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的创新化表达
——以《但是还有书籍》为例
2022-03-14王逸然
王逸然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化时代,“注意力经济”盛行,用户的注意力被一条条短视频、短信息所掠夺,渐渐失去了阅读的耐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横空出世,唤起了人们对于书籍和阅读的反思。该纪录片以书籍为主题,讲述了在新媒体时代,一个个爱书人和他们背后一段段与书籍有关的故事。该纪录片于2019年12月11日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线后,热度和好评度一直高居不下,第一季豆瓣评分为9.0;第二季于2022年1月20日开播,评分更是高达9.4。鉴于此,本文从创新要素的视角切入,分析该纪录片的成功之道。
1 创新化表达体现:五大创新因素鲜明
罗杰斯在创新与扩散理论中指出,一项创新若想快速扩散需要具备五项特征,即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但是还有书籍》系列纪录片在这五个方面都有着突出表现[1]。
1.1 相对优势明显,表达具有创新性
罗杰斯认为,所谓“相对优势”即“和创新前的方法相比较,创新后的方法拥有的独特优点”。《但是还有书籍》一改传统的话语叙事风格,在汲取了以往纪录片优点的同时,又极具自身特色。
在主题上,传统的纪录片通常选题较为宏大,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虽然可以满足受众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但也可能会让受众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而《但是还有书籍》系列纪录片以书籍为对象,题材与生活贴近度高,阅读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自然容易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在形式上,传统的纪录片通常一集约1个小时,这样的长度容易让受众产生倦怠心理,《但是还有书籍》短小精悍,每集控制在30~40分钟内,在适当的时长中既能把故事讲清楚,又能让受众产生意犹未尽的感受。此外,该纪录片还采用了实景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让静态的书籍“活”了起来,引领受众进入书中的次元。在《文学的现场》一集中,红色的动画人物出现在了黑白色的现场实景中,红色意味着鲜活的、在挣扎中求生的小人物,而黑白色的背景则象征着现实的无奈[2]。此种结合在呈现上具有视觉冲击力,背后又蕴含着一定的深意,这种鲜活的表达方式让纪录片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提升了受众的审美情趣。在内容上,该纪录片每集的切入点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大部分受众更关注书籍的作者,而该纪录片的第一季主要以编辑、译者这些书籍的幕后工作者为对象,传统视角的切换能让受众产生更加新鲜的体验,也能让他们更深入了解到书籍工作者的心血。在拍摄被访者的过程中,除了他们的日常工作外,导演也花费了一定时间拍摄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的图书馆》中,沈燮元日常做着古籍目录编撰的工作,但其私下里也爱喝点小酒,吃点小菜,与好友一起开开玩笑。这些镜头让被访者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受众打破了对书籍工作者古板、严肃的刻板印象,直接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每集片尾的花絮部分,导演展示出了受访者更具生活化的一面,让受众感受到了这些书籍工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强烈的人格魅力,这些塑造都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也让纪录片更加富有烟火气息。
1.2 兼容性强,突显文化价值
罗杰斯指出,兼容性是指一项创新和目前的价值体系、过去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即这项创新是否在人们所认可的文化传统之内,又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还有书籍》系列纪录片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并紧紧贴合当下的主流价值体系。在《成为漫画家》一集中,国产漫画《镖人》正是在作者许先哲翻阅《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今游侠,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游侠列传》中的这句话启发了他,由此创造出了一个心中有着道义的主人公,并且在故事中讲述了一段常被人忽略的历史。许先哲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这样的创作能让人们进一步关注到历史长河中那些被忽略的小人物。在《文学的现场》一集中,制作团队跟随《出梁庄记》的作者梁鸿一同来到了梁庄。梁鸿认为村庄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笔下的打工者迁徙、流散、悲欢离合的故事,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缩影,他们长期远离土地,寄居城市,但正是他们和其他人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与城市。这些镜头不仅突显了一定的文化价值,更体现出了导演的家国情怀。此外,当前纪录片市场以书籍作为主题的内容很少,《但是还有书籍》也填补了纪录片领域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该类纪录片的需求。
1.3 复杂性低,易于理解传播
复杂性是指理解和使用某项创新的相对难度。一项创新的复杂程度往往与其被接受的程度成反比。部分主流纪录片讲述的内容是受众平日里不会接触到的领域,片中通常会出现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和抽象的专业术语,这些都容易让受众产生畏难心理。在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述方式也应依据受众的喜好作出相应的转变。《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的播出平台是哔哩哔哩平台,其主要受众为“网生代”,该片有着年轻化的创作团队,除了两位总导演,导演团队基本都是“95后”,其中大部分是有纪录片作品的女性导演。基于此,该纪录片在制作上采用的是年轻群体易于接受的方式,降低了观看门槛。
在内容和表达上,该纪录片也一改传统纪录片的复杂性,每集都以新鲜有趣的角度切入,采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让娱乐性与知识性得以平衡。如在该纪录片中,旁白称后浪出版公司文学部主编朱岳是“豆瓣秃顶会会长”等,这种轻松诙谐的表达,让书籍工作者身上的“反差性”得以突显,使得纪录片更加“接地气”,也更能让受众产生共鸣。通过这些改变,该纪录片不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百科,而是成为一个和观众进行沟通交流、平等对话的窗口。
1.4 内容可试性高,实现“破圈”传播
可试性是指该项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消费者感受和试用的程度。《但是还有书籍》系列纪录片通过前期宣传、后期互动等维持热度,实现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该纪录片的配音者是知名演员胡歌,自带粉丝效应,因此该片在开播前就具备一定的热度和关注度。该片上线后,胡歌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前去观看。此外,片中还出现了著名学者,如《百年孤独》的译者、北京大学的网红教授范晔、博物杂志主编“无穷小亮”等,这些名人的参与都使该纪录片在前期就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纪录片开播后,官方账号“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会在微博按时发布每集对应的书单,方便受众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目直接进行购买。在最后一集播出后,官微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收官战报,在制造话题的同时维持了纪录片的热度,并且也促使更多潜在受众观看该纪录片。此外,澎湃新闻、《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也推文介绍该纪录片,众多行业“大咖”、影视娱乐关键意见领袖也纷纷在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多方矩阵联合,实现了“破圈”传播。而这些也成为潜在受众前去观看的依据,是该纪录片质量得到认可的最直接体现。
1.5 可观察性高,受众反馈及时
可观察性是指创新成果能被其他人看到的程度,指创新的成果是否清晰可见,有多大的部分是可以被人直接观察到的,而所说的成果就是指采用这项创新带来的影响[3]。以往的传统纪录片是单向的静态传播,而《但是还有书籍》采用的是双向的动态传播模式。该片的播出平台是哔哩哔哩平台,其“弹幕”是实时互动的,相比其他平台更能激发起受众的表达欲,这也为该纪录片的交流空间营造出了良好氛围。此外,哔哩哔哩平台的转发量、投币量、点赞量及评论区的评论都能直观显示,有利于制作团队更加直观地了解受众反馈。具体而言,当片中的某本书引起了受众兴趣时,网友会在“弹幕区”留下“种草了”“已下单”等话语,以表达对受访者或书籍的喜爱,更有部分受众将该纪录片称为“大型种草机”;而当被访者说出一句富有哲理或触动人心的话语时,很多受众会产生心灵共振,在“弹幕区”打下这句话而 “刷屏”。如在第二季第一集中,沈燮元说:“人家讲着你活到一百岁,我说对不起,我不想活到一百岁,我就告诉他五个字,过好每一天。”话音刚落,“过好每一天”的“弹幕”便铺满了屏幕。这些互动既是一种对受访者话语认同的表达,也是受众间彼此对话的象征,对促进用户间的交流有着积极意义。
2 创新化表达根基:契合时代背景与受众深层需求
《但是还有书籍》能够引起热烈反响,除了符合创新五要素之外,更是因为其契合新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了受众对于精神文化的深层需求。
2.1 碎片化时代,让受众重获对慢生活的渴望
一方面,在碎片化时代,人们沉迷于利用零碎时间刷短视频、信息,且更倾向于不需思考的浅层阅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打开书籍进行深度阅读。在算法推荐下,受众更多获取的是固定领域的信息,虽然这样能满足受众消遣业余时间的需求,但却让受众陷入信息茧房,对其他领域的信息知之甚少。久而久之,这种接收模式并不会让受众产生实质性的收获,反而会让他们陷入一种信息焦虑之中。《但是还有书籍》强调了在碎片化时代坚持阅读的重要性,在《快时代阅读指南》一集中,镜头聚焦在地铁上的读书人。这些形形色色的读书人让观众了解到读书不分场合,真正渴望阅读的人即使在喧嚣的环境下,仍然可以营造一方安静的空间,掌握自己的节奏。正如该纪录片豆瓣小组的简介所说,“当世界太快,书让心慢下来”。另一方面,碎片化导致受众接收到的信息繁多而杂乱,容易让受众陷入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之中,在这种情境下,对慢的渴望,实际上追求的是完整有秩序的体系以及内心的平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在面临选择时,来不及深入思考便随波逐流,最终迷失了方向。《但是还有书籍》中的主人公面对细微琐碎的工作时,没有一味求快,而是选择过一种脚踏实地的“慢生活”,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反而有利于实现目标。基于此,受众可以意识到在“快时代”也有过“慢生活”的可能。慢,意味着少而精,也意味着更高质量的生活,一个人如果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便不会再盲目追逐。在这种价值观的熏陶下,受众逐渐重获了对于“慢生活”的渴望。
2.2 文化消费主义背景下,让受众重塑精神世界
受文化消费主义误导,部分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陷入困境,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走向虚无、价值追求逐渐扭曲、审美生活日渐庸俗、娱乐生活趋于空虚,人们不再抱有远大的人生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重塑青年人的精神家园[4]。
在《但是还有书籍》系列纪录片中,每个受访者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凭借着对书籍简单纯粹的热爱,十年如一日地专心做一件事,并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环境下,这些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己净土的人更显珍贵,他们的工匠精神也无不让人感动。在片中,国家图书馆管理员顾晓军在工作的12年间,自学了法语、拉丁语、波斯语、意大利语等十几种语言,尽管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孤独而枯燥的工作,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而充实的。该纪录片总导演罗颖鸾认为,这些人身上的确存在某种共性:“精神和知识的满足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快乐。他们的确对世俗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普遍物质需求比较低,选择了我们所界定的成功之外的另一种路径。”出版人涂涂在公司资金困难的时候,仍然坚持推出一些毫无名气的作者的作品,因为比起利润,他更看重书的内容和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他出版的《秋园》《诗人十四个》等书都在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正如他所说:“我做这些书,这个过程好像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点点东西,我希望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作品。”
在文化消费主义背景下,该纪录片让受众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喧嚣浮躁,只要心中有纯粹的热爱,仍能摒弃外界的诱惑,打造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桃花源”。值得一提的是,在传递这些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该纪录片并没有采用宣教式的表达,而是注重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受众,让受众从现实的疲惫和焦虑中暂时解脱。该片通过纯粹的表达,让受众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让他们从片中获得慰藉和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精神文化境界。
3 结语
作为一项创新产品,《但是还有书籍》系列纪录片采用了年轻化的表达,体现出了文化价值和美学个性的完美结合,获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在内容表达上,该片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价值塑造上,该片有利于引导青年精神文化良性发展,让他们得到精神文化的认同。在未来的人文纪录片甚至更广阔的市场,制作团队应该转换传统思维,采用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新媒体”的传播特征,用年轻化的表达传递价值观念,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圈层的心理需求,将文化价值和美学个性完美结合,从而生产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优质文化产品[5]。