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开展阅读

2022-03-15高君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赏析意象笔者

◎高君英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建构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认为要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要强化课程内容的整合,设计具体的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促进学习方法的变革。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能结合文体特点、文本赏析方法、整体阅读意识等角度,设计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则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全面提升。

一、基于不同文体,读出韵味

(一)散文,流露充沛感情

在设置阅读学习任务群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体现出文体的特点。任务群的设计要将相同属性的事物放在一起,而文体是文章的重要属性,教师可以将同一文体的作品组合在一起,设计阅读活动。如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可以将散文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深厚情感。

《散步》《紫藤萝瀑布》《老王》等都是散文,但是它们分别属于写事、写景和写人的散文,写作内容不同,文章结构也不同。笔者将它们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参加任务群活动,让他们总结散文的情感特点。

在任务一中,学生要说说这几篇文章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如《散步》展现了作者对家庭的爱,体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紫藤萝瀑布》通过描写藤萝,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老王》展现了老王悲惨的一生,并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学生发现这些作品虽然内容、主题各不相同,但是都充满真实情感。

在总结散文情绪饱满的特点后,笔者安排他们参与到自主创作中,试着在散文中流露自己的情感。如有学生写了自己在毕业前和同伴在校园中欣赏景物,通过描写美景,烘托了心中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校园、同伴的留恋。

散文的结构具有“散而有序”的特点,行文自然流畅,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白其中蕴藏的情感意蕴,这样才能深入品味散文,总结它们的特点。

(二)诗歌,传达抽象意境

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学生还可以围绕诗歌展开精读,结合其中的意象深入分析,说说蕴藏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自主赏析、归纳感悟、尝试创作三个任务,深入了解意象,提升阅读能力。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都是耐人寻味的诗词作品,笔者组织学生参与“意象传意境”主题探究活动。

在任务一中,他们要自主赏析作品,找出意象,并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中蕴藏的寓意,如在《天净沙·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它们不仅展现了苍凉的自然景物,而且还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任务二中,学生要归纳感悟,总结意象的类别,说说各种常见意象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如“月亮”常常用于代表思乡之情,但是也有作品用其展现天地的恒久。

在任务三中,学生要自主创作,他们要试着写出新意象,或者给原有意象赋予新的寓意。如“口罩”是古诗词中没有的意象,在写现代诗的时候,可以用其象征保护、安全等寓意,还可以用来表达隐藏自己真面目。

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意象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物象,作者常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赋予其独特的情感,构筑特殊意境。古今中外,不少意象都有固定的象征意味,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挖掘意象,试着体会其中的隐藏寓意,这样才能提升赏析水平。

(三)小说,显示精神面貌

小说的特点在于有丰富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所以在围绕小说文体组织任务群活动的时候,就要结合其特点设计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分析情节的基础上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面貌,在分析环境描写的同时思考其是否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笔者将《孔乙己》《故乡》等鲁迅创作的小说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参与到“鲁迅小说人物赏析”主题活动。

在任务一中,学生要找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别说明他们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尤其要找出细节描写,看看作者从哪些角度入手展现人物。

在任务二中,学生要将结合事件说说该人物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结合环境描写思考作者如何侧面烘托人物面貌。

在任务三中,他们要总结归纳,说说该人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何种方法展现人物。如有学生认为作者写了孔乙己的死,展现了封建社会对他的迫害,孔乙己受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变得十分懒惰,甚至还有偷窃等恶习。作者创作此人物的目的是为了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引发世人觉醒,对孔乙己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笔者最后还让他们思考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迪,如何在写作中展现出人物的精神特点。如有学生总结认为可以用语言、外貌、心理、动作等细节手法直接展现人物精神,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心理。

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人物形象,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说人物的精神面貌,从而深入挖掘作品主题思想。

二、指向文本内蕴,读出深度

(一)品味含蓄语句,发展思维能力

在设计学习任务群的时候,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质,《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认为语文课程的特质分为语言要素和人文要素这两个部分,在统编版课本中的文章,大多体现了语言美,同时也展现了人文美,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含蓄的词句,总结语言建构和应用的方法,并促使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老王》《台阶》《卖油翁》等作品中都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教师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单元,设计“耐人寻味的句子”任务探究。

在任务一中,学生要找出作品中意义不明的词句,通过辨析、讨论的方法分析其中蕴藏了怎样的寓意。这样他们不仅能理解如何写出含蓄的词句,发展语言建构能力,更能体会到蕴藏其中的人文色彩。如在《老王》中,学生可以说说作者为什么“愧怍”,有学生认为作者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老王,笔者又让他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将作者和老王当成不同的社会人群,基于此来分析。学生认识到这是作者作为知识分子,认为自己不能关注社会弱势人群,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贡献,因此而产生了一宗自责,这也是作者有担当的一种表现。

在任务二中,他们还要参与到自主创作中,修改自己作文中的词句,让它们变得更有思辨性。

在精读品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挖掘词句中蕴藏的丰富情感,不仅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美,更能感受到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阅读水平。

(二)赏析艺术手法,发展学科素养

在任务群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赏析其中的艺术手法,提升审美赏析和创造方面的语文素养。学生可以探究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也可以分析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还可以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课件,让学生一课一得,系统地掌握这些艺术手法。

笔者将《济南的冬天》《白杨礼赞》《春》等课文结合在一起,设计了一系列和艺术手法有关的学习,让学生一课一得,提升学科素养。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子,其使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笔者设置任务,让他们体会景物描写中蕴藏的情感。

《白杨礼赞》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使用了象征手法,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白杨树”象征了什么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春》中运用了各种精美的修辞手法,笔者设计任务,让学生挖掘出作品中的各种修辞句,并进行归类整理,说说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是什么。

在这一系列的学习中,学生每一课都有所得,掌握了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笔者让他们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并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思考如何润色修改自己的散文,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打开自己的创作思路。

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赏析理解了各种艺术手法,而且还总结归纳了这些手法的艺术特点,并参与到自主运用中,这样学生的创作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三、聚焦整体意识,读出境界

(一)融入单元主题,生发哲思

“正确理解大单元教学”,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教师要用一个核心学习任务引领一整个单元,构成一个学习单位,这样设计课程能体现出整体意识,有助于学生读出境界。如可以将具有哲理性的文章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展开单元阅读,进而生发哲思。

《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虽然文体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主题,就是展现了民俗活动,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要融入该主题,让学生探究风俗的价值和内涵。

笔者设计了与之有关的三项活动,一是阅读课文,了解作品中描写了哪些风俗,并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展现了怎样的风俗活动。二是拓展思考,生发哲思,学生要搜索课内外资料,了解中国还有哪些民风民俗,并思考这些风俗活动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社会,要如何保护并发展优秀的民俗文化,如果民俗文化中有一些低俗、迷信的内容,又要如何对待。三是参与到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学生要切实参与家乡的民俗活动,并仿照《安塞腰鼓》的形式,用反复、排比、比喻等手法展现风俗或的具体内容,并说说该风俗活动引发了自己哪些哲思。

阅读鉴赏力指的是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情感等进行深入分析、鉴赏和评价。在深入单元主题,展开哲学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作品的美,陶冶性情,同时也能跳出作品外,深入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二)借助助读系统,诊疗瓶颈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统编版教材的结构特点,借助其中的助学系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语、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等各种不同的内容,利用他们学生可以展开系列自主学习,从而逐步深入地解读作品。

如在教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短诗五首》等课文时,笔者设计了单元自主阅读活动,并将助学系统融入了进去。

在任务一中,学生要初读作品,明确探究主题,此时可以结合“单元导语”,认识到本单元不仅要掌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情感,更要从中体会哲理,激发爱国情怀。

在任务二中,笔者结合了“思考探究”,让学生挖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作品中的意象,说说它们分别代表怎样的意思,品味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

在任务三中,笔者主要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此时纳入了“积累拓展”的内容,让他们续写诗歌,试着加入具有新意的意象。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对现代诗的意象有了深刻理解,并通过自主创作的方式,突破了学习障碍,掌握了诗歌的创作手法。

教师要结合具体学情合理安排助读系统,如在学生初读作品的时候,让他们通过“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在他们的思考不够透彻的时候,引导其阅读“思考探究”,在组织课外拓展活动时,运用“积累拓展”的内容。

(三)加强生活应用,解决问题

在设计单元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将理论学习和生活运用结合在一起,设计一些实践类的任务,让学生试着解决各种问题。这样能在真实情境中唤醒学习动机,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做到在做中学,在用中学。

《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和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都是传记类文章,笔者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设计单元主题活动,并引导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名人创作传记,强化生活应用。

在任务一中,学生要自主阅读各种课内外传记,总结对比它们的特点,思考如何结合人物生平或所处年代,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特点,体现人物精神。

在任务二中,学生要参与读写结合的活动,围绕袁隆平、屠呦呦等名人,搜索他们的生活经历,选择值得学习的材料,进行自主创作,展现人物的高尚品德。最后学生上传作品,笔者在网络上组织了先进人物事迹展,用图片配传记的方式展现各个光辉形象。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任务群都适合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特点和文本特点,选择合适的任务群,设计一系列实用性强的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认为阅读是发展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基础。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阅读、交流和创意表达等活动中,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教师要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设计各种学习任务群,组织他们参与到读写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赏析意象笔者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老师,别走……
意象、形神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步辇图赏析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