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学思政课落实“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评价探究

2022-03-16赵晓洁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赵晓洁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而公共参与是高中政治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通过开展政治学科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有担当的合格公民,从而实现政治学科育人的目标与价值。

【关键词】中学思政课;“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评价途径

自2022秋季,我们国家的所有省份几乎都已开展新高考。 在新高考模式下,中學思政课不仅是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本场所,更是落实学生“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中学思政课通过课堂创设情境、实践体验等多种公共参与方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公共参与”核心素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而且更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切入点和落实阵地。

一、“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评价价值

核心素养的评价的价值不仅在于评价教和学的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如何教”和“如何学”,为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及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可操性的参考指标何依据。

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评价原则

“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评价既涉及到多变的过程又涉及不可预测的结果,虽没有规律可依,但却是有原则可循的。

(一)有效性

是否具有有效性是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评价的首要目标,因为评价的目的在于记录并总结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探索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更好途径。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关键是要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否则评价就是无根之木,无标可达。

(二)评价的开放动态性

评价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不能仅着眼于学生的最终成绩,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的发展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一个可依据可测评的指引,引导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大课堂中形成并持续发展其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与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的能力及有能力实施影响公共活动以及公共决策的政治行为。

(三)可靠性

可靠性即“评价工具在何种程度上持续的、准确地测量学习”。采用何种工具(方式)都要考虑这一工具(方式)能够持续地对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评估,只有一贯的评价才能准确总结出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实际情况,才能把握“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得到何种程度的落实。

(四)多元化

“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评价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家、校、社会共同评价。又要做到评价工具(方式)的多元化,且把动态过程评价和静态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能一标定终身,从而防止偏颇和局限性,以得到关于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达成效果最准确的评价。

(五)公平性

公平性注重着眼个体差异性,学生在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价值观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所以评价不能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公平性虽不能对评价结果起决定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价的结果。

三、“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公共参与”核心素养需要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

评价。所以“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评价要从动态过程评价和静态终结性评价两个方向进行考察。

(一)静态终结性评价

静态终结性评价在我国主要采取的是标准化考试。这是目前教育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标准化考试是开发、管理、得分、按照统一的程序设计的测试。“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在标准化考试常通过选择和开放性问题进行测评评价,标准化的测评通过收集和分析测试的结果,进而判断“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情况。虽然这种标准化测试不能完全 准确地判断“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且得出的结论也相对比较片面,但如这些测试问题被设计的相对科学合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促进学生“公共参与”与核心素养的。并且标准化测试可以对学生的语言建构、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有一定的映射。

(二)动态过程评价

(1)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实际上是一个数字信息的收集,它其实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平台,即对个人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创新、解释等,电子档案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展望和反思,并以此为依据此记录结果的汇总来评价“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且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反思、学会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卷调查

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作为一个变化的因素也影响学生的表现,因此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法来评价“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问卷调查的问题(可包括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设置可融合利益诉求表达及影响公共活动以及公共决策的政治行为的实施,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衡量学生的利益诉求表达能力的行动能力变化。

(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面,基于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评价可以为单一的观察型。在一定时期内,教师可以使用一系列的任务学生的意愿表达观察、学生的行为倾向进行关注,总结和反思中感受,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思维层次来评价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虽然教师评价带有主观性会影响评价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但起码教师评价可以作为最终评价的辅助材料。

【本文系《中学思政课落实“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研究》(课题编号:2021-JKLX-06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辛涛.学业质量标准:连接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考试、评价的桥梁[J].人民教育,2016(19).

[2]袁耿.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落实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58-59.

[3]康跃进.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堂转向[J].黑河教育,2019(03):26-27.

[4]宋树梅.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综述[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5]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172500520279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浅析协作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性场馆与NGO的合作开发
浅析协作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性场馆与NGO的合作开发
新闻跟帖中的话语表达与情感宣泄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公共参与:科学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根本出路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