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梅丸主久利证治体会

2022-03-15祝子贝马树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脓血厥阴干姜

祝子贝,王 琳,马树梅,任 毅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肛肠科,北京 100043)

乌梅丸方出《伤寒杂病论》厥阴篇,为厥阴主方。本为主治蛔厥,蛔虫上扰,心烦不安,饭后吐蛔者。因其条文后有言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对此方用于炎性肠病、结直肠癌等腹泻久利取得较好疗效。

1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

《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此条文为厥阴病总纲,《注解伤寒论》[1]注释此条“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木生于火……厥阴客热……心中疼热……胃虚客热,饥不欲食……此热在厥阴经也……虚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患者表现出上焦热象,心烦燥热不安,同时胃中嘈杂,时有饥饿感,但不想饮食。给予清热泻下的药物后会出现久利不止的症状,说明患者中焦阳气已虚,不堪攻伐。清代吴谦《医宗金鉴》[2]提出“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其注肺热邪,循经上逆……心中疼热也……则胃中所有者,但水与热耳……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不止矣。”均强调了厥阴之证寒热错杂,脾胃阳虚而下利。

《伤寒论》338条指出:“蛔厥者……而复时烦,此为脏寒……得食而呕……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历代医家注解此条时多以蛔厥入手,以乌梅丸安蛔伏蛔,对“又主久利”论述较少。《伤寒发微》[3]中说:“亦主久利者,以其能去寒湿故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4]阐述此条时指出:“乌梅丸又主久利……久利不止,寒热错杂,脏腑冷暖,下焦不约,适合用乌梅丸。”综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可以看出乌梅丸方证主要治在肝脾胃,针对厥阴经寒热错杂,相火少火勃发,而脾胃阳虚的证候。所以可以此方主治肝胃不和的久利之症。

2 乌梅丸方解

《伤寒论》338条后附乌梅丸全方及服法,本文针对此方用于寒热错杂的下利之症,进行论述。原方中仲景乌梅重用三百枚,以乌梅味酸涩,能收能敛,涩肠止泻。同时《神农本草经读》[5]陈修园注释乌梅主“偏枯不仁,死肌”,说“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所以主之”可见乌梅酸涩收敛之余还可以起到养血以柔肝缓肝的效果,从而调达肝经疏泄,减少下利次数。其次用黄连十六两、黄柏六两,针对勃发的相火少火,黄连黄柏苦寒兼燥,对于下利的症状,还可以加用黄芩,清三焦实火虚火。接下来原方用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五味辛温之品,取其温阳去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能助大便成型,减轻溏泄。余下人参六两、当归四两两味药,人参甘润,补气生津,固护脾胃;当归甘辛润,补血活血,配合乌梅补血养肝。同时人参补气摄血,当归活血,对于久利见下血的症状可以兼顾。

3 乌梅丸加减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黏膜无菌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不明,且极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6]。临床多常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进行治疗,严重多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传统医学将本病归属“肠风”、“久利”等范畴,多以脾肾阳虚论治。临床中可以乌梅丸加减治疗本病。黏液脓血便者,可加用地榆炭、白芨粉,配合人参、当归活血止血;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配合乌梅酸甘化阴,柔肝止痛;排便不尽、里急后重者,可加黄芩、败酱草,联合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解毒敛疮;遇冷复发、四肢不温者,可改桂枝为肉桂,加重附子、干姜以温阳助火。

治疗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一些城市恶性肿瘤疾病中的发病率已上升到前三位[7]。结直肠癌中医学一般归属于“肠覃”、“锁肛痔”“久利”等范畴,治疗多以扶正祛邪为法。临床中以乌梅丸加减多能取到较好效果。便次频、溏泄者,可去川椒、细辛,加重人参、附子、干姜;便脓血者,加三七、白芨等;纳呆消瘦者,可加焦三仙、山药、熟地。

《临证指南医案》应用乌梅丸加减经验。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多次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各种疾病,除蛔厥、疟疾之外,针对乌梅丸经在厥阴阳明,位在肝脾胃,灵活化裁,治以泄肝安胃,将此方用于呕吐、泄泻、肝风、暑陷、疡漏等多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叶天士将乌梅丸十味药分为酸辛甘苦四组,酸味乌梅为主,取其泄肝补津,可配合当归、白芍、地黄等;辛味干姜、细辛、桂枝、附子、川椒,以其温脾胃,散寒化浊,可配合半夏、陈皮、吴茱萸等;苦味黄连、黄柏,取其苦寒燥湿,解毒疗创,又可配用川楝子、黄芩等;甘味人参,取其补气生津培土固中,可配合白术、茯苓。

4 医案举隅

赵某,男,28岁,2021年1月29日以“反复腹泻便脓血5年”就诊。5年前出现腹泻便脓血,日6~8次,大便不成型,黏液如涕,反复发作,手足不温。于某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行病理检查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予口服美沙拉嗪,并美沙拉嗪栓纳肛,症状缓解。近年来反复发作,天寒尤甚。刻下症见腹泻便脓血,日8~10次,大便不成型,伴黏液如涕,时有腹痛,食后脘痞,手足冰凉,纳呆寐差,舌暗红苔薄白,脉虚数。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久利。辨证为脾胃阳虚。予理中丸加减。药用干姜12g,党参15g,炒白术20g,茯苓20g,炙甘草10g,黑附子15g,肉桂12g,酸枣仁30g,炒麦芽12g,地榆炭10g。7剂,日1剂,每日2次。复诊:诸症稍减,改善不明显,情绪波动较大,时有焦躁不安。舌红裂纹苔薄黄,脉虚数。证属寒热错杂。予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15g,干姜10g,黑附子15g,肉桂12g,人参10g,黄连6g,黄芩10g,川椒6g,当归20g,水蛭6g,白芍20g,炒白术30g,茯苓20g,炙甘草10g,酸枣仁30g,炒麦芽12g,地榆炭10g。再诊:诸症改善明显,便次减少、1日4~5次,大便稍成形,便血量少,黏液渐少。药已见效,继续服用。服上方加减2个月余,已无明显不适,已停用美沙拉嗪栓,告知将处方做丸药服用。

按:患者初诊时,腹泻便脓血,脘痞,四末不温,脉虚数。证属脾胃阳虚,予理中丸加减。理中丸方见《伤寒论》159、386、396等条文,病在太阴,可见下利、心下痞等主症,以干姜、党参温脾益气,白术、甘草健脾和中。加附子、肉桂,增加温阳散寒之效。患者药后改善不甚明显,可能的原因是本方未顾及厥阴,对于肝的疏泄功能没有进行调节。全方偏于温燥,所以二诊时舌象有阴伤之象。同时久利易伤阴耗液,从而出现寒热错杂的表现。由此,二诊时改用兼顾肝脾胃的乌梅丸,以乌梅、白芍、当归补血柔肝,改党参为人参益气生津,稍用黄连、黄芩燥湿厚肠,便血较多,配合水蛭、当归、白芍活血止血、去腐生新。三诊时,症状改善明显。该病易复发,需长期服药,故改汤为丸巩固疗效。

猜你喜欢

脓血厥阴干姜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炎症指标联合血栓弹力图在脓血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