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医精神融入公管专业学生“医学人际沟通”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03-15郑淑园李旭波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医患案例

邵 琳,马 晓,郑淑园,田 菲,李旭波,刘 侃**,李 婧

(1 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12932116@qq.com;2 空军军医大学药学系,陕西 西安 710032;3 西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0 前言

“红医精神”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医疗卫生实践中孕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逐渐发展成形,成长、壮大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医疗卫生事业,有力保障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取得伟大胜利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1]。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红医精神内涵,在新时代依然有着重大精神引领意义[2]。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尤其是在为国家培养优秀现代医学人才的大学院校中,如何在教授环节践行红医精神,并使广大青年学子将之传承,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影响深远。本文以“公共关系中的医患人际沟通”案例式教学为例,探索将红医精神的内涵特质贯穿到公管专业“公共关系学”授课教学中,以期促进公共关系理论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同时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投入卫生事业,提高岗位胜任力。

1 “红医精神”指导下“医患人际沟通”课教学设计

1.1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第三次教学改革阶段[3],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公管专业”)培养的卫生管理人员,能否发挥既懂医学基础知识,又善于运用沟通媒介,塑造组织形象、改善医患关系、管理公关危机等作用,是考量其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经考察了解后发现,该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暴露出岗位胜任力不足的问题,如对患者人文关怀不足、共情力低、沟通能力弱等。这时,回过头重新审视既有医学公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中寻找不足之处,我们发现:第一,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人际沟通”课程内容仅2学时,且授课形式以理论概念讲授为主,学生记住了沟通理论、模式等知识,但因缺少实践而难以融会贯通,加之没有临床见习经验,较难做到“学以致用”,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青年大学生生理、心理成长均处于特殊时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尚未完全定型,处于“将熟而未熟”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4]。加之在授课时,部分教师着重教授专业技能知识,而对思政教育内容引入较少,导致思想信念不够坚定,学习动力不足、吃苦钻研精神不够,奉献精神、人文情怀意识较弱等,思想信念的缺乏又反噬了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求知上进的决心,对后期岗位工作的胜任力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针对前述问题,我们在公管专业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改进教学内容及方式,着重考虑加入专业技能实践应用提升以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在授课内容上融入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从中领会、感悟。在组织形式上将多数人的大课改为少数人的小课,以增加课堂实践演练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弘扬红医精神为主线,讲好红医故事。红医精神的精华之处就是引导广大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使命感、职业的神圣感,让学生有了奋斗的动力,这正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不断突破提升的动力源。用好红医精神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学生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红医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习内生动力。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具有使命感和神圣感,以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践行红医精神。专业技能方面,掌握人际沟通的涵义和相关理论;熟悉人际沟通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沟通的障碍;人际沟通在现实工作中的应用技巧;具备融洽医患关系,缓和医患冲突的能力。

教学方式:除基本讲授外,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重现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分析,并讨论。

教学对象:医学院校四年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10人。

课程时长:90分钟(2学时)。

组织方法及时间分配:

①分组:学生按每组3~4名分组,抽取案例(5分钟)。

②练习:各组根据提供的案例及诊疗对话自行设计拓展沟通过程,并进行练习。对于有困难的组别,教师给予指导(20分钟)。

③案例重现:每组学生分饰医生、患者、旁观者进行角色扮演体验,重现案例(15分钟)。

④组内讨论:各角色就各自的感受进行多角度探讨,对体验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进行交流讨论并撰写报告(20分钟)。

⑤各组间报告:各组宣读报告,教师讲评(15分钟)。

⑥教师讲评:教师对照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查漏补缺(15分钟)。

1.3 案例示例

在选择案例时,重点选择涉及医患关系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场景,同时兼顾代表红医精神的事迹,让学生在案例重现时感受医患沟通过程中契合“红医精神”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切身体验违背“红医精神”指导下的沟通方式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

案例示例[5]如下:

<问诊案例>

男性,20岁,患有抑郁症,因睡眠规律紊乱,服药症状未见好转前来就诊。患者有睡前看手机的习惯。

对话(节选):

患者:大夫,你好。(进入诊室)

医生:你好,怎么了?

患者:我最近失眠的厉害。

医生:你之前做过什么检查?

患者:我之前有抑郁症。

医生:那可能是抑郁造成的失眠,吃药了吗?

患者:应该是的,药我一直吃着,可还是睡不着。

医生:那你睡觉之前是不是一直在玩手机?

患者:嗯,反正睡不着,又没有其他可以做的事儿,就一直玩。

医生: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手机的亮光加重了失眠。你睡觉前试一下别玩手机。

患者:要是能睡着我也不会玩手机了。大夫,还有什么办法没有?

医生:白天有没有做什么运动?

……

<共情案例>

独身女性,40岁,10个月前因失眠到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为失眠症。在该医院接受药物疗法但症状未得到改善。患者对医院给出的失眠与年龄有关的解释并不满意,辗转数家医院症状仍未改善。今天该患者来到你工作的医院就诊,在接诊过程中,除抱怨失眠外,还声泪俱下的抱怨去过的医院查不出自己的病因,治不好自己的失眠。谈话中充斥着对医院的不信任感。

对话(节选):

医生:也就是说,您一直都没有查出病因,但您还一直在坚持吃药,您到目前为止的努力是在让人佩服。

患者:是啊,可是吃了他们开的药还是睡不着正常吗?怎么就没有人理解我的痛苦呢?

医生:那是什么原因支持您还能够到我这里就诊呢?

患者:我也没有个可以商量的人,这种状态要是一直持续下去可怎么办?我这个病到哪儿都治不好。(落泪)

医生:虽然如此,您不是一直在为摆脱这种状态而努力着吗?能够一直坚持下来,本身就很不容易。

患者:光哭也不是个办法,跟父母或兄弟姐妹说也平白让他们担心,所以我一直瞒着,谁也没说。

医生:您生着病还关心着家人们啊。

“开平”取“开通敉平”之义,指闭塞的地方开发通达,使时局安宁太平。据史料记载,后梁太祖开平年间(公元907—911年)钱元瓘率民工增建内城,又名子城,位于郡城正中部分,周围三里十五步,呈梯形,城上有四楼,即东楼、西楼、南楼(谯楼,现称鼓楼)、北楼。瓘在温州时,喜欢招纳文士,注重安抚民心,减免租税,兴修水利,开展海上交通,使温州有了一个安宁稳定的局面。“开平”之义与当时的时局恰好吻合,且也有兴修水利记载,故推测古闸就在五代后梁的开平年间修建,距今1100年。作为我国古代水则发展史第三阶段 “平字水则”的代表“永嘉水则”,其历史前溯了180多年。

……

2 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

为解决课时有限及临床现场观摩缺乏的问题,我们贯彻红医精神新时期的时代价值,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创造性地使用案例重现的办法,继承和发扬先辈们关于医学文化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传承医学院校在医德医风方面的优秀文化[6],并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宗旨,不断创新。如何在教学中用红医精神武装医学生的头脑,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核心,我们摸索出了一条“理论-体验-实践-反思”的道路,以下将围绕以红医精神为主旨的案例及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2.1 红医精神指导下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构建融洽的医患关系,理想的状态是医生和患者构建共情关系。但是一方面医生为了保证医疗质量,有时会将关注点放到疾病上而忽视了“患病的人”[7],这种理性抑制情感调控机能的结果就是对患者疾苦的共情力减小。例如共情案例中,观察者角色的学生能够更快总结出患者愤怒的原因是出于孤独感(痛苦不被医生和家人理解)和危机感(对持续失眠的不安),从而发现对话中医生所用的共情技巧的意义所在。

通过案例了解医疗沟通中医生和患者的特征后,公管专业学生就开始积极考虑自己作为管理者的责任和可以做的工作。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处在观察者位置的角色能够站在客观角度介入整个沟通过程,更容易了解患者的感情背景和医生的应对情况。通过案例重现,学生自己发现沟通的重要性,找准医疗沟通重点,认识管理者在调解医患矛盾中的作用,自然而然培养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增强了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信心。

2.2 红医精神引领下的尊重患者、共同参与健康守护

红医精神的“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在新时代的表现就是“尊重患者、共同参与”[8]。以患者为中心就是尊重患者的体现,诊疗中了解患者的背景,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确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决策。治疗过程中激发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其治疗意愿,把维护自身健康不仅视为医生的责任也是自己应该时刻关注的习惯。医学公共管理工作者作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执行者,应该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在医疗沟通中身体力行。这就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诉求具体应对。

而在确定治疗方案时,为体现患者中心的服务宗旨,患者的参与必不可少。用人际沟通理论来解释,制定治疗方案时没有共同决策的医患关系就是“父母”沟通状态;而医生和患者理解互相之间在选择方案时存在差异,通过沟通来消除这个差异则是理想的“成人”沟通状态,可以使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因此设计案例时,根据共同决策的“医患参与”“共有信息”“了解诉求”“达成共识”四个构成要素,将共同决策的对话技巧融入对话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在平等关系下作出的决策更容易让患者接受。例如通过“你不用着急选择,可以和家人讨论一下再决定。也不用马上作出选择,下次来再决定也可以”,告诉患者医生支持他的决定等。通过共同决策,达到尊重患者、共同参与的目的。

3 追求“技术优良,精益求精”,不断丰富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

红医精神的“政治坚定”为服务人民指明了方向,而“技术优良”为服务质量提供了保障[9]。因此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正是新时期公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追求的目标。为此,通过案例重现,让学生了解医疗沟通中容易陷入的沟通误区、掌握提问技巧以及激发患者动力配合治疗的办法以提高服务品质。

第一,探索提问技巧。

明确了“共情-理解-共享”的沟通顺序后,就需要知道如何使用沟通技巧来实现。医疗沟通因为要聚焦患者身体的变化来做出诊断,因此比起其他沟通会更高频率的使用到提问。好的提问技巧会更加容易引导患者倾诉,从而获得确认病情的信息;而缺乏技巧的提问则会让患者对医疗工作者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为此在设计案例对话时,交替使用“闭锁型提问”和“开放型提问”,让学生在实际对话中体会两种提问方式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而学会根据患者的特征、症状的程度、病情的紧急性来决定提问的方式。在案例重现中,设计了“确认理解情况”和“告知副作用”两个场景,让医生角色分别使用“开放型提问”和“闭锁型提问”来传达自己的意图,讨论时让患者角色谈一下自己的感觉。在形成的报告中“患者”的反馈如表1所示,通过反馈,学生学会了使用恰当的提问技巧减少提问冲击性和防止沟通出现偏差的办法。

表1 面对“开放型提问”和“闭锁型提问”患者的感受

第二,避免沟通误区。

倾听患者的表述是医疗工作者基本的沟通方式。但是有研究表明[10],半数以上的医生在问诊时没有给患者留够足够的倾诉时间,在中途就打断了他们。医患之间交流不足是导致医患矛盾的风险之一。表2是常见的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六个沟通误区,了解这些误区可以帮助医院管理人员在调解纠纷时发现矛盾焦点,在做岗前培训时强调问诊中避免出现这些沟通误区是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的办法。

表2 沟通误区及特征

为此,在教学问诊设计时,将沟通误区有机的嵌入对话中,让学生体会、观察和思考这些误区给医患关系带来的问题。最后通过讨论,学生们认为在医疗沟通过程中,特别是在接诊的开始阶段,向患者传递我对你的处境表示关心(共情),我支持你到目前为止做的努力(理解),我想要和你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共享)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激发患者动力。

医生的工作是引导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当患者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医生通常会条件反射式的给予纠正,这种做法有时会让患者感到医生不理解自己,从而产生抵触心理。作为医院的管理工作者要塑造医院形象、组织健康宣教活动、进行岗前培训、解决医患纠纷都需要进行沟通工作。为此有必要了解医疗沟通中,如何提高患者医从性,积极配合治疗。

以“对妊娠女性尝试戒烟”案例为例,扮演患者的学生认为交谈过程中引起自己反感的对话如表3所示。那么有效地避开这些对话方式,就可以让医生避免成为患者选择健康生活的“阻碍者”。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以患者为中心,激发患者动力的“OARS”沟通方式。

表3 影响患者动力的对话

OARS是开放式提问(open questions)、肯定(affirmation)、确认(reflection)、归纳(smmary)的首字母。“肯定”就是在沟通过程中强调患者向健康方面改变的心情这种积极层面,有助于和患者构建良好的关系。“确认”就是医生重复患者的发言,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向患者传递理解他的含义,二是确认医生自己判断的正确与否。“归纳”就是将患者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时建议尽可能使用患者的原话以传递共情,表现出理解患者,支持其做出改变的决定。

4 结语

本文通过将红医精神融入公管专业学生“医学人际沟通”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从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入手,在公管专业课程教学中,与红医精神思紧密结合,对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加强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身专业、在专业技术提升上实现精益求精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是对传承红色基因事业的忠诚实践,继承我国医学院校的优良文化传统,着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红医精神有机结合于案例重现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优良的医学职业道德与信念,充分展示红医精神引领下医学院校文化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红色”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医患案例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人际沟通技巧在对台传播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