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背景下的高等职业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2022-03-15王超维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两业校企课程体系

□ 王超维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1 引言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强国,推动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两业融合是以循环发展为基础的,更是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标志。物流业以其独特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制造业则是社会物流的总体需求,更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物流业态模式创新的加快,社会传统行业正在不断创新,新学科也在不断地跨越学科界限与产业边界,使人才供需关系发生转变,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发生转变,如果不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将会脱节,这必然会影响制造企业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面对国家发展的新格局,高等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培养出能够胜任智慧物流岗位,同时具备人机交互能力以及熟悉物流操作管理和生产制造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探讨物流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 两业融合背景下高职现代物流人才社会需求变化调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从业人员规模巨大,在服务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业也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国家大力发展物流业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行业。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行业前沿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物流业与制造业、智能化等的结合也使得制造业物流人才出现较大缺口。各大网站的招聘信息显示,物流企业对仓储管理人员、物流专员、材料管理人员等传统业务岗位人才需求逐渐减少,对生产物流管理人才、智慧物流工程人才、供应链管理人才等需求正在增加。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系统性的复合型岗位诞生,因此,新型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较高,例如:“AI数据分析工程师”“数据分析型采购专员”“数据分析型仓管专员”“3A(AI+AMR+AS/RS)物流场景产品经理”“人工智能经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运维人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

3 两业融合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在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体系方面的调整

在两业融合背景下,物流领域与新技术、新模式的结合使得物流岗位的跨界服务变得复杂,培养既了解智慧物流运营模式又对智能制造有深刻认知的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下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对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予以重视,如图1所示。

图1 两业融合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4 两业融合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物流管理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以两业融合为基础,为此,我们构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四个平台,重点突出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方面的改革,提出建设两业融合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生产物流方向人才培养机制教改方式。

4.1 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构建教育教学体系,校企共定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生产物流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因此,我们需立足于地区经济和物流行业对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按照生产物流方向,积极打造能够使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工业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等单位,从事采购管理、生产物流管理、仓储经营与管理、物料配送管理、销售与回收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多种人才培养途径,使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能力等得到提升。

为了充分利用校级跨专业融合资源和开发互有共享企业车间、企业师傅、企业产品,我们首先要搭建起一个学校和企业合作小组,科学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与培养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将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专业教学资源融入到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课程内容将面向智能制造与装备、系统集成、虚拟仿真、大数据等多学科,课时将被平均分配到学校教学与企业教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上要注重实践教学,教学模式上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使学生成长成为具有理论知识的高技能型人才。[3]

4.2 依托四个平台

4.2.1 依托“校企共建、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双元培养”的协同育人平台

高等职业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高校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技能不足的短板。为实现教师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两手打造,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4],开发共享企业车间、企业师傅、企业产品,打造了一个开放型的人才培养团队,搭建起一个学校和企业合作小组,引企入校,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专业性人才作为兼职导师为学生开展讲座、指导实习,实现双元培养;另一方面,安排学校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企业中实现师资的“引进来、走出去”。

4.2.2 依托“跨专业融合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校级跨专业融合资源,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将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专业教学资源融入到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创新活动中,课程内容实现面向智能制造与装备、系统集成、虚拟仿真、大数据等多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意识、人机交互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智慧工厂作业环境,从而满足就业需求。

4.2.3 依托“科研训练、专业技能竞赛”平台

在培养物流专业的人才过程中,学校可以将教师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专业的科研小组,通过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学校还可以通过参与教育部门和行业部门主办的物流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物流创业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

4.2.4 依托“1+X”证书制度平台

通过推动“1+X”课证融通体系建设,开展“1+X”物流管理、商务数据分析、供应链运营等技能证书改革,使物流管理专业依据一定的标准培养学生,使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共赢、耦合共生。

4.3 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方面的改革

4.3.1 课程体系改革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递进规律,探索和实践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依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及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人才培养,要遵循一定的培养规律,以“固基础、重操作、练技能”为指导思想,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为基础,将岗位技能训练以及“1+X”证书获得作为培养核心,将实践与创新相结合,构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物流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要以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如图2所示。其中,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6门,分别为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智能物流技术与装备、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生产物流管理、运输管理实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图2 课程体系架构图

4.3.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为强化各专业的关联性,完善核心实训课程,提高核心技能培养,集合优势教学资源,按照“校企共建、产教融合、跨专业融合资源共享”的思路,使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能够对照企业岗位标准,使工作种类不断完善,基于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背景,建成一个集“实践教学、职业培训、教研科研、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孵化”的多功能集成式集训平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训平台”[5],如图3所示。

图3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生产物流方向)实训体系图

6 总结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两业融合的发展,为实现物流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速度的同步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两业融合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生产物流方向人才培养机制教改理念,培养具有制造业全产业链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物流人才,使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行业的改革,助力现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两业校企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全省唯一!大湾区“两业融合”高地如何炼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两业”共进敲响百姓“幸福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