大炒“数字”吸金。例如:过渡建设智慧农场、现代产业园等,有些“华而不实”的项目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景观,且缺少风险管控和成本预算,并不具备投入和产出“费效比”功能。资源投入偏向于各类广告宣传,打着“数字化”的旗号过多的借鉴和模仿城市庆典类灯光秀和文艺演出,真正涉及“三农”工作落地落实时,工期延缓、质量缩水、额外又带来光污染和噪音污染现象频发。同时,在有些政府拔苗助长式的扶持下,急于追求资本回报,巧立名目重复立项,盲目引导烧钱扩张,鼓吹随时具备产生利润的能力,深陷资源浪费严重、破坏生态、经营效率低下的困局。此外,项目之间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限制创造力和内部竞争,遇到问题各部门又互相推脱,陷入无休止的方案研究和无意义的消耗,其结果是资源的浪费和进步的停滞,进而产生“严重内卷”,导致整改落实久拖不决甚至成为了弄虚作假的“面子工程”,这些既背离了乡村振兴初衷,还导致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陷入新误区。

(三)科技成果转化面临困难

数字技术带动农业农村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很多技术领域创新没有经过市场验证和应用普及,无法通过规模化而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从实验过渡到市场推广面临不少挑战。突出的问题有:一是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部分科研机构侧重于“重研究,轻实践”,面临“钱变纸容易,纸变钱难”的困局,热衷于理论研究,实践成果寥寥无几,更偏向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发表和奖项申报这类短期内获益更多的活动中。二是创新容错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初期投入大、见效慢,是一个反复探索、不断试错的过程。再加上容错免责制度还不健全,“成王败寇”的传统认知和资本投入风险,利害关系迫使科技企业更看重“拿来主义”和“资本运作”,在创新领域轻易不敢试水。三是科学研究导向偏向化。当下,各类数字化理论和项目研究不乏数量大、投入多、覆盖全,但也存在“只关注数据精准,不关注技术匹配”误区。技术内涵过多要求速度、安全、容量等包含在前沿技术中的数据指标,过度要求“运算速度压倒一切,技术安全压倒一切”的设计理念,而没有充分考虑数字赋能是否覆盖全面,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例如:是否满足各地区农作物土壤、温控、育种和病虫害防治等数据适配性;是否满足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细分市场的营销需求;是否满足农超对接“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大数据匹配。如果不能融合理论数据和实用数据,导致技术下沉时脱离实际应用而出现数值偏差,在转化为实际应用中,直接影响乡村产业与数字技术衔接。

三、促进乡村数字发展对策

(一)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红利

1.弥合接入鸿沟。推进数字乡村发展第一要务就是不断强化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以“三农”为基础开发信息产品,并助推乡村电力、公路、水利、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力争到2025年实现明显缩小城乡“数字差距”的目标。在乡村互联网提质增速方面,重点是加快农村宽带网络普及和农村产业数字化进程,全面实现数字包容,最大限度地享受基本信息服务,让所有城乡居民享有“数字红利”的平等机会。

2.弥合使用鸿沟。既要长久落实降低信息服务成本政策,更要精准发力实现农村居民稳定增收目标。在降低信息服务成本方面,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打破各垄断环节,破除急功近利的传统理念,鼓励企业勇于担责,针对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制定阶梯定价式方案,多举措提升电信服务的普惠性和服务水平,全面推动网络提速提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山区进一步减免收费项目并降低资费标准。归根结底,让农村老百姓担负得起电信资费,长远之计还是在于实施乡村振兴和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其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

3.弥合技能素养鸿沟。在成功解决信息服务支付能力的问题后,如何善用信息技术突破农业生产瓶颈,这与信息技能素养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以强化培训知识技能为抓手,一是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扩大网络应用的覆盖面,强化学生时期的信息认知能力。二是培育有较高信息技能素养的“新农人”,强化跟踪指导“云授课”服务,引导“新农人”创新创业。从以上两方面彻底解决农民在信息素养低能的代际传递问题,推动数字农村建设。

4.弥合价值认知鸿沟。数字资源唯有下沉至乡村才能完成与乡村产业流通、融合。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导向,引导和支持各类资源要素加速向农村流动,解决农村人口因理解、认知、判断和抉择导致的数字差异化问题,摆脱与数字时代脱节困扰,培养本土化高水平的农村信息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要将原有的功能单一和泛娱乐化的农村网络环境打造成为可实现“互联网+农业”集各种知识、资本相融合的数字体系。同时,还要利用亲情、血缘、家庭观念打“情感牌”打通宗亲圈子壁垒,高效利用各类App、营销号、公众号等优质“流量资产”打造社区圈、营销圈、客户圈大力推动涉农服务数据的开放共享。

(二)项目落实到位解决实际问题

乡村数字项目的规划工作应因地制宜、合力而为、合理而为,应本着“节约、实用、适用”的原则,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数字经济新高地,落到实处就应根据要素、环境、规模的差异化区别对待资本经营和技术投入。一是重点扶持适合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项目,以互联网为依托,引入“订单农业”模式,可以随行就市,投入小、见效快、抗风险能力强。以私人农场为例,消费者根据需要自由选购农作物,再由专业农户代为种植看护,而后电商平台提供物流和质量保障服务,线上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监督查看种植全过程,线下可以走进文旅田园,体验农耕文化,让“数字吸睛”“文旅吸金”实实在在地下沉至田间地头,并且采用“先有市场,后生产”的订单模式,可以避免盲目生产和产品滞销。二是谨慎推进“数字大田”示范區建设,“数字大田”是技术集成和产业数字化的实力体现,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撑,适用于土地面积上千公顷的农业种植项目,或者农户已经接受专业化托管服务,并具备“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精准化服务”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现代化农业合作社。因此,应坚持谨慎适度的原则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项目,始终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投资重点应围绕“强基础、惠民生、谋长远”,重在形成精准投资、有效投资,夯实发展后劲。此外,通过数字经济对生产要素产生的协同机制,即“融合数据链、延长创新链、培育人才链”等环节,应率先落实“智网先行,乡贤回归”政策,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大业,培育一批青年“新农人”。

(三)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导向,重点考察知识和技术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评估,构建各领域专家多元评价机制,同时增进知识产权意识为科技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奠定基础。一是要促进提升科技转化积极性。首先,应实行合理而明确的职称分类考核标准。比如,增设“技术特聘岗”,鼓励高水平科研人员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和转化平台,并多渠道持续增加投入,把产学结合主要成果和实际生产力价值作为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的主要参考依据。其次,应做到客观鉴定、精准划分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例如,规定不低于50%转化收益归项目负责人及带领团队所有;同时规定对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法律服务等人员都有一定比例的奖励。二是要完善容错机制鼓励创新。勇于尝试,就意味着勇于“试错”,重点就是平衡创新成本以及建立容错机制,体现对改革者充分的包容。首先,鼓励“试错”之前,领导者必须厘清错误边界。要把推行科技创新中导致经营不善管理不善出现的無意过失与在权力、利益驱使下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别开来;把实验中“摸着石头过河”和现实需求相冲突的瓶颈,与“我行我素不计后果”违背科学规律区别开来;把改革创新中缺乏经验的“敢为”,与盲目决策官僚主义的“乱为”区别开来;把因外界不可抗因素造成损失,与消极无为、玩忽职守区别开来。其次,构建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科技治理、评价体系。结合2021年1月在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示要求,加强科技项目申报与受理、评审与立项、结项与验收等重要环节审批制度,形成覆盖全面、科学诚信,作风学风严谨的信用评价体系。三是要强化创新理论实际效用。数字赋能乡村建设不单是乡村产业在互联网上卖产品,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理论堆叠,而是复杂的综合科学体系。例如:数字农业在科研立项之初,就应率先考虑将农业、气象、环境、工程、物流、遥感等相关学科统一纳入到项目研究体系中,契合生产端和消费端大数据,释放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经济价值。此外,还应深入拓展农业“大数据”的延伸,强调“学科交叉研究、学科多方融合”。积极面向市场,跨行业、跨专业组织专家、政府、科研机构乃至公众等多方利益相关团体参与交叉学科的组织及融合,整区域、整建制、整学科覆盖农业生产、科研、流通、消费、服务等领域。为农业决策制定、社会化服务和综合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赋能,为乡村振兴释放更多数字红利。

参考文献:

[1]郁建兴.以数字化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N].学习时报.2021-6-30.

[2]王小林.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N].社会科学报. 2021-07-22.

[3]商务部研究院《2021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 [EB/OL].新浪科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85582827067208982&wfr=spider&for= pc.2020-12-09.

[4]胡鞍钢,王蔚,周绍杰.鲁钰锋.中国开创“新经济”———从缩小“数字鸿沟”到收获“数字红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3).

[5]陈晓静,朱明,王茂文,曹婷,丁莎莎,严国红.农业科研项目运行质量信息化控制方法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0).

[6]钟秋波.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业信息化与家庭经营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4).

[7]赵哲,刘晏如.高校科研供给侧改革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04).

[8]李成蹊,章安康,陈富平,吴传万,吴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济行为管理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实施科研经济行为“透明工程”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01).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责任编辑:宗宇翔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