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立中央大学造园教育的发展及影响

2022-03-15林广思

中国园林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央大学农学院庭园

林广思

黄雯雯

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厘清历史的根基,尤其是作为学科支柱的教育,需要回溯源流,研究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等,建立师承谱系和知识脉络。20世纪20年代起,现代风景园林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LA)的概念和课程传入中国,最早的专业课程是森林系和园艺系开设的庭园学或造园学[1]。丁绍刚等认为我国近代风景园林课程孕育自农校[2],最新的资料也指向并印证了这一观点,例如岭南大学农科于1917年最早开设“Landscaping”(造景)课程[3];国立东南大学农科较早形成了完整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2]。然而,陈植先生曾说:“(造园)我国大学农、工两学院中有关学系中列入教学计划从二十年代(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但当初有些工学院的建筑系及农学院的园艺系,因受法国、日本体制仅设庭园学的影响,也有仅开庭园学的。[4]”因此,追溯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来源不能忽视工学院建筑系中庭园相关课程的影响。实际上,这些造园类课程在国立中央大学的园艺、森林和建筑工程等科系均有设置。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毕业生的影响来看,国立中央大学是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成立之前最为重要的几所造园教育高校之一,值得开展全面和系统的个案研究。

根据现有资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于1919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园艺系,后于1922年并入国立东南大学,扩充为其农科,设园艺系[5]。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等9校合并,形成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其农学院的园艺和森林科(系)曾开设庭园学、造园学课程,其工学院的建筑工程科(系)曾开设庭园制图课程[1]。那么,不同院系中的造园类课程是否相关又有何特色?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和行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尽管有些论文提到了国立中央大学的一些造园教育情况[1-2,6],但是目前还缺乏基于翔实史料的完整描述。本文基于当前在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收集到最全面的史料,拟从工、农学院2条脉络,梳理国立中央大学园艺、森林和建筑工程科(系)中造园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设置原因及授课教师,分析其造园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实践,以及其后来对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和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影响,为完善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从孕育到建立的历史研究提供准确史实。根据国立中央大学的办学时间,本文的研究时间是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成立,至1949年该校易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图1),统称为“国立中央大学”。

图1 国立中央大学及其园艺科(系)和建筑科(系)的发展历程(作者绘)

1936年,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各系已经设立研究室,并配置可供教学试验研究的附属场地[7]28[8];比如,园艺系设有庭园研究室(分设造园、花卉、观赏树木3组)[9]。由此,可以认为造园、花卉和观赏树木正是其庭园研究的3个主要领域,这也是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早期教育的专业课程。

1 园艺科(系)庭园专业课程的设置

1.1 庭园学、庭园制图和造园学课程

1923年5月出版的《国立东南大学农科六年间概况》回顾了园艺系自1921年成立2年来的情况[5]。该系研究果树、蔬菜和花卉3项,教员有葛敬中(1892—1980)、王太乙(1896—1967)、吴耕民(1896—1991)、范赉(1898—1937,字肖岩)等人。与庭园相关的课程有“园亭建筑学”,具体开设情况未知。

在1927—1928学年,该校农学院园艺门一共开设了3门课程,包括“庭园学”(3名学生)、“普通园艺”(5名学生)和“苗圃”(2名学生)[10]20。“庭园学”课程教授庭园设计(包括形式庭园、浪漫派庭园、混合式庭园)、庭园施工和庭园管理[10]45-46。该学年园艺门的教师有李驹(1900—1982,又名李超然)、郭须静(1890—1933)、范赉等。根据任课教师的生平经历和论著可判断,李驹主讲苗圃学、郭须静主讲普通园艺学、范赉主讲庭园学。

至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庭园相关课程又增设“庭园制图”。“庭园学”和“庭园制图”是园艺科4年级必修课,前者教授庭园分类、沿革、形式、施工和管理等内容,后者教授测量方法、图稿绘画法、上色法、庭园设计和花坛设计等内容。从授课内容看,庭园课程的重视理论和实践并行,涵盖设计、制图、施工和管理等造园全过程的知识。

1932年6月后,农学院园艺系合并入森林系,李寅恭(1884—1958)任系主任[11],1933年秋又恢复园艺系[7]28。1931—1933年,陈植(1899—1989)在森林系开设了造园学课程[12]。此前,他于1930年出版的《都市与公园论》中将Landscape Architecture译为“造园学”。显然,中央大学农学院的课程“庭园学”改为“造园学”是陈植的主张,该名称此后固定下来。此外,陈植的《造园学概论》就是作为讲义分发给同学并修改增补而成,该书汇集了他在中央大学教授造园学的经验[1]。

此后,园艺系和森林系均有开设造园相关课程,任课教师有曾勉(1901—1988)、毛宗良(1897—1970)。“造园学”课程是园艺系第4学年第2学期的必修课,授课内容不变[13]49-50[14-15]。“庭园及行道树”课程是森林系第4学年选修课程,教授庭园美学、选树配置、园囿设计,以及各种树的形态和性质[13]13;46。曾勉于1934—1942年任园艺系教授,先后讲授过“庭园学”“观赏树木学”等课程。根据学生的描述,毛宗良在1944—1946年开设的“造园学”课程专门研究庭园布置和风景设计[16],主要讲授法国规则式庭园和英国自然式园林[17]。上述课程开设情况详见表1。

1.2 花卉及其他园艺相关课程

“花卉园艺学”课最早由吴耕民于1923年开设[18]。吴耕民为开设此课,于1921年向法国费赫莫汉(Vilmorin)种苗公司购进该公司全套草本和木本花卉种子,经播种栽培观察调查后开设此课,并编写了讲义[17]。

根据陆费执(1892—?)于1926年编著出版的《中等园艺学》,可知陆费执是东南大学园艺系教授。该书分总论、美术园艺、花卉园艺等,就园艺植物之种类及繁殖方法详细论列,兼及庭园、花坛、盆栽等之设施与管理。可见,陆费执对造园学亦有所了解,于1928年前可能开设过造园、花卉园艺方面的课程。

1929—1930学年,与庭园相关的课程还有“露地花卉”“温室花卉”[19]20-21;52-53。“露地花卉”是3年级必修课,教授花卉的品种、管理、栽培等内容。“温室花卉”是4年级必修课,教授温室花卉的繁殖法、分类法等内容。至1934年,与庭园相关的课程又增“观赏树木”课程。“观赏树木”是3年级必修课,教授庭园中乔木和灌木的配置方法、各种观叶观花观果树木的性状,以及蔓性藩篱、假山用树木和行道树等内容[16]。1944年,观赏树木课程由杨衔晋兼职讲授[20],讲习富有观赏价值之木本植物,这是为了点缀风景和布置庭园;花卉园艺课程由朝鲜人金允叙讲授,将温室花卉与露地花卉合而为一,详尽阐述分类、栽培和管理等。上述课程开设情况详见表2。

目前未能找到园艺系庭园研究室的相关资料,但根据“露地花卉”“温室花卉”“观赏树木”等课程的设置,早期的庭园专业教育转向体系化和专业化。1944年,园艺系开设了蔬菜园艺、果树园艺、观赏树木、花卉园艺、园艺利用、造园学、园艺育种和苗圃学8门课程[16];园艺系的园艺实习场面积数十亩,中分蔬菜、花卉、果树及观赏树木四区[16]。1946—1948年12月,章守玉(1897—1985,又名章君瑜)受聘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其后,他于1949年8月,应毛宗良之邀,任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教授,共同创立了园艺系观赏组[1]。

2 建筑工程科(系)庭园课程的设置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于1924年在课程体系中设立“庭园设计”课程[21]。根据1924年6月出版的《江苏中等以上学校投考须知》“学生操行成绩表”[22],该科于1925年秋季或1926年春季学期开始讲授“庭园设计”课程。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科成立后,仍保留了庭园相关课程。根据1928年9月出版的《国立中央大学一览》“建筑工程科学程一览表”,“庭园图案”(Landscape Design)课程安排在第3学年第1学期,被标记为“他院之课程”[10]24-25(表3)。从名称上看,正是农学院园艺门开设的“庭园学”课程。对比工学院建筑工程科和农学院园艺门在1927—1928学年各课程的学生数量,发现建筑工程科的学生没有学习园艺门的庭园学课程。因此,建筑工程科在该学年的学程计划还在完善之中,上述“庭园图案”计划由其他学院开设仅是设想。但是,根据1926级学生张镛森的回忆,课程中有“庭园学”[23]。鉴于苏州工专1926级学生经一学期试读后,于1928年秋季学期正式转入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科3年级。如果这是指他本人学过庭园学课程,那么按计划,应该是1928年秋季学期开设。

从课程名称上看,“庭园设计”更名为“庭园图案”(Landscape Design)是为了与其时“建筑图案”(Architectural Design)相一致[10]24-25。“庭园图案”相应的英文名称是Landscape Design,应该是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科主任刘福泰翻译的。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开设风景园林学位项目或课程的院校中,仍有一些院校使用Landscape Design作为课程名称[24]。

在1928年秋季学期至1932年春季学期间,建筑工程科庭园课程的任课教师是刘敦桢(1897—1968)。根据苏州工专建筑科毕业生李寿年的回忆,刘敦桢在苏州工专任教期间讲授“中国建筑史”和“庭园设计”[25]。根据单踊抄录并提供给笔者的1924级包含李寿年的“学生操行成绩表”中,有庭园设计课程。因此,李寿年回忆可信。刘敦桢离校后几年间,可能是刘福泰(1893—1952)讲授庭园课程。根据刘福泰在校期间参与的造园项目,例如南京中山陵设计(1925—1929年)、廖仲恺墓设计(1926—1935年)、杭州六和塔四周的庭园布置(1933—1934年)等,以及他离校后主持的造园项目,例如重庆北碚公园扩充、重庆北碚可园、重庆北碚气象台造园、重庆北碚澄江镇公园等[26],有理由推测他是庭园课程的讲授者。

在1933年8月出版的《中国建筑》刊出的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课程计划中,“庭园图案”更名为“庭园学”,调整至第4学年第1学期讲授[27]。根据教学内容是“建筑物庭园”可知,“庭园学”课程是由建筑工程系自己开设或邀请农学院教师开设。从1936年开始,建筑工程系的“庭园学”课程标注着“农学院开班”,教授建筑物庭园平面及各种花树[28]142[29](表3)。但实际的授课内容因教师而异。据吴良镛回忆,毛宗良为建筑工程系开设的庭园选修课程,主要讲授观赏树木和花卉的识别[1],时间是1943年秋季学期或者1944年春季学期。

此外,根据1935、1936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选课指导书,建筑工程系开设有“都市计划”课程,授绘古今都市街道及转运制度之轻便,公园之规划,以及公共建筑、市中心区等一切计划[28]135[29]。可见,公园系统规划已经成了“都市计划”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

3 造园实践与研究

国立中央大学园艺系办学注重教学、科研和推广的结合,陆续开辟多种校内外试验场地,进行植物引种与培育,不仅为科研和教学提供场地,也向社会推广以获取经济效益。系属园艺场有4处,建系之前已初具规模,在发展中内容逐渐丰富、面积逐渐扩充。其中,成贤园艺场位于南京成贤街,1917年由南京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创立,1927年由农学院接办,用于温室庭园植物和花卉的育种、试验并繁殖推广;丁家桥园艺场位于南京丁家桥,用于培养庭园树苗及行道树苗[8]。

科学研究与推广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取得显著的成果,不仅为园林绿化提供诸多植物材料,也形成示范效应供全国模仿。1921—1927年,吴耕民、王太乙、章守玉等相继从国外引进花卉品种在园艺场和苏州等地试种[30]。章守玉、毛宗良在中山陵园、中山植物园等处的园林绿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28年引进法国梧桐,始植于四牌楼校园和鼓楼公园,进而辐射推广到南京主要马路,逐步向省内外各处推广[31]。

同时,园艺系的教师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创办学术刊物,经常开设学术活动,注重知识交流和技术推广。其中,曾勉、李寅恭、李驹、毛宗良等骨干教师在研究方面著作颇丰,并参与设计诸多造园作品。

曾勉先后创办主编了《园艺》(1935—1937年)、《中国园艺专刊》(英文,1941—1943年)和《园艺新报》(1951年)等刊物。《园艺》每期发行数达五六千册,是我国当时在国内外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园艺刊物[32]。曾勉于1941年发表《中国的国花——梅花》[33]论文则启发了后来陈俊愉的梅花研究[34]。

李寅恭在1927年后曾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组讲师、农学院森林科副教授兼教育林场长[19]4。期间,李寅恭发表论文《各地园林建设问题》(1930年)[35]、出版书籍《行道树》(1948年)[36]。

李驹于1927—1930年任教期间,亲自带领学生赴杭州西湖风景区进行实地考察[37]。此后,李驹先后任南京中山陵园设计委员会委员[38]、南京市公园管理处处长[39]。在南京期间,李驹设计了南京的五洲公园(现玄武湖公园)和秦淮河公园、杭州的湖滨公园和浙江奉化县溪口镇蒋介石别墅(妙高台)庭园(1927年)、何香凝(1878—1972年)位于浙江上虞县小越区五夫村白马湖(现为上虞市驿亭镇)畔的筑别墅蓼花居庭园(约1930年),以及中央大学校园等[37]。

毛宗良于1935年前后曾为南京国民政府大礼堂、考试院、外交部、交通部等单位的庭园进行设计[17]。1935—1937年间,毛宗良在《园艺月刊》上发表了《花坛用之观叶植物》《草本蔓性观赏植物》以及《青羊宫花会园艺植物调查》《小面积庭园之设计实例》《庭园中之主要花木及其配置法》《行道树之选择及其栽培上应注意各点等论文[7]30。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国立中央大学的农学院园艺系、森林系和工学院建筑工程系都较早开设了造园类课程,但是完整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园艺系发展而来。园艺系在1930年前已形成“庭园学”“庭园制图”“露地花卉”“温室花卉”等一系列课程,并对建筑工程系产生了一定影响。建筑工程系从1936年开始由园艺系教师教授庭园学课程。1931—1933年,陈植在森林系开设了造园学课程,在他离职之后,改由园艺系提供相应的选修课程。

园艺系比建筑工程系的授课内容更为广泛,且在发展中不断扩展其“造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庭园之布置,亦包括风景之设计。但建筑工程系的“都市计划”课程教授公园系统规划,却是园艺系未曾涉及的内容。森林系的造园学课程开设时间较短,但是陈植的课程讲义《造园学概论》奠定了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早期的知识体系。相同的是,3个系都聘请了诸多留学美、日、法的教师,例如吴耕民、陆费执、陈植、毛宗良、刘敦桢、李驹、范赉、章守玉、刘福泰等;各系的教师进行了诸多造园活动和学术研究。这些课程设置、造园活动和学术研究对我国风景园林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课程设置方面,国立中央大学的造园类课程影响到其他学校效仿开设。根据1939年颁布的《大学科目表》,“造园学”是园艺学系的必修课程以及森林学系的选修课程,“花卉园艺学”是园艺学系的必修课程,“观赏树木”是园艺学系的选修课,“庭园学”和“都市设计”课程是建筑系的选修课程[40]。可以说,国立中央大学开设的这些课程,直接影响了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科目表》中课程的设置,其园艺系庭园研究室(分设造园、花卉、观赏树木3组)的体系也与之基本一致,孕育着其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体系。

而且,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生中,既有从事园林教育和研究行业,亦有参与造园实践项目,对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汝瑶(1901—1976)于1927年毕业于园艺系,曾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兼总务长,主持制订浙江大学校舍和校园总规划蓝图,参与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园林绿化工作,编著《观赏树木》《花卉园艺学》等。叶广度(1902—1986)于1928年毕业于园艺系,著有《中国庭园概观》[41]。王业遴(1918—2003)于1943年毕业于园艺系,曾在国立中央大学园艺系、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任教并兼任其他职务,曾讲授过庭园设计学、观赏树木学等课程。汤忠皓(1923—2021)于1945年毕业于园艺系,曾任北京北海公园主任工程师,南宁市园林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园林管理及花卉研究,亦涉及风景区和环境园艺。李嘉乐(1924—2006)于1946年毕业于园艺系,曾任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园林学会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其主要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等。吴翼(1925—2013)于1948年毕业于园艺系,曾任合肥市副市长,建设了著名的合肥环城公园。

1952年院系调整后,中央大学园艺系、森林系、工学院被拆分重组,发展至今分别是浙江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3所高校现今均有开设风景园林或园林专业,分别设置在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可见,国立中央大学风景园林早期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本文通过梳理国立中央大学庭园相关的课程设置,展示其开展风景园林教育的早期发展历程,并探讨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风景园林行业的影响,有助于完善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史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中央大学农学院庭园
里巷庭园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指认式病害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剧本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园艺科学专业介绍
1932年中央大学教授索薪事件研究
北京高校科技创安—视频监控应用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
从学人刊物看学人谱系
《国风》半月刊的思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