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胃脘痛的选穴规律分析

2022-03-15翟嘉丽何叶舟戴榕清董敏烨郭龙鑫李卫民王佳慧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脘腧穴胃脘

翟嘉丽,何叶舟,戴榕清,董敏烨,郭龙鑫,郑 洋,李卫民,王佳慧*

1.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医学系(广西 南宁 530222)

2.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中医认为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的疼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导致日常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变化,作息不规则、饮食结构失衡、药物滥用、烟酒的无节制等,人们健康隐患与日俱增[1],我国胃脘痛的发病日益增多且不断年轻化。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发病率最高的前10个症状中,“胃痛”症状的发病率为11.2%[2]。西医治疗胃脘痛以药物为主,不能治其根本且复发率高,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运用针灸在治疗胃脘痛方面有独特优势,见效快不良反应少且复发率低[3]。本研究搜索国内针灸治疗胃脘痛的文献并提取其选穴处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临床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探讨,为针灸治疗胃脘痛的规范化选穴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g 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6月,关键词为“胃痛”“胃心痛”“心下痛”“胃脘痛”“肝胃气痛”,分别与“针刺”“针灸”“电针”“毫针”“穴位”“腧穴”“艾条”“灸法”“温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进行组合检索。

1.2纳入标准①以针灸(包括针刺、电针、艾灸、温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为主要治疗方法,单独或针灸联合其他治疗手段的文献;②以胃脘疼痛缓解程度为观察指标;③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疗效观察、个案报道并有确切疗效的文献;④腧穴处方明确且多于2个穴位。

1.3排除标准①重复报道的文献;②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非期刊论文;③综述、动物实验、名家经验介绍等非临床研究文献;④治疗手段为耳针、腹针、头针、腕踝针、火针、皮肤针等文献。

1.4数据提取与处理

1.4.1 数据提取 将所选文献的穴位处方、干预方法等数据按文献发表日期先后录入Excel表格,同时参考第9版《针灸学》规范经络腧穴名称,完成数据提取工作。

1.4.2 数据处理 应用Clementine 12.0软件对穴位处方进行关联分析并绘制网络结构图。设置支持度≥30%,置信度≥80%,期中支持度表示前后向同时出现的概率,置信度表示前项在处方中出现时后项出现的概率。提升度是用来判断关联规则的有效性,提升度>1则代表词条关联规则有效。

2 结果

2.1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11篇,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46篇,共获得93组穴位处方,共涉及穴位68个,总频次514次,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纳入文献基本情况见表1。

图1 针灸治疗胃脘痛文献筛选流程

表1 针灸治疗胃脘痛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续表1

续表1

2.1.1 辩证分型分析 针灸处方有辩证分型的文献共有23篇[5,10-11,14,17-18,20-23,25-26,30-31,33,35,37,40,44-45,47-49],其中共有10种证型:脾胃虚寒、肝气犯胃、血瘀阻络、胃阴亏虚、饮食停滞、寒邪克胃、饮食不洁、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肝郁脾虚。其中脾胃虚寒和肝气犯胃证型出现频次最高,说明胃脘痛发生与脾、肝关系密切。

2.1.2 干预方法分析 46篇文献采用了针刺、温针灸、穴位埋线、针刺联合艾灸、温针灸联合悬灸、以针刺联合中药、针灸联合针刀等多种干预方法。其中针刺(22次)、针刺联合中药(16次)、温针炙(8次)、针刺联合艾灸(4次)、温针灸联合悬灸(3次)、穴位埋线(1次)、针刺联合针刀(1次)、温针灸联合中药(1次)。

2.1.3 腧穴使用分析 92组处方涉及68个穴位,包括66个经穴,2个经外奇穴,总频次为631次。排名前20的腧穴使用频次在7次以上,累计频次424次,占总频次的79.25%。频次排名前五的腧穴为:足三里(13.94%)、中脘(13.31%)、内关(9.82%)、胃俞(9.69%)、脾俞(4.75%),以上5个穴位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51.51%,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胃脘痛使用频次前20的腧穴

2.1.4 腧穴归经分析 涉及的68个穴位分属14条经脉,使用频次前3的经络为:足阳明胃经(184次,29.16%)、任脉(140次,22.18%)、足太阳膀胱经(113次,17.90%)、此3条经脉的穴位使用个数亦为前3,分别为16、9、12次,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胃脘痛腧穴归经情况[n(%)]

2.1.5特定穴分析 针灸治疗胃脘痛的68个常用穴位中有45个属于特定穴,其中有12个穴位属于多个特定穴:中脘(交会穴、募穴、八会穴)、关元(交会穴、募穴)、期门(交会穴、募穴)、章门(交会穴、募穴)、膻中(交会穴、募穴、八会穴)、足三里(五输穴、下合穴)、太冲(五输穴、原穴)、阳陵泉(五输穴、下合穴、八会穴)、太溪(五输穴、原穴)、足临泣(五输穴、八脉交会穴)、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此45个特定穴占穴位总数的66.17%,累计频次422次,占总频次的66.87%。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137),其次为五输穴(127)、募穴(111)。用穴个数从高到低排序前3位为交会穴(11)、五输穴(11)、背俞穴(9),见表4。

表4 针灸治疗胃脘痛特定穴使用情况

2.1.6 穴位分布分析 针灸治疗胃脘痛穴位分布部位前3位分别为四肢、胸腹、腰背,频次分别占总频次的37.55%、29.47%、14.89%,共占总频次的81.91%,见表5。

表5 针灸治疗胃脘痛腧穴分布情况[n(%)]

2.2关联分析结果采用Clementine 12.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68个常用腧穴进行关联分析,见表6。本研究中,68个常用穴关联规则有效,而“足三里-中脘”支持度最高。选取频次在前20的穴位制作穴位关联网络图以观察针灸治疗胃脘痛的穴位使用情况,线条粗细代表关联强度,越粗代表穴位间关联越强,再将关联度以20%-40%-60%进行调整并做出网络图,见图2,针灸治疗胃脘痛的核心穴位处方为“足三里-中脘-内关-脾俞-胃俞”,核心穴对为“足三里-中脘”。

图2 针灸治疗胃脘痛穴位关联精简演变网络图

表6 针灸治疗胃脘痛腧穴配伍关联分析结果

3 讨论

胃脘痛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症,病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为外邪犯胃、饮食过度、情志不遂等多种内外原因导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50]。治疗时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大法,旨在疏通气机,通而痛止。临床上针药结合治疗本病多于单纯针刺,研究表明针刺可缓解胃脘痛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调节患者精神情志、提高生活质量[51]。

针灸治疗胃脘痛取穴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本病病机为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首选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正体现了针灸中的“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任脉“循腹里”,寻行经胃,则对胃部疾病治疗有效。此外任脉为阴脉之海,有调理五脏之功效。足太阳膀胱经为阳中之首、诸阳之属,所主病偏重于实证,且其主要腧穴位于背部,与督脉相近,可联系任脉沟通阴阳,共调五脏六腑。

特定穴在本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交会穴、五腧穴、募穴使用频次最多。交会穴中本经多为任脉,所交之经为肝、脾、胃经,与本病联系密切。五输穴中足三里穴和太冲穴的占比最高。“输主体重节痛”,指输穴善于治疗脾虚湿困引起的身体痛症,本文中的虚寒型胃脘痛取穴多为输穴。“合主气逆而泄”,胃失和降则逆气,脾不升清则泄泻,可见合穴在治疗脾胃病变中的重要地位。募穴位胸腹,五输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故治疗胃脘痛的腧穴分布多居于四肢及胸腹。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本研究发现“足三里-中脘”是针灸治疗胃脘痛的核心穴对,“足三里-中脘-内关-脾俞-胃俞”是核心腧穴处方,而核心处方5穴也位居使用频次前5位。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胃腑下合穴,“合治内腑”,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要穴。研究表明[52]足三里镇痛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液中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的水平有关。中脘为胃之募穴,又是腑会,针刺中脘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该穴传入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节段为胸7-腰2,由于其神经传入节段与胃肠的传入神经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迭交汇,因此针刺本穴能调整胃肠功能[53]。内关穴为心包之络,理三焦,畅气机,又为八脉交会穴,与公孙穴共同主治心、胸、胃疾,可降逆和胃。脾俞、胃俞属背俞穴,罗诗雨[54]提出“以俞调枢”即以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为调节脾胃功能的关键枢纽,通过中医外治法进行干预,能到达恢复脾胃气机升降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胃脘痛的现代临床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多选取任脉、膀胱经、胃经腧穴,重视交会穴、募穴、五输穴及背俞穴的运用,在腧穴配伍上注重合募、俞募、上下、前后配穴。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针灸治疗胃脘痛的核心穴对及腧穴处方,为临床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中脘腧穴胃脘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旅途止泻按脾腧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